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分析与研究

2020-06-23李阁郑武强

价值工程 2020年15期
关键词:设计流程

李阁 郑武强

摘要: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现有产品的设计特点,建立能开发出体现用户个性化特点的可穿戴设备设计流程。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wearable devices in the current market,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produc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design process of wearable devices that can reflect th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is established.

关键词: 可穿戴;形态设计;设计流程

Key words: wearable;form design;desig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5-0229-02

1  可穿戴设备分析

1.1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的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萌芽,被称作:“可穿戴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之父[1]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教授Steve Mann(1962-),于20世纪70年代在《可穿戴计算机的定义》(1998)这一书中对可穿戴计算机进行了定义:“可穿戴计算机是由用户身体穿戴的个人计算机,并且具有操作和交互的恒定性。”[2]

从 21 世纪末至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也更加始蓬勃发展,它体现了人对身体延展功能的追求,也是个人数字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

根据目前可穿戴设备佩戴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头戴式:智能眼镜、头盔、耳机等;②腕戴式: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③穿戴式:智能鞋、智能袜子等;④携带式:电子胸贴、便携体脂称等。作为可移动的智能终端设备,可穿戴产品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属性:①移动即时性:可穿戴设备往往体态轻巧,用户随身佩戴,设备实时提供服务;②智能持续性:可穿戴设备具有智能化特点,持续与用户交互;③环境融入性:可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沉浸式是体验,无意识的交互活动;④产品多样性:可穿戴设备根据不同用户的喜好提供不同的功能和形态。

1.2 可穿戴设备发展趋势  目前可穿戴设备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设备自身独立于手机的功能的增多,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会越来越大;近年来,多家上市公司已开始加码布局相关市场,正是基于对行业良好发展预期。从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可穿戴设备产品的消费者接受程度和现有的可穿戴概念产品设计来看,目前市场上数量可观的可穿戴设备并未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产业链进一步整合。目前,在可穿戴设备起步阶段,设备大多數作为手机、电脑等终端的附属设备存在,并不能独立使用,这源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提供可靠地软硬件支撑。可穿戴设备对后台支持和数据发掘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有好的技术支持才能够以最简洁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满足用户更多功能需求,这必然会提升市场产品竞争力。目前谷歌等公司已经介入研发,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将更加乐观。②提升产品外形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产品能够带来的心理体验,而可穿戴设备的特点是直接穿戴在身上的,与人直接亲密接触,并且每天与用户交互的频率非常高,这就使得用户对此类需要外露的产品外观形态要求更高。因此,可穿戴设备外形设计的友好、美观与用户本身个性化的体现十分重要。③为专一某个行业设计。直接接触身体是可穿戴设备与其他电子设备相比的一个天然的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对行业进行更加精细的划分,产品的目的性更强,更易为市场接受。如专为老年人和儿童设计的可穿戴设备等。[3]

1.3 可穿戴设备市场分析  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可穿戴设备来看,发展较为成熟的有智能手环类和智能手表类两大类产品。第一类:智能手环类产品。手环类产品的功能主要包括运动检测、睡眠监测等健康类功能,较为主流的智能手环产品大多以睡眠监测、辅助运动为主要卖点。目前国内手环类产品市场产品较同质化,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之间不等,单个制造商多但产货量不高,产品功能粘性不强,设计不够新颖。第二类:智能手表类产品。智能手表类产品以基于安卓操作系统较多,分为两种,一种为独立设备,另一种为手机辅助设备。独立设备相当于小型手机,可实现手机功能,更为便捷。手机辅助设备集成了部分手机的功能,减少用户必须接触手机的次数;同手环类产品相比,智能手表功能有所增加,整体设计也更加严谨精致;同时,目前的智能手表类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略有不足,耗电、续航能力差等,产品外形同质化,缺乏创新和美感。

综上所述,就目前市场中可穿戴设备而言,智能手环类产品方案相对简单,智能手表类产品主要由表盘和表带组成。就功能而言,智能手表的功能相对丰富,而智能手环的功能相对单一;就形态而言,智能手表类产品比智能手环多出了一个显示屏,更容易给用户以反馈,同时,其外形更加贴近大众传统手表外形,更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基于此,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将以智能手表类产品为代表进行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的方法研究。

1.4 市场现有智能手表产品调研分析  依照本文需要,本调研采取文献检索、网络资料搜集以及卖场、展销会等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主要对市场上智能手表类产品的品牌及市场占有率、内核芯片及操作系统、屏幕尺寸及分辨率、电池容量和功能配置,以及产品的CMF等方面,对Apple、三星、Moto360、LG、索尼等大部分主流品牌的市场上现有智能手表产品进行样本采集,并对其汇总后进行归纳分析。

在颜色搭配和材质选择上,智能手表的配色主要体现在表带上,智能手表材质越接近非纯金属,颜色越趋向于单色系,并且,根据调研品牌产品线看,非纯金属材质的应用将是趋势;在造型的设计上,大部分品牌没有明显的规范形成,同时智能手表的设计将整体趋于轻薄,具有传统手表特征的智能手表将是一大趋势。

目前可穿戴设备技术发展相对平缓,从智能手表市场趋势来看,智能手表产品的外观设计将是产品市场致胜的不二法宝,而外表个性鲜明的产品刚一开始市场接受度可能不会太高,未来市场接受度也待定,友好而时尚的设计将会促使智能手表更好的融入用户的整体穿搭,为更多用户所接受。

目前市场上智能手表大致有如下两种:其一是一体式设计,就是将传统手表中除表带外的部分一体化设计,很多智能手表搭载触摸屏,因此很多此类智能手表外观上省去了表冠等物理按键,表耳设计也相对简化许多。另外一种即为分体式设计,此类智能手表大部分保留传统手表的原有构造,但在产品形态上,特别是表冠等传统手表修饰繁复的部件,智能手表的设计则趋于简洁。

2  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研究与设计方法流程的建立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在早期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于功能性的需求。而现如今,当技术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用户对产品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感性需求日益膨胀,设计想要在市场上存活,设计师就应当及时了解用户感性层面的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流程中去,满足可穿戴设备用户的个性需求,达到心理生理双重切合。基于目前现有的相关方法理论的研究和对可穿戴设备的相关分析,本文將基于感性工学和形状文法建立对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方的法流程。

2.1 智能手表形态特征与元素构成分析  沿用传统手表构件的专有名称,智能手表由表镜、表圈、表壳、表耳、表冠、表带、表盘7个基本部件组成,每个部件都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众多形态特征相互协调,共同述说产品语意。

每个智能手表整体都可以拆分为各个独立的形态特征,各个独立的形态特征又具有独立的形态元素,这是智能手表形态进行感性工学和形状文法研究的先决条件。智能手表产品由多个形态特征组成,如图所示1分别为表圈、表耳1、表耳2、表壳和表带。

2.2 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目前现有的相关方法理论的研究和对可穿戴设备的相关分析,本文将基于感性工学和形状文法建立对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方法的流程。首先,以感性工学为代表的方法在对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目标用户群感性的测量;②感性需求与形态设计要素之间定性、定量的转换。以形状文法为代表的方法在对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初始形态的获取;②演变规则的制定。当然最后还要运用感性工学方法对产生的形态进行有效筛选,以保证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2.3 基于感性工学和形状文法的形态设计流程图的建立  本论文研究目的是根据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感性需求并应用到可穿戴设备设计形态设计中去。因此,需要获取用户内心对可穿戴设备的感性需求并建立感性与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根据关联关系,运用形状文法产生方案来源。基本流程图如2所示。

3  小结

基于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特点,注重个人情感特殊性的需求也会随之产生,感性需求和个性表达要求设计师能够准确捕捉用户的感性需求,开发出能够体现用户个性的可穿戴设备。本文提出了基于感性工学和形状文法的方法与流程,对可穿戴设备形态设计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但是,文中还有不到之处,希望后者能够更深入地挖掘,使设计流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莉明,申卫昌,郭军,等.基于可穿戴计算平台的文境感知技术及其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32):7-9.

[2]杨泽.可穿戴设备的用户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3]佚名.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召开[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2):5.

作者简介:李阁(1992-),女,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设计流程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针对电牵引采煤机概念设计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