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20-06-22陈俊桥刘益君

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小学

陈俊桥 刘益君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凝聚着无数宝贵的文化财富,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儿女,不同地域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与审美差异。区域文化不仅是当地历史的缩影,也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财富积累。川东革命老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红色根据地,在革命的岁月里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老区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有着经济文化欠发达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伴随着机遇。文章立足于川东革命老区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探索其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川东革命老区;民族民间艺术;中小学;艺术教育

注: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LQ2019B-14)研究成果。

一、川东革命老区民族民间艺术概述

在达州市、巴中市、广元市等川东革命老区,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美术类有广元麻柳刺绣、唤马剪纸等,舞蹈类有翻山铰子等,音乐类有大竹竹唢呐等。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教师,笔者常常思考,在符合艺术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在中小学艺术课堂中融合当地特有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方法。

二、麻柳刺绣

麻柳刺绣是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的一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主要由母亲传授给女儿,刺绣中同时具有羌族文化的特点,这也是当地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变迁的结果。在刺绣艺术中,大多表现了当地人民敬畏自然的精神,通常以生活场景的再现和山川风景的描绘等形式出现,而这具有代表性的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不应当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当地的艺术工作者将这一传统的文化在大学的校园里加以传承与发展,如在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展览室里,有一些代表性的刺绣作品面向全校师生与社会公众进行展览,同时附有文字讲解说明。而这一项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也纳入了美术系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实践课程中开展的采风计划,赴当地进行调研,加深对麻柳刺绣文化背景的了解。采取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方式,促进当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开展,在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将这门传统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可以以欣赏和鉴赏为主,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广元当地的中小学生,由于是自己家乡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更能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中学阶段,可以对刺绣的工艺特色进行讲解,由于整个刺绣的过程比较复杂,在中小学阶段有限的美术课程时间里,很难做到教授刺绣的工艺手法,因此,麻柳刺绣融入到中小学课堂之中主要以欣赏、鉴赏为主。

三、唤马剪纸

剪纸艺术在我国普遍流传,根据地域、文化、信仰的不同,剪纸艺术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不同的观感。而剪纸的最初用途大多是运用到宗教的礼仪以及节日仪式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逐渐丰富多彩,图案也不尽相同。唤马剪纸流传于广元唤马镇,根据当地传说,当年张飞停留在此唤马,因此得名唤马镇。唤马镇的剪纸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剪纸主要表现当地的自然景色、劳动场面等,凝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大多寓意吉祥。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由一种颜色(主要是红色)裁剪,也可以由多种颜色拼接而成,制作过程保持连贯。唤马剪纸的创作过程不拘一格,有多次折叠后利用剪刀等工具进行创作,也有刻纸的工艺。刻纸即将一张纸平铺,用工具直接雕刻,甚至有采用撕纸的方法。创作手法的多样性也展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民间艺术传承者将这一民族民间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同时,由于寓意吉祥,这一艺术形式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川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广元当地省属高校,在传承与发展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系的展览室,同样能够欣赏到唤马剪纸的风采。此外,以幼儿师范立足的川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到了学前教育系的教学体系之中,由此可见,广元市地方高校已经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笔者认为,唤马剪纸进入一线中小学艺术课堂是可行的,唤马剪纸不仅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应当以欣赏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验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剪纸中所蕴含的寓意。在中级阶段,应当适当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剪纸工具进行简单的创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彼此欣赏作品并交流,让他们描绘创作动机与创作目的。在高级阶段,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中以上程度的学生,其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审美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可以利用唤马剪纸的创作,体验民族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加工,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要求,应使课程区别于传统的美术课程,在课程中加入更贴近川东革命老区生活气息的元素。

四、大竹竹唢呐

大竹的竹唢呐作为大竹竹乐器、竹文化的代表,早在2008年时就已经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竹因竹多、竹大而得名,以罗汉竹为原材料所做的竹唢呐更是各类竹乐器中的代表。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其制作者大多以民间匠人为主,演奏者以老人和文化工作者为主,这些技艺在青年群体中影响较小,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学习,导致大竹竹唢呐的传承群体越来越小,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达州市高校应当承担起传承与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调研与研究,笔者积极探索搭建科学有效的交流平台的可行性。可以采取民族民間艺术进校园的方式组织学生了解当地民族器乐文化,以研讨会、表演等形式进行现场展示,同时,派选地方高校器乐教师赴实地采风学习演奏方式、了解当地文化,尝试将竹唢呐的演奏方式进行传承。结合学院开展的实践活动,在实习与见习期间,搭建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平台,采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场表演讲解的方式,将这一即将面临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艺术课堂中发扬与传承。

五、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是流传于川东革命老区的一种乐舞形式,这里的铰子大多是指铜制的小镲,而翻山则是形容舞蹈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动作幅度较大,通过挥动铰绳敲击铰子,通常需要越过头顶或者是绕过腰部和腿部,因此得名。此种艺术形式的出现距今已有百余年,广泛流传于达县、平昌县一带,与最初的创作形式相比,现在流传的创编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最初阶段,翻山铰子主要运用于宗教仪式与婚丧仪式。

翻山铰子作为一种民间乐舞,曾有一段时间将近失传,在艺术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在“2019年四川省大学生艺术专场展演活动”中,四川文理学院青年教师崔维广、王子言创作的《丰收铰响》荣获一等奖,为川东革命老区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笔者也与创作者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够将这一艺术形式以展演的方式在当地的中小学进行演出交流。参加演出的人员均是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舞蹈专业的在校学生,他们通过大学生艺术节的演出,也对翻山铰子这一民族民间艺术从文化内涵和艺术表演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积累与铺垫。每一名学生即是“一颗”传播民族民间艺术的“种子”,将传统文化撒向各地。

川东革命老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本文列举了艺术教育中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思考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索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中小学课堂中的可行性。综上可知,建立富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形式需要地方高校、中小学校等多方努力协同完成,笔者也将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光宇.巴人吹鼓乐舞“翻山铰子”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9).

[2]郑杰修,张放.非遗保护视域下大竹竹唢呐艺术的传承现状反思[J].四川戏剧,2018(7).

[3]赵熊,刘显成.川北剪纸[J].美术大观,2015(3).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中小学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