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中的艺术特征

2020-06-22诺敏

大观 2020年5期

诺敏

摘 要:游牧民族是我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相对于我国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具有自由性强的特点。在历史研究中,对于游牧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记载文献是非常少的。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特征和风俗习惯,需要从历史角度入手,研究百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特征,总结归纳北方游牧民族的视觉艺术特点。

关键词:北方游牧民族;造型特征;历史人文

众所周知,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承载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多样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构成了世界文明的灿烂画卷。本文中,我们将探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特征,并探究其对于当代文化发展建设的价值。

一、北方游牧民族艺术特征研究现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种类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广阔文化天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中国流传已久,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在文化发展体系这些文化研究过程中,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游牧民族自身给人一种难以定性的感觉,其文化在我国的北方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

随着人类文明研究的发展演进,学界对于我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发展研究慢慢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风格和生活习惯,融合了北方的特点的同时,又加入了自身的特征元素,具有非常独特的吸引力。

人们对游牧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对于揭开游牧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纱、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方法和游牧民族文化的先天特性,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研究的参考体系并不科学。游牧民族文化本身是一个隶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文化体系,在研究文化发展脉络和特性的过程中,很多研究者喜欢采用“分类定位”的研究方式,即把游牧民族文化归结为传统的中华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或者将其归纳为我国北方民族文化。这种归类方式虽然有助于系统了解相关的细节知识,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很容易忘记自己所研究的是游牧文化而不是北方民族文化,忽视了作为北方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游牧文化的特性,不利于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个性化研究。

二是对于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大多數都是以“客体”的角度展开的。其本身并不是为了研究游牧民族文化,更多的是找寻游牧民族文化中与北方文化有关联的文化特性。出发点的不同造就了视角的不尽相同。不能以“主体”的视角看待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使得对于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往往止步于参考文献的罗列和已知观点的重复,对于游牧民族文化的自身体系的探索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在研究游牧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游牧民族文化自身本位的建设,认识到自己所研究文化内容的本位性,切忌将其归结为任何一种文化进行综合探究,而是要不断探索构建属于游牧民族文化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

二、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特征相关定义

在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特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只有对一些基础概念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才能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不至于偏离自身的研究目标,形成无学术价值的研究结果。

在我们研究过程中,游牧民族单指代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在内的一些以游牧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且没有进行过较大的生活方式变更的民族。而满族等民族在历史上虽然有过一些游牧生活的记载,但由于他们本身是依靠农耕来维持生活的,所以这些民族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造型艺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就我们研究的方法、方向,结合我国艺术研究的现状而言,我们所说的造型艺术主要是包括绘画、书法、建筑、服装等在内的所有静态的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追求和精神面貌的文化表达形式。由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以艺术为脉络展开的,我们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融合于人民生活过程中的一些造型艺术的特征,包含流传至今的绘画艺术(多为壁画)、服装上面的造型元素、生活器具的造型特征等。

三、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特征研究的发展脉络

明确了需要研究的文化类型和范围之后,我们应当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去研究相关的文献记载来得出一个整体的游牧民族造型特征的框架。为了方便研究,从时间线的角度,研究百年之内我国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发展变化。这种以时间脉络为研究方式的研究思路,比较全面客观,不容易遗漏有关内容,适合我们对一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和了解。虽然,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时间线导向的研究会产生“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它能帮助我们以时间脉络去勾勒大致的发展曲线,对后面的系统整合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遭受外来列强的侵略,我国的自然经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摧残,一群接受过新时代教育的仁人志士开始关注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着眼于保护我国的优秀文明,在国内掀起一场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历史的狂潮。这股狂潮让游牧民族文化这个位于中原文化体系边缘的文化元素慢慢进入大众视野,研究者像发现了宝藏一般开始着眼于我国游牧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这一时期我们对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究相对薄弱,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仅有少量的研究成果保存至今。这股研究热潮很快烟消云散,对游牧文化的研究也被搁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对于游牧民族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内涵的,包括了很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其中包括对于文献的翻译和创作,探索研究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现存游牧民族后裔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研究还是非常乐观的,留下了很多值得好好研读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慢慢恢复和思想解放热潮的开始,我国的游牧民族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相关研究已经到了收获的层面。通过对之前两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归纳相关的研究内容,为体系化建设做准备。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伴随着“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观点的提出,人们对于游牧文化的研究从自发型和兴趣型开始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这一学说将对于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特征总括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对于我国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简单的了解,也对科学合理地理解游牧民族文化造型特征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理论支撑。造型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很多细小的分支,需要从每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解和阐述,来达到系统描述的目的。

游牧民族造型艺术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总体上呈现出比较容易辨别的特征,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我们从宏观上来归纳,可以发现在游牧民族艺术造型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中,对大自然的崇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生活于草原上水源相对旺盛的地区,俗称“逐水草而居”,对于他们而言,大自然给予了他们生活的一切所需。他们的衣食住行,包括精神追求,都与大自然有紧密的联系。正因如此,游牧民族虔诚地崇拜着大自然,在他们的艺术造型中,随处可见大自然的影子。衣服多使用动物皮毛制造,起居用品多使用动物骨骼制造,绘制的图案多添加牛、羊、草木、山水造型等。这些都源于对于大自然的敬仰。

其二,游牧民族艺术造型有“飘逸洒脱”的特点。这来源于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他们生长于广袤的草原,生活习惯粗犷洒脱,在衣着、装饰方面,都崇尚简洁、自由、洒脱。这体现的是他们对草原自由生活方式的赞颂,也是自身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一般都豪爽大气,不拘小节,这在绘画作品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游牧民族的绘画作品一般都随性自然,不拘泥于作画手法的限制,不存在明显的流派特点。元代时期,我国的绘画大家大多数并不师出名门,完全按照自己的绘画特点,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从门类方面,艺术造型可以分解为绘画、服饰、建筑等方面。在每个方面,游牧民族的艺术造型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绘画方面。绘画是一个能够突出反映民族造型艺术的艺术形式,不论是哪个民族,都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很多为后人崇拜的作品。游牧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绘画文明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总体上而言,游牧民族的绘画造型中充分体现了“师法自然”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的,他们的衣食住行是大自然的馈赠,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建造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在游牧民族的绘画艺术中,自然元素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宋遼时期的契丹壁画中,我们提取到了很多与自然有关的元素,相比起唐和五代的绘画特征而言,契丹画作显得更加朴实可爱,彰显着民族的淳厚质朴,线条多比较放松,不像唐宋画作一样拘泥于条条框框。特别是到了元代,为了达到山水画作的至高境界,赵孟頫等画家引书入画,开创了绘画的新境界。

第二,雕塑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游牧民族的雕塑作品中有很多裸体元素。这种对裸体的刻画体现了他们对于人体美学的敬畏和崇拜。一方面,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有关。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比,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打猎、打鱼等活动,这些活动比农耕活动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因此,在游牧民族中,不论男女老少都对健康的身体有非常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人体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开放的艺术情怀,也是一个民族能够不断产生新文化的重要保障。在雕塑造型中,他们加入了很多类似于鹿、马、牛等生物,这些生物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之情。相比于农耕民族对于宗教的信仰,他们更愿意信仰大自然。

第三,服装方面。服装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接触到的东西,不同于雕塑和绘画,它反映着最为普通的游牧民族的造型追求,因此,对于服装的调查和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分析了很多历史文献,总结归纳了一些游牧民族人民的着装特点。北魏时期,由于骑射等原因的限制,女性的着装都是上身繁琐而下身贴合身体的,这种着装在骑马的过程中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这时候的着装还相对简单,追求飘逸洒脱的感觉。相比于中原女性,北魏女子的发型一般比较简单干练,将长发高高盘起,方便劳作。而对于图案的设计方面,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纺织业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当时契丹人民喜欢四鸟串花二色锦,而蒙古人民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以大自然中的牲畜、花鸟、山水等为灵感,创作出了包括乌力吉纹等在内的很多寓意美好的图案,这些图案虽然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但其中流露的都是广大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体现着浓浓的草原气息。一开始,我国的游牧民族服装是有非常鲜明的等级要求的,贵族才可以穿戴比较鲜艳的服饰,而平民只能穿着比较暗沉素雅的色调。但是,由于草原辽阔,为了方便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也为了在灾难来临之时有更多的人看到呼救,游牧民族服饰慢慢变得鲜艳起来,亮丽的服装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而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第四,在生活器皿的造型方面。游牧民族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其流传下来的青铜器等,大多数都是以动物的元素创作,造型颇具自然气息,体现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大多数都是就地取材的,采用动物的骨骼、毛发、石块、木材等进行手工制作。

第五,建筑方面。相比较于农耕文化而言,游牧民族的建筑以流动性为主要特点,他们虽然也会建立富丽堂皇的贵族居所,但是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蒙古包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成吉思汗在去世之后,被葬于毡房并由马儿踏平,这也体现了游牧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在游牧民族的建筑中,流动式毡房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建筑,采用自然材料进行手工制造,通体圆柱形,里面配备了比较简单的生活起居用品,顶部为圆拱形,四面减少风力的影响,并能够排雨遮阳,不但美观,而且实用。

综上而言,在我国的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中,虽然各时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以下一些特征:追求自由,飘逸洒脱,以自然为元素,加入了很多虫草、牲畜、山川等元素,崇拜自然,尊重生命。

五、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倡导自由和平,广纳优秀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碰撞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火种,并世世代代不断传承创新。游牧民族造型特征展示着我国游牧民族的精神风貌。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对于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研究从未停止,也将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曹彦生.北方游牧民族勒勒车的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2):86-89.

[2]刘宁.北方式动物纹青铜镜[J].北方文物,2003(3):12-15.

[3]曹彦生.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式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1):66-70.

作者单位:

内蒙古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