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规划设计初探

2020-06-24滕菲

中华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楼规划设计校园

滕菲

在“科教兴国”国策的确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曾一度掀起令人瞩目的建设大潮。如何在既有的资源条件下,建设满足功能需求、以人为本、尺度宜人的校园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命题。

一、校园规划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办学方针的指引下,诸多高校采取了联合办学的建设方法,兴建了许多规模较大的高校。而在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规划设计方法与思路却仍停留在表面,以至于给校园的使用者带来一些不便。

1.空间布局过分追求形式化

在当代高校的规划实践中,为了迎合某一种要素而过分追求空间布局形式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设计方案时,一味地将重点放在突出总平面构图的意义上,不结合实际地形地滥用大直径圆弧与放射线的构图手法,为了凸显所谓的历史轴、人文轴、生态轴,不惜牺牲掉适宜的建筑朝向和便捷的交通组织,实为本末倒置。建筑作为一种艺术确实需要形式美,但这种形式美应该融合于合理的布局与人性化的空间体验中,绝非是仅流于图面之上的二维表达。

2.存在尺度失衡的问题

漫步于一些高校校园,尤其是新校区中,往往会产生一种难以与环境亲近的疏离感。这主要是由于某些学校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追求大轴线、大广场、大水面,这种极端的大气派使得校园失去了人的尺度,建筑、园林、草坪空间都很大,却显得不近人情。生活区与教学区可能分布在校园的两端,过大的通行距离降低了学校设施的使用率,校园的人文氛围难以形成,空间尺度的失衡也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与归属感。

二、校园规划设计对策

面对目前高校校园建设存在空间布局形式化严重、空间尺度超常等问题的实际状况,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强调土地资源的使用率,摒弃不合时宜的设计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改善校园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建设出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真正以人为本的现代校园。

下面以郧西职业技术学校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该项目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西南部,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整个场地内的最大高差大达到4.5米,是设计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重点之一。

1.空间组织

整个校园分为实习实训区、行政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和学生生活区。其中,实训区、教学区、活动区由南至北依次排开,学生生活区则再分南北两区分列于场地东部。四个区块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集约高效的、尺度宜人的校园环境。

行政教学区是整个地块的核心区域,其构成包括图书馆及信息大楼、理论教学楼和学生礼堂,在校园整体的空间组织中带有礼仪象征空间的意向。利用场地内部的高差,由学校大门到大台阶、再到广场、直到图书馆及信息大楼,形成天然的礼仪轴线。将图书馆及信息大楼设计成L型布局,环抱南面的入口广场,突出校园门户意向,成为学校向社会展现自己形象的窗口。同时,图书馆及信息大楼一层局部架空,与校园主轴线相连,形成开敞、明朗的连续空间,给人以积极、明快的空间感受。

体育活动区由一个标准运动场、看台、风雨操场和篮球场地组成,组团布置于整个场地的西北角,整个区块由绿化道路与景观台阶与教学区和生活区分隔开来,以达到动静分离、隔离噪声干扰的效果。

实习实训区由两个对称的单体建筑和一个门楼通过空中连廊形成一个半围合空间。以立面对称的建筑形象作为校园主轴的起点,彰显学校庄重、严肃的空间意向。建筑入口的集散空间则通过适当的景观设计,成为师生停留、交往的场所,增添学术氛围。

学生生活区包括食堂和两个宿舍区。参考校园的实际使用者——学生及老师的日常行为模式,将学生生活区模块拆分后分别置入场地中。考虑到食堂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之一,将其布置于靠近场地中心的位置,使得校园内任一建筑到食堂的步行距离在200m以内,便于师生便捷、愉快地使用。宿舍则分为南北两块,布置于整个场地的东部,靠近用地周边的住宅区,形成良好的居住氛围。

园区的总平面布局在充分满足功能分区需求的前提下,规划礼序主轴由南向北贯穿,并斜向穿插形象展示轴,景观组织以礼序的线型公共空间为元素,融入错落有致的步行空间,层层相套,开合有度。建筑的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充分考虑了人的感受,以小规模组团的空间组织形式,营造场所感和归属感。

2.交通组织

道路不仅是联系学校与外界的载体,也是校内各个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它连接建筑群及节点,构成整体秩序,是校园骨架形态的构成要素。与常见住区交通情况不同,校园内的交通具有人流量大且兼具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征,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主要从车行系统、人行系统以及停车系统三个方面考虑。

整个园区有三个车行出入口与外部城市道路连接,均匀分布在场地的北侧和西南侧,在园区内形成外围车行环路,力求最大程度实现人车分离。结合广场上的硬质铺地布置内部消防车道与消防登高面,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同时保证景观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人行系统根据校园生活的行为特征,设置大量的步行道和步行广场,与建筑组团相互联系成为网格,形成良好的步行环境。实训楼、教学楼、信息大楼之间采用直线道路,以高效、迅捷为目的,紧密联系教学区的各个功能建筑。宿舍区与活动区的休闲步道则以流线型为主,与地形、台阶、草地、树木相结合,配合适当的景观节点,营造出引人驻足的,动静结合的空间,丰富校园的空间形态及人们的行为活动。结合功能空间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人行系统的组织形式,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校园车辆数量迅猛增长,停车问题成为校园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园区主要采用了集中停车与分散停车相结合、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停车系统。在南侧的主要车行道路边,靠近车行出入口的部分,利用项目地块中不好使用的边角,分散设置了两处地面停车场,布置130余个地面停车位。为了节约用地,避免对地面停车的过度依赖,防止高峰时期可能发生的地面拥堵,还需要设置一处地下停车库。对于地下停车库的选址,考虑到交通的可达性及车库的使用频率,可以布置在报告厅、图书馆及信息大楼地下。最终选择将地下车库设置在图书馆及信息大楼下方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考虑到地下车库及人防区的人员疏散,图书馆及信息大楼的疏散口相较于学生礼堂更为分散,配置上更容易满足地库的疏散要求;二是通过对场地高程的分析,发现图书馆及信息大楼处的东西向场地有着较大的高差,可以合理利用起来以减少地库的土方开挖量,同时也可以减少东南侧坡道长度,提高车库的使用效率。整个地下车库通过两个出入口坡道与园内及城市道路相连,成为整个园区交通组织中的一个有机节点。

园区的交通系统结合地势地貌,于场地外围布置车行环道,不与中心区相打搅。教学区与实训区组团内部仅布置步行道,配合广场景观绿化及铺装,形成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教学区与体育活动区部分的场地高差,则通过具有设计感的景观台阶、步道相联系,在起到交通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成为人们交流、驻足的交往场所,给人以立体、丰富的空间感受。

三、结语

过去几年里在高校波澜壮阔的建设浪潮的大环境下,校园规划设计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设计和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去利用形式美学的原则和空间构成研究的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流于形式”的层面上,而是尝试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以期创造出更加宜人的校园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大楼规划设计校园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北戴河湿地生态修复理念与规划设计
未来已来8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小型核电站构建海岛型微电网的规划设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大楼
省电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