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十二生肖习语承载的文化含义研究
2020-06-23李晓晓
李晓晓
十二生肖类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虎、马、羊、猴、鸡、狗、猪。本文选取狗、虎、龙这三种属相作为研究对象,从隐喻视角入手,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探讨这三种属相习语的褒贬用法情况,并通过表格呈现这三种动物有关成语的感情色彩倾向,最后通过详细的举例分析其目标域和源域,进一步探讨这三种属相狗、虎、龙褒贬含义用法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含义。
一、研究意义
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分别有星宿说、岁星说、图腾说、外来说。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十二生肖的起源应不晚于西周时期。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了将生肖动物与干支相配的语句。如《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而具体来说《小雅》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
自古以來,十二生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承载了人们对大自然界、动物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代人们寻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一个契合点。十二生肖对中国人影响比较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国人讲究以生肖配对论嫁娶是否适宜、文物收藏是否有价值、饰品装饰是否符合自己。含有生肖的习语也应用广泛。生肖习语承载的传统文化、映射的文化意象都值得人们探究。
二、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含有狗、虎、龙的单语素的成语。
笔者选取《中华成语大辞典》含狗、虎、龙成语各20个,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统计出的狗、虎、龙相关成语的感情色彩的数量,以此来揭示传统文化中狗、虎、龙承载的含义,如表1。
通过对含狗、虎、龙这三种动物的成语的感情色彩分析,笔者结合我国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举例分析我国民族历史赋予这三类成语的文化含义。本文最后简单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把概念隐喻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动物成语含义分析中,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动物成语本身的含义和民族文化特点的融合。汉语动物成语中,目标域分为人和事物行为两大类,并以此对动物成语的文化含义进行分析。
三、狗、虎、龙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一)狗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狗是人类驯养最早的家畜之一,狗一直被当作人们最好的朋友,狗对人极为忠诚,与人关系亲密,因而有很多含狗的习语。但是狗也常被人们用来讽刺阿谀奉承、没有骨气的小人。而现代人提起狗多想起的是忠诚、勇敢,对主人不离不弃。关于对狗以及它本身特性映射的人物形象的评论众说纷纭,总体来说,对狗形象的定义贬损多于称赞。比如成语“狐朋狗友”用来指不靠谱的朋友或一群浮躁的人;“狗仗人势”用来形容人势利眼。这些都是狗在习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负面意象。
经表1可以看出,含“狗”的成语大多都含贬义。农耕社会时,狗的作用不如牛羊大。直到现代社会,各种品种狗引入我国,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狗作为宠物进入人们的生活,狗的形象才慢慢发生改变。现在,狗这一形象还多用于人的自嘲,如“单身狗”。
(二)虎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虎是勇猛、威严的象征,如如虎添翼、龙争虎斗。除了好的寓意,不可忽视的还有它食肉凶残的本性。虎在古代比喻凶恶残暴的恶势力,如“暴虎冯河”“豺虎肆虐”“为虎作伥”等。古时人们把老虎比作压榨百姓、鱼肉人民的权贵和善于争斗的政客。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带有“虎”的成语在感情色彩上,贬稍大于褒。
(三)龙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虽然人们并没有见过真龙,但这不妨碍古时人们把龙当作至高无上的象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龙的文化,蕴含着祝福的含义,如龙凤呈祥。龙凝聚和积淀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龙象征腾飞、威武、帝王、英雄豪杰、贤人能士、佳婿等。在所有带龙字的成语当中,大多数是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和杰出的人才的,如“人中之龙”;另外形容人的长相出众可以说“龙眉凤目”;也可以形容书法,如“矫若惊龙”。
由表1可知,龙的成语用法大多是褒义,这些褒义用法大多以龙的神秘感、抽象姿态和古代人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为基点。贬义用法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贬义的用法并没有涉及龙的本身特性,而是以另一种事物做贬义对比形成了其贬义用法。如“鱼龙曼衍”,这个成语原意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以鱼出现时数量大、种类多带给人的杂乱之感作对比,映射目标域中水平参差不齐的事物一片杂乱的景象。
四、隐喻分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传统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偏离。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隐喻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对隐喻的研究。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是文化的反映。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隐喻的映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而且映射的方向是单向的,由源域至目标域。
《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动物成语是实体隐喻的恰当实例。动物隐喻以动物较有特点的外貌、性情、习性、生活场所等为构成要素进入成语,从而间接对人文社会进行说明。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动物无所谓好与坏,有的只是一切能够生存下去的本能的谋生手段,能够分为强和弱,只不过当人类将自己的境遇和看法附加到它们身上,其形成的成语也才具有评价功能,即喻人说事功能。源域和目标域是形成动物隐喻的重要两个方面,对应着两个具有联系的事物:动物本身特征和人类的行为品质,构成一个完整的映射。在汉语动物成语中,隐喻的源域是动物,而作为认知对象的目标域主要分为人、事物行为两类。
(一)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
源域为动物整体,其中包括动物外貌、器官、习性、性情、品质特征和生活场所等,以其原意来形容相应的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比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狗心狼性”“人模狗样”“狗头军师”“狗眼看人低”“鹰犬之才”等都是以狗的外貌特征和行为来映射人的负面品质;用“鹰犬之任”“犬马之报”等成语形容人效力忠诚。
虎作为丛林中地位较高的动物,一般褒义是以其威武的身姿和强大的力量为源域,贬义是以凶残食肉的特性为源域。其中“官虎吏狼”“饿虎饥鹰”等是把那些欺压百姓的权贵和贪婪的官吏作为目标域。古时用其反映朝堂中佞臣贪婪腐败的情况。
“龙”是被人敬畏和崇拜的动物,“龙子龙孙”“人中之龙”“乘龙佳婿”“望子成龙”等成语则是以杰出人才为目标域,希望获得如龙般的品性和能力。此外,人们也倾向于用龙来比喻一些有势力的非凡人物,如“野战群龙”“龙战于野”“群龙无首”中的“龙”便是如此用法。龙这一形象在古代最主要被用来象征皇帝,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皇帝的椅子为“龙椅”,皇帝所着之衣为“龙袍”。
(二)以事物行为为目标域的隐喻
动物隐喻的源域所映射的第二类目标域是物,如“狗改不了吃屎”“狗皮膏药”“狗彘不食”“行同狗彘”源域分别为“狗的习性”“狗的器官”“狗的食物”“狗的行为”,目标域对准了“改不了的恶习”“骗人的东西”“极其难吃的食物”“令人不齿的行为”。
又如龙肝凤胆、龙潭虎穴等成语中,源域分别为“龙的肝和凤的胆”“龙和虎的居住地”,目标域分别是“珍贵的食品”“危险的地方”。刘江《太行风云》有言:“再说,李宝泰衙门有人,根子硬,又帮趁卡子里粗大腿,这明白是虎口里夺食,可不是好惹哩呀。”“虎口里夺食”比喻冒着危险去争夺某种利益。这里“虎口”目标域为有危险的境地。“甘冒虎口”“放虎离山”“纵虎入室”“虎口余生”“为虎作伥”“骑虎难下”“虎视眈眈”等,目标域为其危险的境界和做危害别人的事。“九牛二虎之力”“虎啸风生”“如虎添翼”等都是以虎的力量为源域,以强大的力量作为目标域。
五、结语
动物成语中承载着不同的隐喻功能,其褒贬含义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狗的习语的使用一般用于贬义,这与我国早期农耕时代文化习俗有关。至今,狗的形象虽有改观,但依然沿用传统贬义用法,现在新生词也多用于自嘲。虎的贬义用法用法多于褒义,中性词占少数。褒义常以虎的身形和威严姿态做源域,贬义常以虎的食肉习性和残暴做源域。龙的用法常用于褒义,这也与古时皇权把龙作为天子的象征有关。狗、虎、龙三个生肖的目标域分为两类,以人、事物行为目标域,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加上动物的本体特点,不同的生肖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具有各自的特征,映射著不同的事物。
(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