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与路径探索

2020-06-23欧阳国亮

教育·校长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树人学校德育立德

欧阳国亮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学校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是塑造孩子心灵的工程。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的地位被置放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笔者认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政策,根据区域教育实际,明确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创造德育教育的新活力,这是新时代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重要的德育课题。

“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目标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探讨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将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根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倡导的“立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涵养道德观念。从“德”的内在结构来看,它包含政治品德、道德品德、个性品德。“立德”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与个性品质的完善,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立德”立的是个人高尚的私德、社会共同的美德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德。

“树人”则强调的是人才培养,涉及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两大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因此,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树人”,就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建设者。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立德树人是育人之本、兴校之基、办学之魂。它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根本宗旨;它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

“三全育人”:德育工作的方法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重要讲话对学校提出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方法和要求。

首先,“全员育人”。全员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育人主体,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管理,以德服务,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责任。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注重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其次,“全程育人”是指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再次,“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一个要素包括课程、课堂、文化、活动、环境、人员等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空间的全覆盖。

“五个注重”: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的德育工作方法和要求,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走“五个注重”的德育工作路径,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目标。

课程育人注重“融入”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专门载体,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新课程体系下德育课程更看重学生内心的反思历程和人格品行的形成过程,是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要素凸显在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课程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二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是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直接德育;课程思政是指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课程的德育因素,使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发挥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要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功能,构建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必须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发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师人格的育人作用。为此,以立德树人引导教学体系建设,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环节。学科融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道德与法治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及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比如,我校自主编写《国学教育读本》校本教材进课堂,以中华优秀经典文化为依托,不断丰富立德树人工作内容,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学科融合、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和开展系列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

文化育人注重“熏陶”   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立人,文化化人,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学校精神文化是隐性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是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发展愿景。学校制度文化是刚性文化,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师生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它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完善的办学设施、合理的校园布局、各具特色的教育建筑和活动场所,将使人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和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厚植立德树人的文化土壤,坚持用精神文化“引领”人,用制度文化“约束”人,用物质文化“浸润”人,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文化意境,让学生在文明和谐的氛围中净化心灵,在严整规范的秩序中学会自律,轻松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性情,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活动育人注重“导向”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德方成之。学校要使学生在德育课程中获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一是将德育融入学生一日学习和生活中。把德育的各项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对接,实现深刻渗透。学校德育的活动既要有常规活动,如班会课、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活动等,也要有学校组织的特別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特长。二是利用传统的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热爱劳动、爱党爱国、尊师重教等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审美情趣,这样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道德情怀的理解和人文德育的内化。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必须树立德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对德育活动的时代化、主题化、生活化、鲜活化、系统化设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践育人注重“体验”  古人云:“德寓行,行于思。”有其德,必有其行。针对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说教式“高空德育”现状,学校管理者应从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创新德育新的方法,推行“体验式德育”的工作思路,开发体验式德育课程,重视实践育人。学校德育既要全面覆盖、横向渗透,更要内外衔接,让德育教育不囿于学校空间,让学校德育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构建校内外德育实践网络。如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礼貌等社会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养成,让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德育素养生长相融合,与学生德育品质发展相融合,使学生的德育实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要拓展立德树人的维度,延伸立德树人的深度,让德育的雨露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和谐健康成长。

协同育人注重“联动”  立德树人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事,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责任,发挥社会合力育人的作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内外联动的德育工作網络,形成德育合力。一是家校携手共育,发挥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家教和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学校一定要架起家校合作的有效桥梁,建立家长学校,邀请专家为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式;通过家长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利用校讯通平台、学校官方平台和公众号,宣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等,引导广大家长重言传、重身教,教做人、育品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二是确立社会德育意识,构建社会德育共育机制。社会是立德树人的大课堂。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电视、影视、广告、娱乐等节目要加强思想引导,坚持传播正能量。其次,文学艺术作品要做到文以载道、文以植德、文以传情、文以育人。再次,建立健康的网络空间。引导互联网企业和网民创作生产和传播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网络作品,建构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要求社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搭建社会德育平台,把立德树人作为全社会的责任,建立立德树人的社会大舞台,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力。

“德”乃立身之本,“德”立而“人”成。笔者认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关乎个人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国家兴衰。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确立新思维,迎接新挑战。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使命担当、为国育才的雄略,更要有脚踏实地、精耕细耘的匠心。中小学校一定要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下移工作重心,让德育工作接地气,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因校制宜地确立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引领全体教育工作者指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躬身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校本化,坚持“三全育人”,突出五个“注重”,努力创造条件,为“立德树人”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德育课程体系和德育活动体系,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只有这样,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新的理想的境界。

【本文系广州市第三批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教育类项目《初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团队》(课题编号:1201630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树人学校德育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Gwendolyn Brook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