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合作·探究”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020-06-23王佳润

文理导航 2020年24期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王佳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是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彰显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颠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小学语文;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的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是自主学习绝非教师袖手旁观、更不是学生各学各的,而是以合作为基础,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智慧的火花彼此碰撞,在合作交流中达成理解,这才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真正精髓。

一、丰富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需要秉承新课改的创新精神,不断的探索教学方式,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能否自主学习、主动求知。如果学生能够探索知识,懂得根据知识盲点进行针对性学习,教师的教学目的才算真正实现。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上实践活动,营造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体会。

例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的过程中,由于这是一篇寓言性质的诗歌,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角色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揣摩角色的心情。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应该如何借助朗读展现角色心情。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突出抒情性质,渲染诗歌氛围。”还有的学生提出,“应该读出池子的安于现状,读出大河的孜孜追求。”随着讨论的逐步白热化,学生在一些问题上渐渐达成共识:低沉的声调朗诵河流的话语,稚嫩、年轻的语调用来为池子配音。在朗读过程中,每个小组选出了两名代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结束以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谈谈感想。比如有的学生说,“我赞同河流的观点,生活就应该不断追求。只有鞭策自己进步,才能避免被社会淘汰。”还有的学生说,“虽然池子最后迎来了干涸的局面,但是它的一生却在安稳、淡然中度过,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实践活动中,班级内形成了探究的良性氛围,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得以拉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探究氛围,教师可以试着组织一些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走向深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会带来更多思辨,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提供自学机会,促进学生自悟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传授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授业”,还需要“传道”,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即自主学习,侧重于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根据心理学研究可知,通过自学习得的知识将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持久、深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安静自悟,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但是不局限学生的预习内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進行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火烧云”这一自然天象的认识。然后,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课文知识。有的学生介绍了作家萧红的相关资料,有的学生则介绍了《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还有的学生搜集了火烧云的天象形成原因,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找来了很多高清的图片。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基础认知。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初步感知。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都能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有的甚至还会做好备注。有了学生的自学基础,教师开展教学就会更加如鱼得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很多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主导教学,但这样做并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实现深度思考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质疑,是一串打开知识大门的密码,更是小学生身上最宝贵的品性。在质疑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并渴望得到答案。作为教师,如果可以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允许学生对文本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势必能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产生真正的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我,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发现新知。

例如,在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对课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英子因为小儿麻痹一直很自卑,从来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但是,只因为一次‘无心之失,英子得到了同学的掌声,就会彻底改变性格吗?我不认为。”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先别急着否定,而是需要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一次小小的“辩论会”,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反驳,“怎么不可能是真的呢?英子以前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是因为她认为同学会嘲笑自己。当听到同学的掌声以后,这给了她很大鼓励,所以才会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随后有学生补充说,“我也觉得不会,一个人的性格怎么可能说变就变呢?而且,真的没有同学嘲笑她吗?一般身负残疾的人,多半都很敏感、自卑,就像蜗牛一样。如果它一直感觉善意,就会慢慢从壳里出来。但是,如果遭遇恶意,就会立刻躲进去。”在这一氛围中,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个话题: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让他们感觉到善意与温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质疑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快乐。

质疑,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可见质疑的重要性。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知,还为了保持一颗探索、质疑的心灵。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质疑心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四、倡导合作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是从成年开始,而是从小学开始就需要纳入教学范围。作为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出合作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但是,如何营造这一氛围呢?我认为,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从小组协作开始锻炼自己,懂得与他人合作互动。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势必能得到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思考性话题:文章中的司马光通过砸缸救起了自己的小伙伴,那么设身处地的想,假如你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救人呢?接着,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会找来绳子把小朋友拉起来;还有的学生说,他会给里面扔几个麦秆,让小伙伴拿着呼吸;还有的学生说干脆几个人一起跳下去,这样水就从缸中漫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会找盆往外舀水……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对课文也产生了更多见解,可谓一举两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精神同样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促进学生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以碰撞,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知。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保持耐心、细心,懂得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达成共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将得到提升,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9(47):72

[2]任迎春.彰显语文魅力,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36):62+65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江苏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自主合作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