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对比
2020-06-24顾招娣
顾招娣
(绍兴市越城区人民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糖尿病为常见和多发性疾病,随着老龄化发展,发病率逐步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生理、心理健康,也增加家庭负担。现阶段该疾病治疗基本依靠药物控制,主要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但药物种类较多,采用何种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却并无统一结论[1]。为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效果,以本院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7.28±3.2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10.24±1.26)年;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7.31±3.27)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10.23±1.27)年,患者基础数据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主要为NPH重组人胰岛素(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18)每天早晚餐之前30 min注射,剂量则依据患者病情发展状况而定,基本控制在6~22 IU。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070)治疗0.5 g/次,3次/d,可依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调整。
观察组患者为地特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107),睡前注射,同时也可依据每天血糖监测适当调整剂量,但为2~10 IU之间。观察组也为采用二甲双胍进行口服降糖。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治疗后血糖状况,对比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取SPSS 26.0软件分析本次76例患者,x2检验基础性计数资料(%、n),t检验血糖指标(±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更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血糖变化(±s,mmol/L)
表1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血糖变化(±s,mmol/L)
?
3 讨 论
糖尿病为慢性疾病,患者多需终身用药,治疗时主要原则为控制血糖,延缓疾病发展。分析疾病发展机制可知主要为人体胰岛功能损伤,当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时则会出现高血糖,长期处于高血糖状况则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临床多需血糖水平调控[2]。本次治疗时主要采用不同胰岛素进行干预,分析可知地特胰岛素为人工合成性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此种药物可在24 h之内长效持续平稳作用,同时无峰值。NPH重组人胰岛素注射之后多数状况下峰值为4~8 h,因此有一定局限性[3-4]。地特胰岛素进行治疗时更为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胰岛素分泌特点,同时也可有效避免血糖过度波动。采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胰岛素用量,进而控制用药后不良反应状况[5]。同时也采用二甲双胍进行口服治疗,通过此种方式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血糖状况可知,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更佳。因此可知,当患者进行地特胰岛素以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时,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主要和此种药物作用时间更长,以及药效更为平稳有重要关系。
综上所述,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地特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可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