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

2020-06-24胡哲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松机器人

胡哲

一、中国故事与另一个中国梦

如何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意义的内涵,甄红菊在其文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基于意识形态视角》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联系,她指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讲深,也只有中国故事被讲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指导力才能得以阐释。”中国机器人长篇报告文学,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中国愿景:当科学潮在春天里涌动时,历史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梦想从这里再出发。理想在指引着这位青年,手持着《国外自动化》这份杂志,向同学们宣告:“报考机器人学研究生。”他是曲道奎,吉林大学地质学院电子仪器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何谓机器人?哪来的研究生专业?这个领域应该如何学习?现实一次一次击溃着青年怀揣的理想,然而科研工作者独具的专研精神,总使他能够在黑暗之中窥探到幽微的光亮,照亮前行的路途。事实上也正是这份科研精神让后来的曲道奎跨越层层荆棘,渡过道道难关。《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考察报告》一篇科研文章,不仅让曲道奎找到了希望,更使他找到了自己的老师,而蒋新松先生正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中国机器人之父。伟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家学的影响,蒋新松在母亲身边学会的第一个字是“国”,第二个字就是“家”,母亲总是谆谆教诲道:“国”与“家”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少年时期的蒋新松曾给自己写过一句话:“一个巨人在成长。”背负着“巨人”之梦的他,即使命运蹉跎也终难忘记那一行誓言:

“好好珍惜,不要骄傲,学好本领,报效国家。你面前的路还长着呢。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持之以恒,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就能成功。”临行前老母亲对蒋新松的嘱托,成就了先生一生的“科学求真,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学术信念!在进人中国科学院自动控制与远程距离控制研究所与屠善澄先生从事数字计算机储存研究时,是蒋新松心中“中国梦”悄悄发芽之时。在蒋新松先生的回忆录文章中这样写道:“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后,我才第一次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了一起。干国家大事,从此成了我终生追求的目标。”世界科技的研究领域已然慢慢触及机器人技术,但对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来说,政治革命的枷锁恐怕早已禁锢了科技发展的脚步。但是经过吴继顯、蒋新松、谈大龙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机器人的命运终于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解放思想为中国机器人研究提供了宝贵契机,同时也改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这是1978年中国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日本第一次见到机器人,面对机器人生产线高效作业场景时发出的啧啧赞叹。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随着尼克松的访华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到邓小平与卡特共同的推动下建立外交关系,再到中国选派50名大学生赴美国深造,主要攻读自然科学、医学和工程专业。这是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急需高科技人才来兴业报国,当总理对谈自忠教授说:“你是美国科技界的少壮派,为我们带几个学生吧。”谈自忠教授却用朴实的四川方言说道:“为故国效力,没个啥子说嘛。”事实上正是这一批科技人才的输送成就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曲道奎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勤奋,成为中国第一位机器人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拜师蒋新松。机器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但如何发展中国机器人研究领域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带着强烈的发展意愿,蒋新松先生向世界发问,一刻不停歇地吸收所有关于机器人学科的信息与资料,在谈自忠教授无私的帮助与蒋新松这代学者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机器人领域得到了长足且有实质的发展。但跟所有的故事一样,成功的路途布满荆棘,蒋新松先生最初迎来的不是荆棘,而是屈辱。1979年8月,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蒋新松先生受访参加,本次会议蒋新松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购买一台日本的机器人。蒋新松参观完日本的无人化机器人生产车间后,与总理一样有着迫切的心愿,那就是如何建设中国现代化的机器人工厂。但在与日方提出购买意愿后得到的回复竟然是:“你们会用吗?15年之内我们不打算与中国合作。”他们在众多世界科学家面前公然给出这样带有歧视性质的结论,将中国排挤出世界科技领域的大门。自己深爱的祖国受到此番礼遇,受到屈辱的蒋新松先生并没有妥协,相反,这件事彻底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发誓要倾其毕生精力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机器人,改变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面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机器人成为民族工业的尊严。这一代科学工作者的中国梦是如此简单,简单到最本质的中国心,国家与民族的尊严是他们用生命来守护的。

20世纪80年代,中美双方不懈的努力为交流和技术互利开辟了一条机器人“友好走廊”。时至今日,中国机器人依然应该向他们致敬。接下来是中国机器人从零开始的故事,1982年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它算不上是真正的“人”,只能是一个“胚胎”,或者说只是一个人的一只“胳膊”。虽然只是这样,但中国机器人领域仅用一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几十年的路程,完成了如何从“胚胎”到“人”的进化,真正提升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创建了无人工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让科学实现真正的价值。1985年12月,中国“海人一号”机器人在大连首次试航成功,深潜199米,能灵活自如地抓取海底指定物,已经达到世界同类水平。但面对美国、日本、苏联等科技强国下潜千米以上水准,还有巨大差距,所以别无选择,中国机器人只能奋起直追了。改革开放,科技领域有一个口号:“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领域进入863时代。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鉴于国外技术的迅猛发展,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了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建议,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四老”的倡议,很快做出了决定,制订我国的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科委党组织立即启动了这个项目,并根据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央写信的日期将其命名为“863计划”。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列入“863计划”密不可分,计划确定了“芯”和“脑”两个研究方向,推动中国机器人进人元时代。根据曲道奎的回忆:“如果没有蒋老师的执着与坚守,中国的机器人起码要落后十年,甚至二十年。”作者遵循历史的脉络讲述着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巧妙地设计文章的结构,访问NASA与FBI例行调查两节,为线性的发展史注入了多元化的背景与分析。“友好走廊”随着中国机器人在世界的影响力暂时性地关闭了,但中国梦没有停歇,海外学者谈自忠的支持、蒋新松与席宁在桥上那段对话、曲道奎的全心投入科研,以及25年前9位世界一流的机器人专家到来,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但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

二、中国故事与生命赋予机器人

家国之间,现实给出的命题往往是一场零和博弈。当科学报国成为人生的追求时,这道多元方程的答案很简单,但需要用精神来建模,用一生去演算。祖国是“本体”,在德国萨尔大学雅舍克教授的实验组中经历一系列的质疑,从身份的合法性到怀疑中国的科技实力,不被接受不被认可遭遇歧视,曲道奎的留学之路映射出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海外求学的艰难困境。他感慨道:“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对一个国家的公民意味着人格与尊严。”而坚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内核,面对困境与歧视,曲道奎的选择很简单,那就是刻苦学习回报祖国发展中国科技。历史的坐标转向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外国企业借助先进的技术优势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中国市场,机器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重点,曲道奎题目为《抓住历史机遇、推进技术应用——关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思考》的论文开启了中国机器人新的篇章,也是中国机器人走向市场的“宣告书”。蒋新松先生带领团队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20年的目标,把“863计划”项目一下提前了15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高度评价:“机器人学的进步和应用是20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的自动化。在这个领域,中国有了希望,也有了底气。”沈阳自动化所始终把海洋机器人技术作为机器人领域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打破了日本“海沟”号一家独霸的局面。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整个控制系统来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先行者,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工业时代的兴衰,中国机器人诞生在这里,向世界证明着中国科技的实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总体思想,让科技为产业服务提升效率。金杯汽车公司在90年代引进AGV遭遇了科技陷阱,外方声称政府限制技术出口,导致金杯汽车公司的整条生产线完全停滞。中石油集团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需要从美国引进一台IBM的大型计算机,美国却不卖给中国,只同意中国租用,还有一个附加条件是必须派人现场监控这台计算机的用途。曾任国科委主任的宋健感慨道:“那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科技落后,没有任何话语权。面对现实的窘境,以蒋新松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再一次证明中国精神有创造奇迹的力量,“小白龙AGV”与“巧手灵灵”两台机器人的问世,让世界科技强国转变对中国科技的固有观念,冲破了国外技术“封锁链”。科技革命之后关于如何提升工业产能是新的课题,市场经济的大潮对所有制结构和失衡的产业结构冲击很大,传统工业进入发展困境,“东北现象”成为典型,往日“共和国长子”的辉煌也渐行渐远,历史的进程留给铁西、留给沈阳、留给中国老工业基地一个世纪性的难题。医治东北工业衰落的病症,别无他法只有走高科技发展之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蒋新松先生一篇《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敏捷制造企业》最早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以及《东北制造业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对策研究》一文针对辽宁工业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东北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的症结,提出了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措施。时至今日看来这似乎是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佳路径,站在推动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我们应该遵循经济技术的客观发展规律,从可能获得的最大社会效益出发,而不是凭概念出发。机器人从纯理论研究开始向工程研究过渡,进而向市场化过渡。那么,成立机器人公司就成为中国机器人走向市场的唯一选择。

时代契机走向机器人产业的发展,“863计划”考察结束后,宋健题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机器人产业化。”“小白龙AGV”与“巧手灵灵”两台机器人通过市场的考验,宋健主任曾评价:“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成科技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是科研的根本目的和方向。”进入国际市场,宣告中国科技走向高端制造业,1996年10月30日,中国移动机器人技术出口韩国。蒋新松与曲道奎曾经分享过一篇回忆的文章中谈道:“母亲曾经告诉我:读书、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四十年来,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是逆境还是顺境,‘持之以恒成为我行动的准则。”作为师者向学生传递一生的科研信念,也是中国机器人之父将自己的衣钵传递给学生曲道奎,蒋新松先生在他开创的事业走向辉煌的时候,他的生命却永远地定格在北国的春天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蒋新松先生曾经这样回答道:“生命的意义就是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这是我的夙愿。”在先生逝世前的一年里,他曾撰写20多万字,举办多场高科技讲座,先生为所里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献身、求实、协作、创新。”先生坚持把“献身”放在第一位。民族魂与爱国情怀支撑着蒋新松先生创造中国机器人神话。先生认为,不管有多么成功,只关注个人的利益,不关心国家利益,没有民族观念,没有报国之心,这种所谓的精英都不能叫作精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我觉得我永远是一个中国人,只要对中国有帮助的事我就要做,有点成果就要千方百计反哺故乡。”在沈阳自动化所档案室里,保存着蒋新松先生1996年8月8日写的一篇文章《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蒋新松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中国故事,这里有科技工作者的坚韧与勤奋,这里有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这里有学者对于社会关怀的温度,这里有一生质朴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生命赋予机器人,祖国会永远记住您——蒋新松先生,中国机器人之父!

三、中国故事与巨人永远在路上

中国机器人开启市场模式,与所有的故事一样,只是中国机器人的经历更加真实与残酷。蒋新松先生离世后,曲道奎继承恩师遗愿成立公司,让中国机器人全面进入市场,不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一所两制,中科院提出“知识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一方面搞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开拓市场。科研出身投身企业经营的被誉为“蓝顶”商人,“蓝顶”商人与市场角逐,与国企经营者“红顶”商人斗法,夹缝之中求生曲道奎组织销售团队,力推“小龙马AGV”拿到几家汽车制造厂商的合同订单,就此中国机器人挺进汽车制造业市场,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走向凤凰涅粲的重生。通过曲道奎的不懈努力,沈阳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中科技界向新世纪的献礼,也是蒋新松先生中国梦的实现。20年前蒋新松先生要搞出中国的机器人,让20年后的中国走进机器人的时代,作为徒弟的曲道奎要将恩师梦想实现,首先要使中国机器人研制水平在世界上领先,其次是要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机器人的产业。曲道奎说:“让中国机器人站起来,我们科技人員要挺起脊梁;人要站起来,先精神挺起来。新松精神才是新松人无往不胜的法宝。”新松迎来了科技时代,蓄力已久全面爆发,“小龙马AGV”移动机器人家族、“巧手灵灵”焊接机器人家族、大力士“金刚神”军工家族、服务器人家族、洁净机器人家族、3D打印家族等,新松公司建立中国机器人家族,并在不断扩大其中的成员。登陆资本市场,新松公司实现新的跨越,逆袭上市,在两次上市运转失败后,新松公司经历一系列的历练过程,终于在2009年10月30日作为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成为中国“机器人”第一股,标志着公司以资本为杠杆的国际化运营序幕正式开启。新松公司以自有的核心技术和领先产品占据主动,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上的“弯道超车”,彻底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李克强总理在专题讲座中指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通过创业创新助推产业和技术变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培育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迈向中高端水平。”剑指“2025”,世界工业迎来了4.0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机器人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那么,“制造业皇冠”在哪里?答案是工业4.0。2015年9月,新松推出数字化智能工厂,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标志着新松真正意义上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实现了融合。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结合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整合政府、产业用途金融资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引领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将TOP10企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实现中国从机器人大国到强国的跨越。这一则中国故事讲到这里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如蒋新松先生在儿时写给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巨人在成长”,中国机器人已成长为巨人,承载着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中国梦,行走在世界之林。

结语

中国机器人的成长凝聚着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他们用东方智慧打开机遇之门,怀着一颗炽热的产业报国之心,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以核心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实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一次次新的跨越。《中国机器人》长篇报告文学最直观地诠释了中国故事的定义,从蒋新松与王天然到曲道奎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研发机器人的曲折经历,通过作者收集的文献与材料,重新构建了历史现场,真实地讲述了中国机器人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多少次艰难抉择背后的坚定信念,多少次思索之中的求变与创新,多少次走出现实困境的精神支柱。何谓产业报国,如何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如何在世界面前拾起中国科技尊严,中国机器人这则故事在回答所有的疑问,《中国机器人》长篇报告文学紧扣时代命题,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讲述。大国崛起,中国机器人开启新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 郎静)

猜你喜欢

新松机器人
你好,机器人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竞争力研究
谢新松的特殊“外甥”
市长一夜情留遗祸,7套房产岂能弥补“父爱”
西门子与新松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达索系统助力新松机器人构建企业3D数字化平台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