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天保”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06-24柯善北
本刊记者 柯善北
年内,“地球之肺”火了起来,不仅火在了地理空间中的南美洲,更火到了虚拟世界里的社交媒体上——一场疑似人为引发的大火对全球生态系统施予的谶言诅咒,高悬于苍穹之上,暗寓了人类命运的种种叵测与不祥……一时之间,众生惶遽,谴责与谩骂声不绝于耳,从线上一路蔓延至线下,更从地球那端猛砸向地球这头。事实上,人们的愤怒与悲伤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这场重量级“雨林大火”试图教诫我们,所有当下的美好皆与脆弱及昂贵形影不离,虽其常以廉价示人,只因它难以计价,绝非理所当然;它更出红牌警示,一切厄运的来临都将猝不及防,鼓点声疾,生态效益与其成本间的“扞格抵牾”终须化解。
较之大洋彼岸对雨林利用与破坏的片刻未宁,我国却早已先行一步,壮士断腕,誓把山河锦绣披——“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其言铿锵有力、掷地亦有声,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为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挽救人类生存危机,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201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联合下发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下称《制度方案》),成文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天然林保护修复的总体要求、重大制度措施以及支持保障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与顶层设计之含金量。
岁植十株树,廿载一片林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意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其涵盖了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两部分。无可置疑,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与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更是维护国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现下的中国,获益于长久以来抚育作业的持续推进,已拥有天然林资源29.66亿亩,占到了全国森林面积的64%、森林蓄积的83%以上,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效……回望1998年的历史现场,彼时国家层面决定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简称天保工程),自此我国林业事业发展正式开启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导向以生态建设为侧重的转变。二十多年来,天保工程大展拳脚、佑我中华,国内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75亿亩,中幼龄林抚育任务1亿亩,共计19.32亿亩的天然林木得到了休养生息。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更是不遗余力,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现了全面保护天然林的历史性转折,取得了众所瞩目之喜人成就。但与此同时,有鉴于长期以来的过度采伐及利用,加之林木本身具有生长慢、周期长的特点,森林生态系统与功能的完全恢复尚需漫长岁月的苦候——五十年甚至更久——惟有久久为功而初衷不改,方得换来人与大自然的尽释前嫌。此时恰逢天保工程二期即将收官,《制度方案》的完美“接棒”无疑正当其时,势将剩勇追穷寇,促天然林保护事业再攀新高。
“林权”照规定,为私亦为公
不容置喙,天然林的有效保护是打造生态中国的重要根基,守好天然林防线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之重要成果,党中央及国务院对林业草原工作的最新部署及天然林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此次《制度方案》的出台,在立足与此前政策无缝衔接之基础上,更致力于革故鼎新的制度性探索,注重提升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与政策含金量。言其创新所在,更可用“一个定位”“四项机制”及“五项重点任务”概括之。
“一个定位”,即确立天然林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任务,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一代代抓下去。
“四项机制”,一是强调切实加强党对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领导;二是实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三是要求优化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支出结构,实行绩效管理;四是将天然林保护从周期性、区域性的工程措施逐步转向长期性、全面性的公益性事业。
“五项重点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评估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执行情况,继续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要高度重视研究编制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开展省级规划、市县级实施方案编制;要以提高天然林质量为核心,更加重视天然林修复工作和科技支撑;要抓紧研究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指导制定天然林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同时,要大力推进国有林区改革,加快剥离公办社会职能,实现国有林区转型发展。
如栽速生林,资利用无穷
过往实践证明,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方面,天保工程居功至伟,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其荫庇之下,微观上看,天然林得以发挥出其卓越的生产与生态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之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中观层面,天保工程更为全面推进国有林区及国有林场之改革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不应忽略,我国天然林滥伐积患已久,其生态系统脆弱的情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现下,全国仍有2亿多亩集体和个人所有天然商品林因财力因素未安排停伐管护补助;整体投入补助标准偏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顺;天然林管护基础工作薄弱,相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诸多问题横亘眼前。
我们说,再光鲜的德政,也需调动主体自愿参与其中,方能显其效。换言之,还应充分前置农民的生计与发展,合理兼顾到农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才是“正经事体”——正所谓“饿着肚子保不好生态”,话糙理不糙。
对比细察《制度方案》,长于对症下药,在延续天保工程全部财经政策之基础上更有优化提升,强调了对投资差异化与精准化的突显——好钢尤须使在刀刃上……
事实上,截至2018年底,国家已持续投入天保工程资金达4000多亿元,历时性来看,补助得了一时,补助不了永世。全然依靠财政补助,倚赖国家持续包办,“等靠要”政策终会陷入力所不逮,粥少僧多,杯水车薪的窘局,更遑论资金落地过程中的种种“猫腻”与“浪费”概率亦不低……
那么,如何彻底调动起主体的能动性,兼顾好其短期利益与永续红利?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间又该如何平衡?我们说,不砍树并非就不能致富,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已有很多林业职工由过去的砍树人变成现下的护林人,林下养殖、中药材栽培皆成为其增收的新途径,而生态养护亦为开拓森林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发展包含“短平快”在内的“林下经济”,既能在短期内鼓起农民的腰包,更能与持续保卫好天然林之“绿色银行”道并行而不相悖——凡此种种,农民观之其获益颇丰,国家补贴甚而可以忽略不计,自觉维护的热情亦会高涨。有道是,只有农民越来越富,生态才能越来越好,生态文明才会持续繁荣,天保工作才具有了内生动力,天保工程才能获得永续发展。
“亚马逊的震怒”余波犹在,被烤焦的生命俨然在那一刻被定格……然而,除了网络上的咆哮、关注与责难,人们还能做些什么来彻底阻止大火的“继续蔓延”呢? 其实,许多问题已然超越了左右之争、国族之别,比如捍卫地球生态平衡,比如应对全球变暖难题,更需要凝聚全体人类的共识:坚决“不退”方得功成……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迈出了甚为关键的一步或几步,显示出华夏儿女极大的环保诚意与大国担当,惟愿中国走得更好更稳些——多年后,犹见林间郁郁复葱葱,时见小鹿停驻憩饮,闲逸而美好,甫一拥抱那一片婆娑的树影,就仿佛掸去了满身浮躁与哀伤,涤净一世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