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融性探究
2020-06-23孙瑞丰关雅莉
孙瑞丰 关雅莉
摘 要:街道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在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中起着协调作用。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相比,街道家具出现了整体散乱、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欠缺维护等诸多问题,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融性较差。文章结合相关理论,探究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设计要点,重点突出其功能作用,与城市公共空间互相衬托,相互融合,以此达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提升城市空间魅力的目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公共空间;街道家具;互融性
随着城市的建设由量向质的过渡,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形态和精神价值成为了打造城市形象的重点考虑因素,因此创造与环境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空间形象和品位的迫切问题。
一、街道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
城市街道上的各种地景设施统称为街道家具,一般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它们的功能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为公众提供方便的前提条件下,融入所处的周边环境,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环境景观氛围和相适宜的生活情调。
“一个都市对其都市景观的重视与否,可从它所设置的街道桌椅的品质和数量上体现出来。”这是来自美国著名景观和都市设计大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在他的著作《都市》(Cities)提出来的。
目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街道家具的分类的结果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首先,根据街道家具的功能性可分为:导向牌、地图牌、广告牌、道路指示牌、电话亭等公共信息系统类;公共座椅、移动公厕、售货服务亭、垃圾桶等公共卫生与休息服务设施类;街道装饰照明、自行车架、候车亭等公共设施类;雕塑、喷泉、花坛等景观小品类。
其次,根据街道家具的实用性可分为:座椅等满足人活动需求的;路标、广告牌、电话亭等传递信息的;候车亭、车栏、自行车架等满足交通需求的;雕塑、花坛、喷泉等满足景观需求的;健身器械、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需求的;路灯、邮筒、垃圾桶等人们生活必需的。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在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涵盖了娱乐、交流、学习的空间,还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博物馆等休闲空间,也包括临时交往的不固定空间;在狭义上,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使用的室外空间。
二、街道家具设计的原则
城市的现实环境、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中人的行为特性,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街道家具规划设计重点,可以使人生活在舒适又方便的环境中,还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生产活动正常进行,创造出更契合人们活动的场所。它们是重要的沟通桥梁,连著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并且通过该联系来引导整个城市的空间魅力和公共生活形态。
以处理好相关要素为基石,在设计街道家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城市地域文化尊重和传承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统一与多样性原则、实用功能原则、环境协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安全和便于维护原则。
三、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互融性原则
(一)地域性与功能性交融
街道家具传达其功能作用的载体是城市,而街道家具也在美化和丰富着城市独特魅力形象,街道家具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展现其公共性、适用性、耐用性和艺术性的设计原则,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是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充分考虑地理历史环境条件,挖掘传统人文景观资源,凸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性与地方特色是街道家具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在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彰显出城市文化品位和空间魅力。
例如,由于受气候条件影响,再加上人文环境的不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街道家具的规划设计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二)互动性与实用性交融
在城市中生活的主体是人,主要使用街道家具的也是人,与街道家具互动较多的也是人,所以在当今时代,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设计原则已是大势所趋,“以人为本”应当是城市街道家具规划设计的核心主题思想。街道家具的设计要以人的需求、情感和感官为出发点,创造出具有极强互动性和饱含人情的空间活动场所。
在设计街道家具时应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清楚知道人体的基本尺度,了解人的行为特点以及行为活动模式,在考虑人的行为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人的心理需要,比如私密性、舒适性等要求。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原则,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综合运用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创造出满足大众行为需求、符合大众感官审美的街道家具,从而服务于大众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三)美感与情感交融
街道家具设计的初衷是首先是加强居住环境的美感,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营造出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然后就是增强人的情感体验效果,让人们欣赏到城市空间魅力的同时感到身心愉悦。以美感为主作为前提条件,对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行加强,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来增加街道家具的表现力。街道家具的美来源于美感元素的积淀,比如自然美的原始积累、材料美的积累等,充分利用不同的美感元素来表达意境和寓意,引发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于作品传递的信息和意境的理解力、接受度有一定的提高。将情感和美感通过各种渲染设计手法融入作品中,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升华街道家具的美感。
城市环境与街道家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街道家具的形式、尺度、内涵、风格要与整体环境的基调相一致,并且要满足整体环境的需求。所以当街道家具的个性和特点和设计理念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冲突时,遵循整体性原则就是合理解决这些个性矛盾的办法。对于任何一个街道家具来说,它的独特风格和个性特征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可以通过合理处理矛盾冲突,将其以合理的方式融入到整体环境中去。作为街道家具设计的核心,合理融入城市环境是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街道家具本身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要美观、和谐,在作品融入周边环境时,需要充分考虑色彩、材料、体量和形态等方面,结合这些要素和设计要点传达作品,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我国街道家具设计现存的问题
(一)印象不深刻
在城市生活中,有些作品的设计主旨与现实生活存在隔阂,它们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对于公众来说,有些作品的审美标准超出了他们的素养评判范畴,所以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又因为设计者的理解素养与大众的理解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大多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路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还有一些作品本身就没有记忆点和亮点,那么被大众忽视也理所当然。
(二)个性不鲜明
在速度与效率的驱使下,现在我国的公共空间规划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在材质、形态、风格等方面模仿之前的作品风格,套用熟悉的词汇作为设计理念,导致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规划设计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作品不再闪烁着设计者的智慧结晶,反而演变成了道路旁的平凡装置,设计者的创作也缺乏激情与个性,方法和过程都发生了改变。
(三)与环境关联性不强
在“建设先行,规划滞后”的大背景条件下,在缺乏统一的前期规划指导的条件下,尽管在我国优秀的公共艺术家不胜枚举,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和谐有序的整体空间的构建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规划设计的街道家具成为了单独的个体,甚至被搁置起来,不再被利用。在形象上,它们与其周围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物不存在关联性,在寓意以及意境上没有深层次的关联,严重的还会与城市地域文化格格不入,反而以一种极不和谐的音符存在于整体空间的旋律中。
五、积极引导街道家具发展
(一)制定合理的政府政策
通过政府主导、舆论引导、公众参与等手段,以成熟规范的机制来引导街道家具的规划设计,要克服设计上的模仿和抄袭,避免空间分布的杂乱无序,在以科学理论为设计基础的前提下,将街道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合起来。街道家具在規划设计中要始终贯彻公共性原则,由于街道家具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所以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例如规划、行政、交通、建设等部门,如果只遵照某一部门的意愿根本无法妥善地推动街道家具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建立公开透明的评审制度,体现公民意志,让公众发声。
(二)将街道家具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
发展和建设街道家具不单单是设计一个作品那么简单,作品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需要重点考虑。在创作街道家具时艺术家要重视作品的融合性,比如空间上的抗衡、调和、穿透、扩张等关系的协调,与周围的建筑、景观、设施的基调联系,视线通廊或视觉焦点的效果会使得作品更具有吸引力,还能提升城市魅力形象,发挥情感交流中心的作用。艺术家要善于利用作品强化和丰富周边的景观设施的空间层次感,要使制作精巧、外形多样、意蕴丰富的街道家具与冷峻、庞大、几何形态的建筑物建立对比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要敢于营造一种依托于城市空间形象的氛围,从而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视觉美感,增强人们在这种交互共融的空间中收获的幸福感。
六、结语
作为人和城市公共空间交流媒介的街道家具,联结着人的精神世界和视觉美感。虽然街道家具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建设无序、缺乏创新等问题依然存在。要想这一改变现状,需要至少做到两点:一是要切实执行有关部门的规划政策,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融入街道家具的发展建设;二是利用独立创新的作品,美化城市景观,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增添生机和活力。城市公共空间和街道家具之间的融合需要时间的磨砺,更需要艺术家的创新理念和不懈努力,街道家具以多彩的姿态、深邃的人文精神、美好的情感存在融于城市公共空间中指日以待。
参考文献:
[1]朱宏亮.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0.
[2]李枝秀.关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探讨[D].南昌大学,2005.
[3]曾勇,林波.城市街道家具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08(28).
作者简介:
孙瑞丰,吉林建筑大学教授,吉林建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
关雅莉,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