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龚贤山水画中的树姿特征探析

2020-06-24靳丹丹

大观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水画树木

靳丹丹

摘 要:树姿即树木的姿态,众人皆知,龚贤的绘画风格个性鲜明,而他笔下的树更是笔墨独特,别出心裁。龚贤曾说“画树如人”,“凡树身如人立,枝如手,根如足。俯仰向背、徙倚吟望皆宜有致。添枝,枝不宜曲”。树的姿态如人一般,变幻多姿,仔细观察龚贤山水画中的树木,它们的姿态都是独一无二的,万千枝杈,每一棵都是无与伦比、天下无双的,从龚贤的《课徒画稿》中可窥得大概,希望通过对龚贤树法的详尽分析,总结出他画树的方法特征,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树木

一、符合树木生长规律

(一)“自上而下,上锐下立”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字半千,号柴丈人、钟山野老。关于画树,他曾多次说:“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无棱角也。一笔是画树身左边,第一笔即讲笔法。笔法要遒劲。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而不脆。弱则草,脆则柴,草则薄,柴则枯矣。”[1]如《隔溪山色图》(图1)中的树个个神采奕奕,上锐下立,运笔间有顿挫感,所谓“顿挫”就是运笔中要有转有折。这些树最大特征应该说是“抑扬顿挫”“一波三折”,在运笔过程中稍稍提笔,将笔锋转向需要去的方向,然后再恰如其分地将笔“顿”下。在不断的“顿”“折”中可以看出树干的刚柔变化、方圆变化、粗细变化、缓急变化、干湿变化,体现出“中宜顿挫”的重要性。

(二)“上狭下阔”

树身遵循了“上狭下阔”的画法,但变化协调要得当,很多时候我们把“上狭下阔”画得太悬殊。他说:“四笔自上而下。一笔不能到底,故以五笔接之。至五笔,树身成矣。树身上狭下阔,虽稍阔莫悬殊。”一笔画下去,能画到哪里就画到哪里,一鼓作气,笔要停就停,不要勉强自己,不然画出来的将软弱无力。正如龚半千的画语录中所言:“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从便也。一笔能下即下,不能到底即断一断。不可强下,强下即弱。”[2]此外,要考虑笔墨的连贯性,画左树的时候,先画出它的树身,然后再去画它的树枝,反之画右树可以先画树枝。树身阔处不可能是全白,树有丰富的变化,在树干处添节,下面添笔,即树根,要使画出来的树有生命迹象,有破土而出的感觉,倘若树身阔,即“上阔”,那么下面就应适当增阔。如柴丈人所说:“树身阔处添节,下阔添根。上阔,下亦宜增阔。中一笔改为一树纹,更添数纹以乱之,此改法也。”

二、树的形态被“拟人化”

(一)幼年时期的树——生动活泼

就其所画的幼苗而言,树干直立挺拔,树枝少而精干,树芽黑色饱满湿润。他在《画诀》中写到:“枝柔弱而泽润者为春林,稍着点者为新绿,新绿为一色点。”[3]从该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新绿小树的画法,稍加墨点就可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嫩树的“柔弱”和“润”,“润”体现在嫩芽的饱满圆润,把小树表现得十分美好。在龚贤的山水画中,这种姿态的树很常见,在水边尤为突出,这样不仅符合环境的要求,还能衬托画面气质,如《春水泱泱图》中几棵挺拔的小树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像几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在嬉戏打闹,树干秀润饱满,新叶争相爆发。

(二)中年時期的树——庄重典雅

中年时期的树是最为茂盛的,姿态丰茂,葱郁而美妙,树干挺拔有力,树枝丰富多变,树叶浓郁湿润。如《山水图册》之十四中,画面主要表现了一丛生长茂盛的树,树的姿态各异,它们生龙活虎,载歌载舞,感人至深,树身像站立的人,树枝像人的臂膀,根则像人的足,它们有仰有俯、有向有背,有的像在跳舞,有的像在行走,有的像在吟诗,有的像在观赏风景……树木穿插密而不结、松而不散,墨色变化浓淡相宜,赋予了树以生命,画面丰富妖娆,具有耐人寻味的情致。树干上的小树枝画得笔直劲挺,很有精神,展现了其枝枝生发的意志和动人的生命力。

(三)老年时期的树——沉稳老练

龚贤所画的枯树姿态也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有强劲的骨骼,同时融入江南气候湿润的特点,因此没有外漏的霸气。削减枝干的尖锐,融入圆润柔和的特点,多了些沉稳之气。《山阁浮云图》很好地阐释了枯树的特征,最前面是几棵姿态迥异的老树,树根用干皴的方式表现其古拙的特点,枝干曲折变化有度,树叶飘落将尽,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同时也有一种惋惜之情。

三、“主树”表现特别突出

(一)“主树”成为主中之主

在龚贤的丛树中,主次分明,“主树”表现得特别突出。从其位置来看,一般处于丛树的最中央,离观者最近;从树根来看,其又最低;从墨色看,其又最浓,墨色变化也是最丰富的;从姿态看,其是最生动的。构成一丛有主有宾、有密有疏、有远有近、有淡有浓等多种变化的丛树,使“主树”成为主中之主。树干的斜向姿势,粗细高低对比生动有趣,变化十分丰富,但又浑然一体。如从《仙山楼阁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树与客树对比鲜明,完美体现了“争与让”的关系,前面的、重要的就要“争”,后面的、次要的就要“让”,为了让主树突出,可以从位置、用笔、墨色进行区分,主树就要当仁不让,客树就要各方面都“让”。要主次分明,可以先画主树,然后再画第二株,第三株乃至八九十株,心中始终都要有主树。正如龚半千指出:“一丛之内有主有宾,先画一株为主,二株以后俱为客矣。”[4]

(二)“主树欹,客树直”

在画丛树时,要做到相应,相间,相趋,相让,画树好比画人,姿态千奇百怪,有仰望,有俯卧,有追赶,要将其分成主宾,形乱而神不乱,层次分明,通过露出的局部让我们去想象全树。紧接着柴丈人又指出:“根在下者为主丛,根在上者为客丛。根在下者头不得高于客丛。”“主树根在下,则树梢不得高于客树之上,主树多欹者,所以让客树之直也。”[5]树根在下方的是主树,它的树梢不可以比客树高,并且画主树要求刻画得细致一点,多点变化,画得丰富些,客树可以画得简单一点直一点,但不能画得太板,既要协调又要丰富多变,这样才能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在《仙山楼阁图》中,主树根在下,并且主树的树梢不高于客树,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深远法”。也就是画家对自然物进行观察的时候,取俯视的角度,主树根便在视野的下部,因此主树的树梢不得高于客树之上,并且可以看到丛树之间既有丰富的变化,又有浑然一体的感觉。画面要有变化,但是“丛不宜欹”,如果每一棵树都“欹”,那画面就乱了,但也不能太直,太直会板,如若树都板了,那整幅画也会板。追求的是一种变化,有了变化,画面才不会“平”。

四、“曲与直”变化生动形象

多棵树组合在一起,树干既不能太笔直也不能太弯曲,太直会显得呆滞,太曲折又会使画面凌乱,因此要注意曲直有度、画面和谐。龚贤写道:“多树一丛不宜太直,太直则板矣。此树欹者所以让彼树之直也。直树之后难安树矣。故树多不宜直,直树,结局之树也。直树之后再增直树不妨。不得从画屈曲之树矣。”[6]这段话还是强调“变化”二字,并且要变化得宜。树若画得呆板,山石也很容易画得呆板不灵,树板、山呆,整幅画岂有不板之理。如《云山结楼图》中,树丛群立,相互依傍,并且斜来欹去,相互借势,你俯我仰,我呼你应,只有这样才能顾盼生情,但是,靠后的,靠边的树不相交,略直一些。接着柴丈人就说:“此树欹者所以让彼树之直也。”这里强调了“对比”,这棵树若舞若蹈,就是为了让另一棵树直,使画面有一个曲与直的对比变化。

参考文献:

[1][2]龚贤.课徒画稿[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7:47.

[3]陈洙龙,陈旭.龚贤: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

[4]陈洙龙,陈旭.龚贤: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5]龚贤.龚贤山水画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0.

[6]龚贤.龚贤山水画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3.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山水画树木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树木之最
纸巾山水画
树木能够移云造雨
程灿山水画作品
树木之最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保护树木,从我做起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明代山水画家蓝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