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急慢性Budd-Chiari 综合征患者临床和MRI 特征对比
2020-06-24华如升张建军葛焕祥
华如升, 张建军, 葛焕祥, 张 婧
急慢性Budd-Chiari 综合征(BCS)在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 治疗方式和预后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准确判断患者病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以往研究主要针对BCS 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1],很少有研究对急慢性BCS 患者临床和MRI 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浙江医院收治的78例BCS 患者临床和MRI 资料,根据病程是否<6 个月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并进行临床和MRI 特征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收集2015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收治的BCS初诊患者78 例。 其中男47 例,女31 例;年龄12~75 岁,中位年龄40 岁。 病程5 d~30 年。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下肢肿胀、腹壁及双下肢静脉曲张等。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彩色超声和MRI、DSA 确诊。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BCS 亚型分型专家共识[2],肝静脉型35 例,下腔静脉型6 例,混合型37 例。 根据Singh 等[3]报道病程≤6 个月为急性BCS,>6 个月为慢性BCS,分为急性组(n=32)和慢性组(n=46)
1.2 MRI 检查与评价
采用Signa EXCITE 3.0T MR 设备(美国通用公司),8 通道腹部Torsopa 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 和快速进动稳态采集成像序列, 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增强检查行横断面、 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参数:矩阵为288×256,反转角为12°,视野40 cm×40 cm,层厚4.4 mm。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总量、速率分别为0.1 mmol/kg、2.5 mL/s。图像导入AW4.5后处理工作站(美国通用公司),作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三维重建。 腹腔积液量分级:少量——腹水仅局限于膈下、肝肾、脾肾和膀胱直肠间隙;中量——腹水弥漫分布于中腹、下腹及侧腹,肠管和实质性脏器周围存在腹水;大量——腹水分布于全腹,肠管漂浮或固定其中。MR 图像分别由2 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阅片, 意见相左时以协商取得一致。MRI 评估内容:①BCS 病变类型;②腹腔积液、肝脏体积、尾状叶体积、肝内结节和脾脏情况;③肝内外交通支和副肝静脉;④肝实质强化信号。
1.3 实验室检测
患者入院后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机以1 000 r/min 速度离心20 min, 提取上层血清,置于-20℃冰箱备检。 检测采用HITACHI-708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及其配套试剂盒,操作过程严格参照说明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 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Mann-Whitney U 非参数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慢性BCS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显示,慢性组与急性组患者相比年龄较大,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下肢色素沉着、腹壁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但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低,腹胀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慢性BCS 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n
急慢性BCS 患者MRI 特征比较显示, 慢性组与急性组患者相比腹水量较少,肝脏体积增大发生率较低,但尾状叶体积增大、肝内结节、肝内外交通支、 副肝静脉发生率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类型分布存在区别,急性组病变类型以肝静脉型为主, 慢性组以混合型为主;增强扫描显示,急性组肝实质强化多不均匀,慢性组强化较为均匀,见表2,图1、2。
表2 急慢性BCS 患者MRI 特征比较
图1 急性BCS 患者MRI 表现
图2 慢性BCS 患者MRI 表现
3 讨论
BCS 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我国发病率约为10/10 万,多发于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份。 BCS 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显示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基因突变、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4-5]。BCS 治疗包括内科抗凝和手术干预,以往BCS 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如隔膜切除术和各种转流术。 随着介入医学发展,现绝大多数BCS 患者可通过腔内治疗取得根治效果。 BCS 腔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置管溶栓术、机械除栓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 根据BCS 患者病变类型和临床特点,应用个体化介入治疗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根据病程长短,BCS 大致可分为急性BCS 和慢性BCS,两者在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急性BCS 肝脏淤血损伤严重,必须尽早干预,治疗以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术为主, 对腔内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可选择TIPS 或肝移植术, 慢性BCS 患者肝功能代偿情况好,治疗以支架植入术为主,腔内成形术疗效及预后一般较好[6-7]。 然而,单纯根据患者病程判断急慢性BCS 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 主要是BCS 起病隐匿, 临床上难以根据病程对其进行准确分期。因此, 观察急慢性BCS 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差异,有助于BCS 准确分期及治疗方案制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组患者中位年龄(25 岁)较慢性组(42 岁)明显偏低。 这与既往文献一致,究其原因考虑与两组患者发病机制差异有关。 张静等[8]报道分析青少年BCS 患者临床特征,结果显示青少年患者与其它年龄段患者相比病程更短。 本研究还显示,慢性组BCS 患者与急性组相比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下肢色素沉着、腹壁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而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腹胀发生率较低。 慢性BCS 由于病程时间长,代偿性肝内外侧支循环(包括腹壁浅表静脉)逐渐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梗阻,因此腹胀、肝功能损害程度一般较轻。 另外,由于慢性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慢性BCS 患者往往出现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类似的临床表现,如下肢静脉曲张、肿胀和色素沉着。 急性BCS 因急性循环障碍引起下腔静脉和/或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压力升高,肝脏淤血损伤和肝细胞水肿、坏死严重,具体表现为腹水、腹胀及肝功能指标升高。王朝阳等[9]研究发现,急性BCS 患者腹水、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需紧急干预,而慢性BCS 病情较为稳定,但腹壁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等发生率较高。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影像学检查是BCS 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其中MRI 因具组织分辨率高、 多序列成像等优势,广泛应用于BCS 诊疗。 本研究发现,慢性组BCS 患者与急性组相比,腹水量较少、肝脏体积增大发生率较低,而尾状叶体积增大、肝内结节、肝内外交通支、副肝静脉发生率较高,这主要与慢性患者病程较长,肝脏形成慢性淤血性改变有关;两组BCS 患者病变类型分布有所区别,急性组病变类型以肝静脉型为主,慢性组以混合型为主。Alcaraz 等[10]、佴启元等[6]研究均表明,肝静脉型BCS 主要由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而慢性BCS 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腔内隔膜形成有关,隔膜形成需要数年或数十年过程。 本研究中急性组肝实质强化多不均匀,而慢性组肝实质强化较为均匀;造成两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急性组多为肝静脉阻塞所致,肝静脉各分支梗阻程度不一, 肝内尚未建立代偿性侧支。 Cheng等[11]研究发现,急性BCS 肝脏外周组织因淤血MRI表现为T1WI 低信号、T2WI 髙信号的异常信号,而肝脏中心组织因有独立的引流静脉,淤血程度相对较轻,MRI 信号相对正常;相反,慢性BCS 病程长,肝内侧支充分代偿,故肝实质强化较为均匀。
综上所述, 急慢性BCS 临床特征和MRI 表现均存在明显差异,观察这些特征表现有助于BCS 准确分期,进而指导临床诊疗。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 研究对象仅根据患者主诉的病程进行分期,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BCS 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研究未进行病因分析,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