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黄金的辨别
2020-06-24
宋朝有一个商人,唯利是图,用“点铁成铜”的方法骗人钱财,他是怎么操作的呢?他把别人交来的铁器放入清水中,然后再向水中加入一些白色粉末,清水就立即变成了蓝色溶液,溶液里的铁器也逐渐变成了紫红色。
铁器怎么会变成紫红色的呢?我们想一想,商人是利用什么知识来行骗的。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蓝色溶液里一定有铜离子,那么白色粉末就可能是硫酸铜晶体,紫红色金属应该就是铜,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这个反应,我国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曾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变。”“曾青”是指蓝绿色的硫酸铜溶液。因胆矾(五水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晶体味苦,古代称其溶液为“胆水”。“胆水浸铜”,就是指紫红色的铜单质附着在铁的表面(如图1)。这是现代湿法冶金技术的先驱,在宋朝已经开始将这个技术应用于生产。
宋朝的商人之所以能够行骗成功,是因为当时面对的是无知的人们,若在今天,他估计连一个初中学生也骗不了。那么,目前还有没有类似的行骗伎俩呢?
有!比如有人以假黄金来行骗。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以金碧辉煌、荣华富贵为美的传统。黄金首饰是不少人经常佩戴的,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此外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黄金储备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那么,假黄金如何造假、如何辨别呢?
目前在市面上存在的高仿黄金首饰有三种:第一种是表层电镀,即在铜或银等首饰表面镀上一层黄金。怎么辨别呢?根据制造工艺,我们只要用针或者刀在表面轻轻刻划,如果表里颜色不一,就说明是假的。第二种是包金,即在其他金属材料首饰表面包上一层黄金薄片。包金首饰多是实心的,肉眼看不出破绽,只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可用来分辨,即掰断后看实心处的颜色(如图2)。第三种是在真黄金中熔融加入其他的金属,比如说初中化学课本中介绍过的黄铜(铜锌合金),即将一定比例的铜和锌加热熔融制成的合金,颜色与黄金无异。真黄金和铜锌合金混融在一起,以次充好,欺骗顾客,怎么辨别呢?
图1
图2
小铭、小华、小月等同学结合所学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讨论如下:
“既然颜色外观不能识别,我们可以考虑相关的金属铜、锌、金的化学性质,对比三种金属的有关化学变化,看有没有不同的现象证据告诉我们。”
“对,这里的辨别实际就是我们学习的物质鉴别,鉴别依据是相关物质的性质,证据是物质发生变化时有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这个现象将帮助我们做出分析判断。”
“同意你们的想法。我们感冒了,要到医院里做抽血化验,就是化学检验、鉴别,看是不是病毒性感冒。”
“是啊,动物检疫、公路上交警的酒精测试,也是类似的道理,是吧?”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脑洞大开,最终提出了三种可行性辨别方案:
方案一:根据金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用火烧,即在空气中加热。因为“真金不怕火炼”,金被加热后不会变色,但如果掺入铜的话,铜被氧化后会变黑的(如图3)。化学方程式为:2Cu+。
图3
方案二:我们可以请酸来帮忙。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排在氢之前,能够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金排在氢之后,不能与酸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有无气泡来识别。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或Zn+2HCl=ZnCl2+H2↑。
方案三:硫酸铜溶液也行!对,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锌、铜、金,我们可以选用能够与锌、铜反应,但不与金反应的盐溶液。若假黄金里混融有金属锌,则锌能够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紫红色的铜单质会附着在黄色的假黄金表面。化学方程式为:Zn+CuSO4=Cu+ZnSO4。而金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聪明的小月又提出: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硝酸银溶液是否也可以呢?它能够与锌、铜反应,但不与金反应。大家讨论后确定,能!因为有不同的现象出现,即若假黄金里混融有金属锌、铜,则它们与硝酸银反应,会在黄色的假黄金表面产生银白色或黑色的银单质,而金不与硝酸银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Cu+2AgNO3=Cu(NO3)2+2Ag。
图4
问题解决了,但大家都没有以往的科学探究之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而是都陷入了静静的沉思。为什么呢?原来,大家都在反思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科学知识,如果使用得当,会有益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变;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欺骗、祸害人类!例如,把一些物理、化学实验的奇特现象应用到魔术里,博得一笑、赢得惊讶,然后引起大家的思考,这能够激发观众学习科学知识、探索问题本质的兴趣,是好的一面(如图4)。但如果利用“王水”洗涤旧的黄金首饰,以此来“偷”走顾客首饰中的部分黄金,则是可耻、不光彩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