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手术的老年患者术中肺保护通气的临床研究
2020-06-24孙盛斌商宏伟郭志刚
孙盛斌,商宏伟,郭志刚*
(1.天津医科大学胸科临床医院,天津 300222;2.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心胸外科,天津 300142;3.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 300222)
心脏瓣膜手术,作为临床上常见治疗心脏的手段。近年来,该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老年的群体。因此,对患者的进行心脏瓣膜手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促使患者的心脏血液供应正常[1]。但在实际的治疗操作中,很容易出现肺部的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效果,所以需要对患者实施术中的肺保护性通气,增强治疗的成功性。基于此,我院尝试从近年来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选取78例,将其作为调查的对象,开展相关的临床调查研究,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7.03-2019.02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78例,将其作为调查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为各39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肺保护,观察组患者给予术中肺保护通气。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和19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68±2.37)岁;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和18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89±2.5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意义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开放外周静脉,实施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监测。同时,给予患者桡动脉置管进行动脉压的检查后,静脉输入0.15mg/kg左右的咪达唑仑、0.9ug/kg的舒芬太尼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气管的插管,确保其处于正确的位置。在手术中,持续滴注上述的滴液,根据患者的实时体征,给予合理的麻醉剂,以及在必要时采用血管活性药,根据患者的出血量补充相对应的胶体液。①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肺保护,连接机械进行通气,将潮气量维持在11ml/kg左右。②观察组给予肺保护通气[2]。对患者进行呼气末的正压通气,将呼气末正压设置为5cmh2o,潮气量维持在7ml/kg左右,每半个小时进行25cmh2o左右压力的肺复张,将呼吸的比例设置为2:1。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复温的处理,并给予白蛋白和血浆作为补充,来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1.3 观察指标
经过两组术中肺保护方法的实施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肺部啰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数据,主要采用SPSS20.0软件作为统计学分析,其中,根据x2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结果按照P<0.05为差异标准,代表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的观察组患者,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肺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 论
在临床上,心脏瓣膜手术是治疗心脏的最佳手段,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的心脏血液供应功能。而对老年患者在术中的肺保护通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的肺泡过渡膨胀而产生的气道压关闭。为了进一步证明其效果,我院尝试从近年来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选取78例,将其作为调查的对象,开展相关的临床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的观察组患者,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对老年患者进行肺保护性通气,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安全可靠且有保障,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