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美

2020-06-23姚亦徐严永福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演绎意境传统文化

姚亦徐 严永福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演奏表现力,它的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传统筝曲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包含了传统古曲的韵味,传达了古人自然与心灵合一的思想境界,通过情感的沟通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   意境   演绎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166-02

一、传统文化的意境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作为一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族乐器,它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人智慧的结晶。传统筝曲侧重于描绘意境,给人一种含蓄、内敛之美,同时也给人无限的遐想。

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境界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1]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独创的一个概念,王昌龄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2]的观点。清末的王国维则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3],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与其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分不开的。

意境的源头可上追到《庄子》。《庄子》一书中,不仅提出了“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而且还较早地使用了虚化“境”的概念。古“境”字一般是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

意境没有实体,它是一种虚幻而又缥缈的精神感官,是源自心灵的映射。但它又源于实物,是基于实物的背景之下通过人的想象发展创造而来,融入个人的主观色彩在内。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如果要想创作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之中,让出自于主体的主观情感变为一种客观化的存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情无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境地,达到情景之间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在音乐中,意境是人脑中的画面与人的情感相互碰撞所产生出的微妙变化。好的音乐不仅在于它旋律线条的优美,技法上的娴熟,这二者不过是一种物质载体。更在于其内在的情感体验,直达人的心灵。国人的思想自古以来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讲究中庸平和、顺乎自然,这种审美也融入进传统音乐之中,因而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成为演奏者至高的追求目标。

二、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

与西方音乐注重逻辑性与技巧性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则讲究表演者的自娱自乐性,这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从传统文化背景中不难看出,国人更多追求的是无拘无束,超脱自然的精神世界,就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这种精神熏陶之下创作出的音乐,不再拘泥于形式和结构,而是更加注重韵味和神态的体现。由此而来的音乐创造也从现实的描写中超脱出来,进入另一层空间,即人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虚无玄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即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这种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间去,将自身的阅历与自然景物、人情百态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审美上追求情与意,并从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将人们完全引入自己作品所创设出的情境中。

而传统筝曲则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曲目的特点,每一首筝曲在创作时,都有一个创作背景,或感人肺腑,或意象渺远,含蓄而又不矫揉造作,能恰到好处地将主题展现出来,完美地诠释了国人中正调和的处事态度。这些曲目经过了上千年的积淀,其内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需要听者细细揣摩品味。就像一杯苦茶,初品会觉得满嘴苦味,再深入品鉴下去,会发觉苦味之下深藏着茶叶的清香,以及对人生更高层次的感悟。传统筝曲,表面看似简单,没有现代筝曲华丽的弹奏技巧,如果只是把每一个音符简单堆砌起来,那么将会让听众听之无味,感受不到曲子所表达的情感,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欣赏以及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对追求和谐、美的音乐内涵大体上是趋同的。听众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人生的感悟,升华其中的丰富情感。

综合各方面的原因下来,对演奏者的要求就非常严苛。演奏者不能粗浅地停留在乐曲表面,关注曲目的好听与否,而是应该更深层次地挖掘下去,寻求音乐的内在情感,给曲目注入灵魂。而演奏者的思想和情感,则与他的阅历以及经历密不可分。[4]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初唐时期,大诗人王勃途经江西南昌,登临滕王阁,望着那一江春水,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其中有一段家喻户晓的诗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几句诗气势恢宏,描绘了赣江上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渔舟唱晚》就是取材于这一段的景色描写。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先生于1938~1939年间创作的,它以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加以改编而成。整首乐曲极具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乐曲第一段为慢板,当悠扬具有古意的旋律响起,似乎将人一下子拉回到古代,落日西坠,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是缓缓移动的帆影,打鱼归来的渔民轻轻哼唱着歌曲……描绘出一种“唱晚”的意境,如同一幅写意画,用簡单的笔墨勾勒出景物的神韵,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乐曲第二段由第一段旋律发展变化而来,速度逐渐加快,旋律出现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强烈的变化和对比,彷佛将人一下子拉到一幅新的画面中,感同身受地体会渔民荡桨归舟、乘风破浪的欢乐情绪。

乐曲第三段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并且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描绘一幅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把热烈的氛围烘托到极致,将听众的情绪推至高潮。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听众仍然沉浸在场景中,音乐已然戛然而止,悠扬的旋律似乎仍然萦绕在耳畔,使人回味无穷。达到了乐中有景,景中有乐的效果,感染了听众的情绪。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以无声胜有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留白”的最高境界。

这首曲子虽然有一个具有写实意义的标题,但是其内容和情節却难以具象化表达出来。比起那些有着明确故事背景和严谨结构的乐曲,它更加抽象与虚幻。这样就给予演奏者足够的空间进行个人化的诠释,将曲目转化为个人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欣赏这样的音乐是一个演奏者与听众互动的过程,而非单向的灌输。传统筝曲采用揉吟按滑的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韵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强调了自古以来国人追崇自然与心灵合一的世界观,是生命追求美好事物的升华。情与景合一,是弹奏的最高境界。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加上自我的理解对作品二度创作,赋予其新的生命。充分发挥演奏者的想象空间,不仅是将曲子的旋律完整地弹下来,而是能将人带进整首曲子的氛围中间,多种感官相结合,这大概就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音乐是流动的,潺潺若溪流,涛涛如江水,如果只粗浅地停留在其表面,就如死水一般失去了它本身的活力,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特点,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融入演奏者对作品的适当解读和发挥,这样才能展现出传统曲目的独特魅力,给予观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熏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结语

欣赏、理解乐曲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欣赏乐曲,对乐曲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对《渔舟唱晚》这类传统筝曲的理解,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回答或标准答案。因此如何将那种荡气回肠的意境美传递给观众,就考验着演奏者的水平,这个“度”要严格地把控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组合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3]王圣.真: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00).

[4]钟源.中国钢琴音乐的意境之美[J].大众文艺,2013,(24).

猜你喜欢

演绎意境传统文化
春色满园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一朵花的意境
从三个角度体现“Project单元”的教育价值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