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的乡村风景规划分析
2020-06-23谭二宾
谭二宾
摘 要:在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为使得乡村风景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到保障,文章提出了展现乡村景观的历史特点、增加农业体验、完善乡村景观资源配置、丰富景观植物配置、加强原始风光的利用、运用景观化手法还原水系的自然形态等措施,嘗试探索适合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的合理乡村风景规划,为我国乡村地区风景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场地风貌保护;乡村;风景规划
乡村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展中,风景规划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通过风景规划工作的展开,实现对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乡村资源利用率。下文将对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的相应内容与措施进行阐述。
一、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乡村景观
乡村场地风貌保护的核心是尽最大可能地保护乡村村落的原有空间形态肌理与原始建筑风貌,在延续中发扬乡村场地具有的人文精神,创新乡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从目前我国风景规划工作的开展中不难看出,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乡村景观的人文雕琢程度比较高,在视觉上具有地域性风貌特色的乡村景观较少。在现代装饰建材的发展背景下,许多乡村景观中会夹杂着许多现代建筑材料元素,如水泥、金属、玻璃等视觉肌理材料的大量运用,使得乡村风景正在逐渐失去最为原始的生态视觉美。在当今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可将当地的历史人文特征与自然地貌形态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避免脱离当地特色而生硬地进行景观建造,这样可使得乡村景观在视觉感知与功能体现上都得到完善。乡村风景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自然与田园风光的体现,所以,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的乡村风景规划要更加注重对乡村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将乡村风景中的景观美感与生命力展现出来,不断提升乡村风景的整体审美水平。
(二)促使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实现文化、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面临的又一项重点工作。社会的快速发展,容易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随着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风景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以及自然环境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对乡村风景进行合理规划时,一定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乡村风景规划中,可以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自然肌理形态元素,提升乡村风景的历史文化感知性与原始乡村风貌的观赏性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的乡村风景规划工作,需要始终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就需要规划设计者在乡村风景规划工作中,能够对各个乡村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明确乡村规划区域的发展情况与实际潜能,制定最为合理的规划方案,有效实现对乡村村落资源的合理配置。虽然我国目前各方面发展都非常迅速,但是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和破坏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对乡村村落资源的保护工作也更加重要。环境问题的出现,影响乡村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需要相关规划部门能够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升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也使我国乡村风景规划行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二)全民参与原则
乡村风景规划工作要遵循全民参与原则。乡村风景规划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对土地使用的整体性规划,并不是小范围内的土地利用问题。在此背景下,需要集中统筹全民力量,促使全民参与到乡村风景规划工作中,共同挖掘乡村风景的美感与特色,实现对乡村规划各环节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做到对乡村原有风貌的有效改善,防止出现脱离当地实际的风景规划方案。基于此,在乡村风景规划工作中,需要在保障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发动全民献计献策,综合各方面的有效力量,最大程度实现对乡村的合理开发,使乡村地区风景规划的品质得到提高。
(三)整体协调原则
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的乡村风景规划要遵循整体协调性原则。在乡村风景规划工作的开展中,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影响。在规划中,工作人员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统筹规划。乡村风景规划工作的展开会涉及许多方面,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在规划工作开展之前对各元素的协调进行分析,使上述各元素在整体规划中得到合理运用。在整体乡村风景规划的工作中,要协调好风景的主次与错落、农田序列的秩序化与色彩肌理的构成化等关系,避免景观突兀、整体乏味的情况出现。
三、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的合理措施
(一)展现乡村景观的历史特点
在场地风貌视角下,要使乡村风景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到保障,需在工作的开展中将乡村景观的历史特点融入其中。从乡村村落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许多乡村景观都具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成熟的特性。在传统乡村景观的产生过程中,也包含了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特色,对其进行研究可间接推理出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脉络。由此可见,乡村风景景观与当地历史文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若要在乡村风景规划的景观设计中展现历史文化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在规划工作的开展中,需要规划部门对景观历史特征有正确认识,如此才能提高乡村景观历史文化的呈现水平。通过该种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乡村风景与风景园林景观之间的差距。只有规划工作人员加强对历史文化特征的重视程度,才能为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特征展现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对于乡村风景中的具有历史文化载体的特色景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保护与利用工作,不断提升保护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方案。这样可使优秀历史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历史文化被更好应用在乡村风景规划中,使得乡村风景与历史文化两者之间达到更高的融合度。
第三,在乡村风景规划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尝试通过借景的设计手法,使乡村景观的各个元素之间达到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的视觉效果。在元素的融合中凸显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促使乡村风景规划更具有历史文化韵味与文化层面的美观性。
总而言之,在乡村风景风貌中展現乡村景观历史特点显现需要规划部门能够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为乡村风景的文化性特征体现打下基础。
(二)增加生态农业体验
在乡村风景规划中,可以通过增加农业体验的方式,实现对乡村风景中独有资源的开发,提升风景资源利用率。进行乡村风景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乡村地区的更好发展,以此为乡村地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对城乡结合地带的乡村进行风景规划时,可尝试采取面向城市居民展现独特乡村风景功能的方式。许多城市居民没有真正认识乡村生活,不了解春种秋收劳作场景的体验感受,也不知参与其中的乐趣所在。
在乡村风景规划中,可将增加农业体验作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吸引城市居民,使其对农业生产情况有切实感受和深刻了解,对乡村的农耕文化有更深的认识。通过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地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在增强农业体验的方式上,可安排合理的实际农业劳作,也可通过农业体验馆等方式来实现。
乡村风景规划中可借助乡村的自然风景特色与居民生活的可行性方式进行项目创新。如构建自然的山水生态理疗馆、有机生态酒店、乡村度假艺术村、生态茶庄、生态垂钓等规划内容,引发城市居民对相关农业衍生项目的兴趣,也可使其对农作物耕种以及农作物实际生长情况有基本了解。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到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主题项目中,既可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又能增加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生活的认同感。
(三)完善乡村景观资源配置
乡村风景规划中的景观部分,需要规划部门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问题进行兼顾并充分考虑。规划中可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和科学布局原则,确保乡村地区在实际地形地貌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规划设计出更加温馨且完善的乡村风景格局。要确保始终遵循传统乡村景观的视觉肌理,再结合乡村实际发展情况,增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对系统景观的设计与建立,能够使得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将乡村风景中的视觉美感与生命力特征展现出来。工作人员要做好乡村地区可用素材情况的挖掘工作,并对其进行及时调配与利用,不断提升乡村资源利用率,从而保障乡村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完善乡村景观资源的配置。在规划进行中,可以将当地地域文化资源、初始风景地貌资源等融入其中,促使乡村风景能够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不断提升乡村风景的功能性与视觉美观性,通过该方式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丰富景观植物的配置
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对观赏性植物群落问题以及经济性作物问题进行分析与了解。在乡村风景规划中,可将不同的植物群落融入其中,将乡村风景的植物的多元化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对植物生态性问题以及经济性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使乡村风景规划中植物配置的完善性与合理性得到保障。比如,在植物生态性问题上,需要相关工作部门与工作人员深入到乡村项目现场,对场地植物生态情况、周遭环境情况以及影响植物生态环境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与了解,从而实现对植物生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植物生态资源单一或混乱的情况,发挥植物在乡村风景规划中重要的视觉观赏性与生态调节作用。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当地气候环境下公共绿地体系中的部分原生植物,梳理保留乔木类,如雪松、龙柏、银桦、女贞、朴树、银杏、旱柳等植物资源,保留部分风貌较好的灌木,进行必要的修剪和养护,对干枯植物以及杂草进行彻底清除。安排专人对荒废闲置的绿地进行清理,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植物补充,原则上选择能够突出乡村风景观赏氛围的植物品种,使整个乡村村落的景观绿化品质得到提升。一方面,可将村口区域的绿化作为风景绿化的重点区域,植物配置应当遵循亲切、自然、宜人的基本原则,将其与景观小品设置相结合,突出本土特色以及在环境中的标识性;另一方面,在道路绿化中,尽可能避免采用与城市行道树种植规划相类似的方案,结合周边环境采取差异化的配置方案。如在农田风景区域,道路绿化配置应当分清主次,以充分展现农田景观为目的,在配置形态上以自然式的孤植树或群落式配置的彩叶乔木,营造视野开阔、五彩缤纷的田野景观观赏带。在乡村居民聚集区域,应当结合村庄道路的小尺度空间以自然植物组团的植物配置手法,在道路与民居院墙之间的带状绿地内配置以观赏性为主的观果小乔木,如桃树、橘树等,以避免遮挡居民采光。下层可搭配花灌木如杜鹃、栀子花等,使植物绿化与乡土石料、夯土或竹篱院墙相互映衬,让最终呈现的乡村道路植物景观带更具朴实、自然的风格特质。
(五)加强原始风光的利用
乡村风景规划中,应加强对原始风光的利用。上文已提到,当今建筑材料快速发展,在许多乡村风景规划的局部设计中,多运用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虽然人工修建的景观可以自由造型,发挥余地较大,但是其人工痕迹较重。乡村风景规划应更注重追求自然风光美感,若过多运用人工的方式,单纯注重对美感的追求,人们将无法更好享受到更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无法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感受,甚至还会造成人们负面情绪的出现,乡村风景规划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基于此,为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感受与认识,在实际规划中需要将原始风光与自然风貌元素应用其中。
乡村风景规划要对乡村地区的本土植物、地形以及农田等元素保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在此基础上种植花草树木进行各元素间的衔接处理,以此将乡村中的原始风光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能够起到场地风貌保护作用。最大程度避免人工操作,促使各种自然风光元素的合理协调,保障乡村风景的真实性和可观性,为人们带来更好的风景体验。
(六)运用景观化手法还原水系的自然形态
乡村风景规划中水系的环境条件一般较复杂,水质良好的情況下应当最大限度保留现有的水体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化的整治与梳理。如可将乡村内水塘以及周边空地作为梳理对象,拆除破败坯棚,配置观花小乔木和水生植物,营造跌水花坛的景观点。沿路增设沟渠,对有较多水体的道路侧空地予以适当扩充改为水塘,形成山-水-乡-田的自然风景景观。同时,水系规划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新增护栏,尤其在邻水场地以及亲水平台周边设置护栏,以保证人员安全。栏杆的设计应以满足规划要求为前提,尽可能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具有乡土质感的材料,造型上应当力求简洁,确保防护设施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除此以外,在水体驳岸处理上应当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局部可点缀自然石块,以生态自然的驳岸形式为主。若基于功能需求需要采用硬质驳岸形式,则应当适当控制其长度,断面优先选择台阶式驳岸,将驳岸与水生植物种植相结合,形成遵循场地风貌特征的生态自然的水系景观风貌。
四、结语
在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视角下,需要规划部门对乡村风景规划设计工作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需要对乡村地区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深入透彻的调研与分析,对我国乡村地区的特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情况深入挖掘与整理,在保护场地风貌的前提下加以合理利用。具有创新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乡村风景规划,其场地风貌特征的设计价值才会得到体现,才能规划出兼有宜居性与宜业性的魅力乡村规划,提升人们的认可度,提高乡村风景规划的艺术视觉与合理功能,从而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使我国的乡村地区能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绍燏,吴耀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大众文艺,2020(1).
[2]尚红,王美惠,任姿洁,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计浅谈[J].陕西林业科技,2019(4).
[3]万洁堃,董宁倩,韦晓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广西桂北乡村景观设计策略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8).
[4]王瑞,严国泰,傅大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以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古石村为例[J].园林,2019(7).
[5]刘佳音.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农业工程,2019(6).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