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贸易对中国传统莲纹造型的影响

2020-06-23孙弋张毅

丝绸 2020年6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

孙弋 张毅

摘要: 莲纹是中国自古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纹饰之一,纵观莲纹造型变化,可以发现其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丝路通商背景下,莲纹的演变可以说是异域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标志。通过对丝路上文化传播和图案演变过程的分析,梳理出了莲纹造型由最初的具象写实,到受佛教文化熏陶形成多瓣“对分式”造型,再与伊斯兰装饰技法融会产生“西番莲纹”这一新形式,最后在中欧瓷器贸易中形成了具有西洋绘画特征的多变造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特征,同时也展现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莲纹;丝绸之路;西来因素;造型流变;交流融合

Abstract: The lotus patter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decorative patterns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From the changes in lotus pattern modeling, it can be found that lotus pattern has a very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lk Road trade, the evolution of lotus pattern can be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integ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and Chinese native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spread of culture on the Silk Road and decorative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hange process of lotus pattern. The original lotus pattern in China was very realistic. Influenced by Buddhist culture, it formed a multi-petal "bipartition" shape. Later, it combined with Islamic decoration techniques to generate a new form of "Passionflower Pattern". At last, varied shapes with western painting features formed in the Sino-European porcelain trade. This change process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foreig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also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exchange.

Key words: lotus pattern; Silk Road; western decorative culture; model chang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蓮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代表性纹饰,被广泛运用于器物、建筑、服饰、宗教装饰等诸多方面,而纵观装饰莲纹的形态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本土莲纹与随丝绸之路通商而传入的异域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张晓霞[1]在《论中国本土莲纹》中对外来佛教莲纹传入前的本土莲纹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莲纹在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独特地位。虽然目前学界对中国莲纹出现的时间仍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莲纹的造型变化承载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历史,是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载体。目前针对莲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方面,对中国本土莲纹及其造型发展变化研究较少。笔者从莲纹的本土起源出发,探寻外域文化随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传播,探寻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沟通交流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影响。

1 中国莲纹起源概述

关于中国本土莲纹的起源,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鼎壶上双层莲瓣造型是中国最早的莲纹装饰(图1),莲瓣骈列立鹤之周,造型简练却极为写实,壶身满饰缠龙凤鸟纹,被视为春秋时代青铜器之最佳。在已发现的青铜器物中通常以象、兽、鱼等动物纹及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以植物为饰的青铜器物此为最早一例[2]。而《诸神的起源》中何新[3]指出:“先秦战国铜器有数件以鸟立华上造型。其最精彩者为公元前680年(鲁庄公十四年),郭沫若说的一件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时的新郑铜壶……而脚下若莲之华,并不是莲花(郭沫若谓中国无大莲,先秦亦无以莲为饰者,故推传自印度)。此花瓣上饰有复杂神秘花纹——我认为乃是扶桑若木之华也。”否定了此种双层瓣式造型为莲瓣的说法。

田自秉[4]结合历史典籍,提出战国时期铜镜上的四叶纹饰为莲纹装饰。在后期研究中,张朋川[5]肯定了这一说法,通过梳理柿蒂纹的发展源流,求证出兴于战国的柿蒂纹取自莲荷形象,有天穹之意,同时澄清了莲纹在佛教传入之前早已有之,指出莲花纹样是中国最早的植物纹样之一。

虽对于莲纹的起源学界尚存争议,但结合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莲纹在佛教传入前已有记载,古时华通“花”,华盖即“花盖”,华盖上多见花形装饰纹样。《楚辞·九歌·河伯》中便有“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其中“荷盖”即为莲花饰华盖。又见《鲁灵光殿赋》中对建筑上莲纹装饰的描写:“尔圆渊方井,反植荷蕖。”荷蕖即芙蕖,指代莲花,描写饰于宫殿之中的莲花藻井,可见先汉时期莲纹已经具备其独特的寓意及发展体系,但运用并不广泛。

2 丝绸之路上文化影响下的莲纹造型

2.1 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莲纹造型

中国传统莲纹造型是相对于异域莲纹而言的,而在异域莲纹中,印度佛教莲纹影响最甚。史料表明佛教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西北部经古丝绸之路传至中国,随后沿丝绸之路经甘肃河西走廊逐渐传向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6],在此过程中印度莲纹造型随着佛教文化传播在中国盛行,在形态上与本土莲纹融合,使莲纹造型产生了新的特征(表1)。黄文弼先生由考古史料分析出印度莲纹造型取材于莲花,在佛教文化传至犍陀罗、大夏及安息地区后同近似莲花的希腊水草叶造型结合,花瓣造型顶端尖锐,叶片较多[7]。在早期中国佛教装饰中可见这种造型,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普及,北魏中晚期出现了“对分式”的莲瓣造型,即将莲瓣于中心对称分割,此种瓣纹可在印度石刻装饰中找到源流。如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莲花纹雕刻即为对分式造型,而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此种“对分式”造型逐渐演化为叶瓣包含弧形线条的莲瓣造型。这种莲瓣造型在北魏时期石窟装饰中应用广泛,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莲纹瓣式之一,并在后期石窟装饰中不断流传,直至唐代依旧可见[8]。

2.2 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莲纹造型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发源,其宗教影响下的文化、艺术、在唐朝传入中国,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国泰昌荣,经济、政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受北方战祸的影响,商贸向海上贸易转移[9]。据史料记载,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阿拉伯使节初到长安,至此开启了中国与阿拉伯帝国的通商贸易,伊斯兰文化便借助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经由之地扩张,《明史》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回回便指代当时迁至元朝疆土的伊斯兰信众,伊斯兰教在元朝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以至元代中国装饰展现出伊斯兰风格特征。

莲纹在元朝已经成为瓷器的常见装饰纹样,传统莲纹造型在此时期瓷器装饰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装饰纹样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具有秩序感,纹样繁缛,莲纹造型以侧面为主,延续了宋朝写实的表现方式,但莲瓣数量明显增多,顶端尖锐,呈向外卷曲状。元朝史料记载此种莲花纹样为“西番莲纹”,到明朝成为具有规范造型的皇室御用纹样,直至清代与自西方引进的西番莲植物造型结合,产生了新的装饰纹样[10]。

明朝初郑和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鼎盛时期,此时外销瓷器中包含了大量伊斯兰装饰风格青瓷,同时“回青”这一产自阿拉伯地区的制瓷原料成为明朝青花瓷的主要原料之一[11]。明代莲纹花瓣数量多,达数十瓣,至清朝出现了描摹植物西番莲花的带蕊造型[12](表2)。

2.3 欧洲文化影响下的莲纹造型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沿途造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明朝中期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國际贸易航线,连通广东至欧洲及里斯本,葡萄牙人开始在此贸易航线上大量运载中国瓷器[13]。16至18世纪中国瓷器大量输出至欧洲国家,直接影响了洛可可风格的产生,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在欧洲出现并在法国达到顶峰,被称为“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念之表现”[14]。同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双向影响又使中国的外销瓷器装饰出现了新的变化。

18世纪横跨清朝康、雍、乾三代盛世,康熙年间解除了海禁政策,珐琅技术与西洋绘画手法由法国传教士传入宫廷,珐琅彩瓷作为中西艺术文化交融的产物应运而生,随着欧洲订单增多,景德镇开始出现模仿西洋纹样和绘画技巧的“洋彩”,如瓷胎洋彩瑞芝洋花蝉纹罇(图3),瓶身饰有各类花卉极尽繁缛装饰,其中莲纹采用了大量白色颜料渲染,产生光影效果,这种装饰手法从未见于珐琅彩绘中,表3中编号1#、4#、5#上莲花画法与传统莲纹不同,形态极为自由写实,色彩也使用晕染的技法营造出立体感,可见西洋绘画的影响。

西方审美的变化,于是出现了带有欧洲家族徽章的“纹章瓷”。夏鼐[15]在《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一文中指明18世纪后的中国瓷器彩绘深受纹章瓷“泰西”绘画手法影响,采用描金、扣金等装饰技法,可见于乾隆年间青花描金蝴蝶三羊尊上的装饰纹样,装饰莲纹延续了“西番莲纹”卷曲的花瓣形态,但纹样内部皆采用金线装饰。

洛可可繁复奢华的装饰风格也对中国瓷器装饰产生了影响,为了迎合欧洲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欧洲当地会对中国瓷器进行美化加工,中国外销瓷通常在欧洲被镶嵌上金、银这类贵金属,起到装饰作用,或选用当时流行的纹样对素瓷进行覆盖,以迎合市场。如景德镇青白冷水瓶便在销至英国后被覆盖上了珐琅彩(图4)[16]。洛可可风格对莲纹造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组合形式和造型上。此时期的珐琅彩、粉彩瓷器上的莲纹与大量西方卷草纹样组合,受洛可可满密的构图形式影响,形成复杂繁琐的装饰纹样,莲纹造型也随着中欧贸易交流展现出相较于传统莲纹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表3中编号3#上莲纹装饰由莲瓣与变形花瓣组合而成,构成了新的花卉造型,而编号4#上莲花造型则更为写实,背景填充以卷草纹,构图繁复,一改以往开光留白的传统瓷器装饰手法;编号5#磁盘装饰构图极为丰富,四周皆饰有花卉,而主题纹样为自然生长的莲花与提篮、荷叶、彩带与卷曲蔓草组合,使整体画面充实灵动。

3 结 语

通过研究丝绸之路发展进程中异域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过程,总结出了中国本土莲纹造型在文化融合中的变化情况。汉朝随丝路传入的佛教文化对莲纹造型影响最为突出,莲纹出现了“对分式”的造型特征,莲瓣尖而密,这种莲纹造型随着佛教文化的普及被大量运用于宗教装饰中,并一直沿用至唐朝。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伊斯兰装饰艺术通过商贸交流进入中国,莲纹的形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出现了“西番莲纹”这一新的莲纹造型,莲瓣卷曲、花头变大,成为明朝具有规范造型的皇室御用纹样。海上贸易的发展打通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通过瓷器、丝绸装饰影响了欧洲的装饰艺术,而相对的,欧洲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瓷器装饰,此时期的莲纹受西方绘画技法、洛可可文化及市场需求的影响,用色采用晕染等西洋技法展现出立体效果,造型变化多样,与西方蔓草、花卉纹样组合展现出繁复的构图形式。本土莲纹的造型演变可谓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直观反映,同时也是艺术文化传承交流价值的一大佐证。

参考文献:

[1]张晓霞. 论中国本土莲纹[J]. 装饰, 2006(7): 28-29.

ZHANG Xiaoxia. Discussion of Chinese local lotus pattern[J].ZHUANGSHI, 2006(7): 28-29.

[2]彭适凡. 中国青铜器鉴赏图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118-130.

PENG Shifan, Chinese Bronze-ware Appreciation Atlas[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7: 118-130.

[3]何新. 诸神的起源[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101.

HE Xin. The Origin of the Gods[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7: 101.

[4]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M].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3: 94-95.

TIAN Zibing.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History[M]. Beijing: Knowledge Press, 1983: 94-95.

[5]张朋川. 宇宙图式中的天穹之花:柿蒂纹瓣[J]. 装饰, 2002(12): 4-5.

ZHANG Pengchuan. Flower of the sky: the lotus pattern[J]. ZHUANGSHI, 2002(12):4-5.

[6]曹永萍, 赵宪军.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3): 56-60.

CAO Yongping, ZHAO Xianjun. Buddhism on the silk road[J].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8(3): 56-60.

[7]黄烈. 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352.

HUANG Lie. Huang Wenbi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Works[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1989: 352.

[8]张晓霞. 佛教对传统莲纹的影响[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4, 24(3): 32-34.

ZHANG Xiaoxia.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lotus pattern[J].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04, 24(3): 32-34.

[9]钱立胜, 胡一民. 汉唐盛世之“海上丝绸之路”[J]. 航海, 2019, 239(1): 18-20.

QIAN Lisheng, HU Yimin. "Maritime Silk Road" of prosperous Han and Tang dynasties[J]. Navigation, 2019, 239(1): 18-20.

[10]王怡苹. “番莲花”纹释考[J]. 南方文物, 2012(3): 103-111.

WANG Yiping. An exegesis on the pattern of "Lotus Flower"[J].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2012(3): 103-111.

[11]谷莉, 赵长伟, 潘天波. 明清对外文化交流对瓷器花卉装饰纹样的影响[J]. 中国陶瓷, 2017(11): 85-93.

GU Li, ZHAO Changwei, PAN Tianbo.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porcelain of flower decoration pattern[J]. China Ceramics, 2017(11): 85-93.

[12]廖晓霞. 中国花卉纹样的西来因素:以西番莲纹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3(10): 155-157.

LIAO Xiaoxia. Foreign element had an influence on chinese flowers patterns: take passionflower patten as an example[J]. Art and Design, 2013(10): 155-157.

[13]万明. 16—17世纪中叶澳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C]//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 北京: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2000: 22.

WAN Ming. Macao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Maritime Silk Road During the mid-16th and 17th Century[C]//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eijing: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 2000: 22.

[14]刘文亚, 张秋梅, 王雅莉. 洛可可风格“中国元素”探析[J]. 设计艺术研究, 2014(3): 79-82.

LIU Wenya, ZHANG Qiumei, WANG Yali. Analysis on Chinese elements of the Rococo style[J]. Design Research, 2014(3): 79-82.

[15]夏鼐. 瑞典所藏的中國外销瓷[J].文物, 1981(5): 6-10.

XIA Nai.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Sweden[J]. Cultural Relics, 1981(5): 6-10.

[16]吴山. 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三册)[M]. 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WU San. Decorative Patterns of Chinese Dynasties(Volume 3)[M]. 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95.

[17]甘雪莉. 中国外销瓷[M]. 上海: 上海出版中心, 2008.

GAN Xueli.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M]. Shanghai: Orient Publishing Center, 2008.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
2016年《丝绸之路》文化版总目
新疆向西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古代丝绸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闻传播活动
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安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对策建议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中国“丝绸之路”迎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