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瞬间与永恒

2020-06-22兰雅淇

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间性时代性陶艺

兰雅淇

摘 要:时间是一个概念,没有确切的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知的现象,历史上在文学艺术中一直都有关于时间的描述,在当代陶艺中时间这个主题也在被陶艺家不断探讨。文章以“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中孙月和李蓓两位陶艺家的作品为例,从分析两位陶艺家对时间观念的表达方式入手,探讨她们各自的艺术语言,阐述陶艺作品中关于时间性与时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陶艺;语言;时间性;时代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能确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当被各种自媒体信息轰炸时,记忆是零碎散乱的,时间的概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记录着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艺术家以各种媒介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关于时间的消逝,陶艺家通过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表述着自己对时间的理解。2019年9月28日,景德镇陶溪川举办了“迁徙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其中孙月的陶艺作品《时间切片》(图1)和李蓓的陶艺作品《光系列——日常》(图2)都是关于时间的描述,以一个陶艺家细腻而敏感的视角阐述现代人对于时间的认知。

一、时间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凸显

关于时间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描述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一直都有表现,在绘画中以北宋画家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为例,用没有任何字迹的石碑象征时间的流逝。石碑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是历史的象征,古人以这种方式表述对时间流逝的叹息。在文学史中,北宋时期的金石学用各时期拓本的物质形式记录“往昔”的时间,不同时期的拓本定格了那个时期的记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1]这是用诗歌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古人对往昔已逝时间的感触。

孙月以她独特的艺术视角在陶艺作品《时间切片》中解说现代人记录时间的方式,作品记录着她对于物质的记忆和感悟。人对于时空只是暂时的拥有者,终究会成为往昔,人恐惧时间的流逝,害怕个体生命的消失,在面对“物”的永恒性时,这种感受会被放大。孙月以陶瓷特有的绞胎工艺记录着泥土的积淀,这样的积淀犹如泥土自身一样悠久,用泥土标本表达着难以言说的感触,孙月以这种形式记录着时间关于物质记忆的精神寄托。

“时光”被李蓓记录在胶片上,就像尹秀珍的装置作品《变化》一样,用黑白照片的形式反思着自己在这个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对个人存在提出了质问,作品不仅表达了“怀旧”和“纪念”这样的主题,还表现着对往昔时光的心理重构,通过艺术的手法将过去已逝岁月中的“遗物”展现出来,让人重新构建了时间和空间以达到在场的体验感。李蓓在陶艺作品《光系列——日常》中用胶片的形式呈放已逝岁月中的记忆,永远保存了她对生活和对自己的记忆。记忆每一次在大脑中的再次出现都是一次关于时间的感悟。她将自己特殊的体验展示给观众,把对当下的凝视和往昔的记忆进行并置,引发人的惆怅以及对往昔时光的心理重构。

这两组作品对时间中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进行了有力的探讨,陶瓷作为一种造物的文化载体,陶艺家将自己抽象的精神观念注入其中转化为具象的物质呈现,引发人关于时间的思考。

二、以材料媒介重塑个性语言

陶瓷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也有着其他材料没有的缺点。它的制作受到工艺的限制,整个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思考的过程。陶瓷的工艺性是这种材料语言最吸引人的独特魅力,也最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时间段。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天生就是敏感脆弱的代名词,同时又有着坚韧的张力。这种材料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过程,陶瓷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就是关于时间的物质化。陶艺家用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去表述时间观念,就像是以“时间物质”表达“时间概念”。

《时间切片》是孙月用陶瓷绞胎的特殊工艺去仿制时间,就像泥土被时间沉淀过一样,孙月用自己的理解通过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来解读自己捕捉到的时间痕迹。孙月的这种艺术表达是比较抽象的,她通过自己对时间观念的认知将感触积淀到陶艺作品中。

《光系列——日常》是李蓓用陶瓷泥片成型的工艺将作品制作得轻薄脆弱,映射着胶片承载着的记忆也一样脆弱。李蓓将自身生活经验中的记忆转换到陶瓷上,再通过火的艺术将瞬间变成永恒,她通过陶艺作品定格了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事物使之成为永恒。李蓓以一种具象的艺术形式,将生存经验直观视觉化。

这两组作品是两位陶艺家分别运用了陶瓷材料中不同的制作工艺,是陶艺家对工艺的精准把握,对细节以及作品整体性的把握。陶艺家对整组作品有着系统的思考,用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表述自己关于时间的认知,虽然题材一样,但是陶艺家分别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这是陶艺家用个体自身的生存经验、个人意识对生命静态化的描摹。

三、探索时代下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现代藝术发展从“星星美展”开始就有人确切地刻画描绘当下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时代特征下的现实生活。时至今日,各艺术门类都有以此为主题揭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当下正处在一个全球化交融的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冲击着整个社会结构,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正处于一个新旧交融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变得极其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就是人类的大规模迁徙,以前在人们有固定的生活模式下很少会有人选择更换生存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多元的经济模式促使人们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愿意选择更换新的生存环境、谋求更好的生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以及现代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其次就是交通的便捷,现代的交通运输网络快速迅猛地发展,改变了以前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认知,以前交通阻塞人们很难想象两地之间可以快速转移,现在的人无需再考虑交通的问题。最后就是时代的信息化,信息把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距离缩短了,同时也造成了空间距离的割裂,现代人很少面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

对于这个时代的感知,孙月将自己的理解融入陶艺作品里,将自己置身其中并不断以自身的经验体会时间的消逝,整组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条码编号。时间是无穷无尽的,空间也是无穷无尽的,只有生命和当下是短暂的,只有当时间被清晰地标注才会弥留其中。这组作品的体量又是如此巨大,当人置身其中仿佛在时空里,孙月细腻的艺术表达力以及对技艺的控制力使这件作品准确地描摹了当下人的内心世界。

李蓓的作品也表达了对这个时代的人文关怀,以胶片的形式捕捉时间,再放置零散琐碎的记忆片段,让人感受到时代下支离破碎的生活记忆。身处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聚的时候热闹喧嚣,独处的时候安静亦然,因为时常回想曾经的零星点点,所以记忆才弥足珍贵。这组作品就矗立在那里,观者凝视它就像照镜子一样,直视的是自己的内心。

两位陶艺家用自己的艺术手法探索着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文关怀,当代生活中的观念表达和物化承载诠释出曾经的集体记忆及并置的生活场景,这是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意义内涵。

四、结语

这两组作品都是两位陶艺家对这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以人作为客观主体,以时间作为描述对象,确切地描绘着人在这个时代的细微末节的感触,真实而又准确。就像千百年来古人描述着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孙月和李蓓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重新解读了当下人们的时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M].肖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8-19.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猜你喜欢

时间性时代性陶艺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智珠二则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