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声慢》教学反思

2020-06-23吴长贤

文理导航 2020年19期
关键词:声声慢教学环节尊重

吴长贤

【摘要】笔者从《声声慢》的教学示范课课堂实践出发,总结了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学环节需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中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四个方面,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关键词】尊重;教学环节;学习方法

一、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作品是宋词。本课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也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代表性词作。

依据高一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词的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的内涵。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难点是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的内涵。

对于一篇千古绝唱的名作,要在一个完全不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讲成功,讲出特色,显然不是一件易事。我经过反复考虑学情后确定:紧紧抓住诗词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把诗词学习提示完全呈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导引下学习。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学生通过四阶导学中“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品一品”的学习流程自主完成赏析任务。由于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关于作者的背景及作品的介绍等放在导学案前部分先预学,在课堂教学中思考李清照为什么而愁时再让学生回看材料。

二、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

整节课通过六个教学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课那天是9月30日,第二天刚好要国庆放假。我设计的导语:同学们,今天高兴吗(学生回答)?哦,很高兴,因为明天是国庆节。希望我们今天在美丽的大方三中相遇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我想问你们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你说出来,但在心中要有一个美妙的答案。有兴趣吗?你们心目中的女神或男神是谁?哪一个来说一说?你身边有没有?老师心目中有这么一位乱世中的美神,她描绘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情逸致,也抒发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她就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有一支点石成金的妙笔,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点滴愁绪,都化成了千古传唱的美的词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

这节课是乡村名师工作室的一节示范课,只是课间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便起到了一定的暖场作用。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班级中,面对陌生的学生,能不能一下走进学生,让学生接受老师很重要。我利用学生盼望放国庆假的高兴心情、学生仰慕别人的心理,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学生熟悉的关于“男神、女神”的话题引入后,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要求他们按照导学案的学习流程自主学习,教学顺利很多。

环节二:走进词,整体感知(读一读)。这个环节充分抓住词的特点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讓他们在读中悟情。具体朗读指导如下:自由朗读全词;分享阅读,初步体会词抒发的情感(展示方式多样,可多人、可一人,可朗诵、可表演等)。读后请同学点评,然后教师指导朗读,例如“还”,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全班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读得流畅;听配乐诗朗诵,学生微闭双眼认真聆听,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词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词的诗情画意;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词的情感,最好能背诵。

环节三:深入文本,合作探究(议一议)。我用多媒体出示四个问题,四个问题层层推进:1.请找出本词的词眼。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3.纵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楚,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请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抒写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请每个小组按提示完成思维导图)提示:直接抒情———(),有何好处?间接抒情———(),有何好处?解答方式:……句是直接(间接)抒情,它运用了……(艺术技巧),抒发了作者……的愁情。这个过程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词的理解表达出来,找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句子,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解答方式的参照,利于学生表述时语言规范、简洁,能够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词义到整首词的内容,力求对词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能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抓住六个意向)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能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的内涵。在此环节,我针对每一个小组出现的问题作指导,参与讨论交流。4.词人为何而愁?让学生将自己对“愁”的解读亲自板书出来,当学生对词人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我适时插入,让学生读导学案的课前导读,以此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为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课情感作有力补充。学生找到本词的词眼后,我先板书一个“愁”字在黑板正中间,接下来的板书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围绕“愁”采用辐射式的板书。他们归纳完整,但板书不是很美观。

环节四:赏析词,对比阅读(练一练、品一品)。用李清照三个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对比,比较“愁”字内涵的不同之处。学生阅读李清照前期、中期及本首词,分组交流讨论,我指导,参与讨论交流,最后由学生展示交流,我再给予及时点评。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讨论和展讲中,通过对比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了思想启迪,解决了学习难点。

环节五:背诵诗词,通过背诵再次体悟情感。

环节六:课堂小结。为了与课堂情景导入形成照应,激发学生的共鸣。我用这段话总结:我们从词中看到了李清照一个人,一杯酒,一辈子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独居之苦。她的这种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不同,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也不同,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更不同。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她已离我们远去,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总结与导入呼应,课堂形成一个圆形结构。

三、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的来说,这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了词人的情感。整节课教师充满热情,亲和力好,学生丝毫没有感到是陌生的老师在上课,课堂呈现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每个学习小组均能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认真完成任务,学习状态非常好。课后,原科任老师说连有几个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很积极。

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首先,朗读还是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品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没有注重课堂的生成。还好有一个学生极富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教学方法、技巧还需要学习。如PPT的展示有些不够流畅,课堂学习与展示不同步;教师语言不精炼,出现重复的现象,教师态势语有些过,不够自然;再次,课堂的拓展度不够,只限于这首词的学习,学习后应该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学习词的方法。

(毕节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

猜你喜欢

声声慢教学环节尊重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