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策略

2020-06-23李尚今黄明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业园现代农业苏州

李尚今,黄明华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工作。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指导作用,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苏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园区优势,赋予农业园区新内涵,推动建设一批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农业产业园,太湖现代农业园区、西山国家农业园区等苏州农业产业园自规划以来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发展农业产业园的意义

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地,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苏州市现代农业已步入下一个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园建设是促进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力。农业产业园是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集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载体,也是培养人才与培训技术的基地。农业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促进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与引导周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1]。同时,苏州农业产业园对苏州市“四个百万亩”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对苏州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通过对技术、制度的研究,探索可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营机制与产业园区管理方式,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理念与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优秀人才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引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甚至是文化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苏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仅保证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州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苏州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先行试点城市,其城镇化程度高,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多,与此同时,苏州坚持把提高新型集体经济质量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对国内其他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苏州目前在土地流转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原本分散经营的土地被流转整合到村集体,苏南模式成就了苏州乡镇集体经济的强大,农业借鉴苏南模式的经验,出现了大量以乡村合作经营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

2 苏州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产业园应运而生。1998年,苏州建成首个农业产业园—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此后经过20多年发展,苏州农业产业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2.1 产业园数量增多,作用增强

“十三五”以来,苏州市政府制定多项促进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51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农业产业园10个,市级农业产业园34个。根据苏州农业园区分布图(图1),10个位于昆山市,8个位于吴江区,张家港市、太仓市、常熟市分别有7个,相城区、吴中区与高新区分别为5、4、3个。

图1 苏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分布

2.2 规划先行,促进功能布局不断优化

苏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结合产业园的功能与产业结构,科学编制规划,不断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苏州吴中区太湖现代农业园的建设与发展贯彻了规划先行的宗旨,通过对园区开展概念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各项专项规划等,明确了园区“优先规划环太湖景观带,建立5个农业产区块、10个特色旅游区块”的分区布局,与此同时,合理利用城乡统筹先导区内实施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山国家农业园区完成编制《西山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了“一核四块、十二个蔬果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确定了休闲农业主导的发展路线,推动园区农业发展的精致化与高端化。

2.3 创新运行模式,不断完善机制

通过实行“区镇合一”的运行机制,形成农户、企业、政府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步建立以现代企业化管理为特征的运营模式,企业作为产业园的投资者与参与者,在产业园的经营与管理上有一定的自主权,进行农业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户收益的运行机制。

3 苏州农业产业园的存在问题

尽管农业产业园在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下是大势所趋,目前苏州的农业产业园发展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3.1 品牌建设薄弱

对比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和苏州这5个长三角区域城市,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7 590个,位居长三角5市首位;苏州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 807个,位居第二,但总量仅为上海的23.8%;杭州市、南京市、无锡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分别为1 255、1 197、1 057个。从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数量上来看,上海市75个,杭州市24个,苏州市51个,苏州市名牌农产品数量与上海市仍有一定差距。综合以上数据,苏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品牌建设虽然一定程度上走在长三角城市群前列,但是与上海等发展较完善的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需加强品牌化发展。

3.2 资金来源单一

从园区资金筹措机制来看,苏州农业园区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但大部分依赖于政府资金,在市场化筹措能力上非常欠缺,大多数园区尚未走上自主发展之路[2]。例如在苏州吴江、常熟等地区的部分农业产业园中,园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投入,一旦失去了政府补贴,园区很难继续运营。

3.3 农地经营模式死板

苏州农业园区有多种农地经营方式,尽管许多产业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部分园区存在经营僵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园区、企业与农民的权责模糊,从而导致经营者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在一些园区中,大部分土地都归农民所有,园区在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局限于宏观指导、工作管理与销售。例如东山双湾万亩生态枇杷产业园,该园是由周边的2个村合并而成,未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归农民所有,园区经营主体主要对枇杷的采摘、种植、包装与销售等进行管理,在农业技术、设备配套、资金核算等方面未形成有效管理,未能发挥农业园区优势。

3.4 龙头企业缺乏

农业园区在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组成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龙头企业在带动农业园区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具有较大的辐射范围,可带领农业园区向积极方向发展。大型龙头企业是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其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与农业园区的发展。从总量上来看,截至2015年底,苏州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1家,数量仅约为杭州的四分之一,与上海、南京等地差距也较为明显。

4 苏州农业产业园发展的策略建议

4.1 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设和发展运行良好的农业园区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政府作为“有形的手”,通过宏观政策主动引导、支持、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园区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环境,同时通过财政拨款、补贴等手段,在农业园起步、发展等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可促进农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3]。同时,为了构建健康的发展环境,政府在农业产业园平稳运行后,应当逐渐退出对农业产业园的直接经营,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园区进行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外来资本,这对于提升整个农业园区的活力,提高园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2 提升园区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发展农业产业园时,应发挥信息链的作用,推动各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实现农业产业园的可持续良性发展。通过及时有效的获取农业发展新动态与政府政策信息等,帮助园区根据发展环境调整发展方向。完善物流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链运行效率。苏州农业园区可优先考虑操作专业、设施先进的外包物流,再根据自身园区情况完善自营物流设施。此外,推动农业园区价值链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苏州本地的茶叶、杨梅、大闸蟹等农产品优势,进行品种选育,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品质;在农产品培育过程中,规范生产流程,提高包装工艺与物流运输效率,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造“东山杨梅”“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开展农业园区采摘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推广活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3 发展新农业园区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园应积极创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特色经营模式,打造“一园一品”格局,促进整个农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在许多发达地区,农业园区不仅可作为生产基地,还可作为试验、旅游基地。因此,在建设农业园时不仅要关注其生产价值,而且要根据其自身特点与定位思考其附加价值,从而实现农业园区的特色发展[4]。

4.4 促进园区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推动。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苏州农业园区应重视技术对产品质量、附加值等的提升作用,突出农业科技的创新作用,与科研单位、高校等合作,推动产学研机制的有效衔接,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平台。此外强化“互联网+”,提升农业园区技术应用能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给农业产业园的智能化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5],一方面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手段直接将采摘的农作物销售出去,从而推动智慧农业、订单农业、精准农业在苏州农业园区的普及。

4.5 突出园区对农民的技术辐射及服务作用

农民是农业园区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农业园区的发展质量。研究发现,苏州农业产业园仍需加快农业高科技的渗透[6]。近几年,苏州农业产业园经营主体对农业领域新技术的了解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对新技术的利用率较低。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农民的教育培训,特别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另一方面,应通过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人才,提升整个农业园区经营主体的素质,从而推动农业园区良性、健康发展。此外,园区应通过资源整合,化繁为简,积极为农民创造一个高效、友好的平台,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

5 小结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而农业产业园为农业发展指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苏州的农业园区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园区经营主体创新能力等方式,促进苏州农业园区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园现代农业苏州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现代农业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