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与财务战略匹配
2020-06-22魏亚平李睿
魏亚平 李睿
【摘要】 文章基于数字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特征,提出了其商业模式变革特征。阐述了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关系及结构性匹配的理论框架,并依据此框架,通过统计描述,对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理论解析。选择2016—2018年数字出版、数字影音、游戏动漫和智慧旅游等数字文化企业为样本,以商业模式共识性要素为基础,以产业数字特征为引导,分别对投融资战略各自的纵向匹配和相互之间横向对应关系进行了描述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与财务战略匹配总体符合逻辑对应关系,但是个别对应并不能完全覆盖与解释现实状况,存在形式匹配可能实质不匹配的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存在的潜在性问题,提出了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匹配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财务战略;匹配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10-0004-06
一、引言
数字革命催生了共享、互聯等新业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业态结构和资源结构,形成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设备,深度融合文化内容创意和设计服务创新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数字文化产业的互联网化、智能化、产品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给满足客户需求带来全新的体验,直接导致了消费方式的变迁,也给商业模式带来了变革。
数字产业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各种跨界资源和技术平台的合作结合,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提供了大量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企业业务与管理领域中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合建设需求,比如广泛存在与企业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业务决定财务,财务反作用于业务”的理念,财务战略的适配对商业模式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资金筹资和使用方略,不同的业务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财务战略选择,成为影响商业模式运行的重要因素。对于深深地根植于“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需要适配的财务战略,才能支撑日渐增长的市值空间。目前对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结构,以及与财务战略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相关文献也较少。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揭示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匹配关系,为企业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也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二、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分析
(一)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涵义
Kurt Matzler,Stephan Friedrich von den Eichen等(2018)以数字产业为例,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将产业数字化转型分为数字产品、数字流程和数字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三个层面。与数字产品、数字流程的局部创新相比,数字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改变客户的价值主张和重建商业网络和价值链来实现的。具体到数字文化产业,则以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为特点,通过无处不在的数据化触点寻求与用户共生的广阔空间,利用对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和消费者集体对文化内容的实时反馈进行业务重组和服务产品的创新,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代际性消费群体的成长和移动支付技术的突破,使网络文化消费者逐渐培养起了为网络产品付费的习惯,网络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是“引爆”数字文化产业的导火索。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年,中国在线视频用户付费市场规模达到187.9亿元。通过付费消费,改变了文化消费的样态和传播方式,成为创造与传递价值的重要方式。这种双向互动、集体行动以及不断游走状态打破了此前封闭的、可预测的盈利方式,从单一的双边盈利向复杂的多边盈利转换,体现了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的结构化阐释
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盈利观、价值观和交易观,尽管研究焦点不同,但都指向价值创造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完整系统的商业模式包含了价值创造逻辑和商业资源的有效协调,具体就是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三部分。延伸到财务视角,商业模式与企业财务存在天然联系,二者预期目标具有同质性,都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Mark Johnson,Clayton 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2008)概括出了较为经典的财务视角商业模式三要素:即:核心资源和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价值定位。王东升(2016)采用概念导向研究范式,归纳出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三维度,即资源配置、盈利模式和价值创造。其逻辑关系为:资源配置是构建商业模式的基础和前提,表现为企业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获取利润进而实现价值;盈利模式是价值创造的手段,即确定企业价值获取的方式;价值创造是商业模式的基本导向和终极目标,即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以上财务视角商业模式的三要素和三维度基本同义,而三维度的表述因其结构式、可量化特点得到更广泛认同。本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数字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特征。
数字文化产业突出了应对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特征,可表述为由消费者内容、用户体验和数据平台三要素组成。其中,消费者内容包括数字文化产品及服务,由客户定位和市场占有判断价值推动力;用户体验包括用户接触数字化业务流程是否跨通道的无缝连接,决定企业运营特性;数据平台由用户数据、客户分析以及人力资源等构成,通过数据挖掘与分享,加速和重构资源配置。将消费者内容、用户体验和数据平台三要素与上述商业模式三维度的逻辑关系相结合,描述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结构性特征,如图1所示。
图1中,第一层列示了作为财务视角商业模式的共识要素和结构,第二层则作为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个性结构特征。两层次大致对应,许多性质是相通的,个别对应内容会发生改变。在后续分析中,将两个层次融合贯通,分析对象、数据均来源于数字文化企业,以第一层的共识要素为基础,结合第二层次个性要素,阐述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性质。
三、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对应框架
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不同的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是商业模式实现的基础与保障。财务战略作为一种职能战略,既是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财务战略内容包括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关注企业的焦点是资金流动,因此基于资金流动的划分标志,可以将营运资金战略解读为内部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解读为内部筹资战略,这种划分具有综合性和简洁性特征,也使“二因素论”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为了准确把握商业模式实现条件,需要建立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之间的联系,二者实现有效对接。遵循“商业模式决定财务战略”规律,可按照“商业模式→投资战略→筹资战略”的逻辑关系进行连接。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可以在共识性商业模式基础上进行产业特征详解,以此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对应框架。
(一)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的对应
根据商业模式中“资源配置、盈利驱动、价值创造”的结构性要素,其投资战略应包括:投资类型(轻重类型、结构)、投资时机(周期、期限)、投资目标(经营风险与收益平衡)。二者对应关系如下:一是资源配置要素与投资战略的对应。资源配置要素要解决价值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投资战略与其对应体现在投资类型上。二是盈利驱动要素与投资战略的对应。盈利驱动要素要发现和挖掘盈利驱动的源泉,谁是目标客户决定了企业的收入驱动模式;怎样获取利润决定了企业的利润驱动模式。投资战略与其对应可体现在投资时机和投资期限上。三是价值创造要素与投资战略的对应。价值创造要素要解决价值创造模式,体现企业价值推动力是倚重“回报驱动”还是“成长驱动”。价值创造模式决定了企业投资战略中的投资目标。投资目标体现收益与经营风险的平衡,同时投资模式、投资期限也综合影响经营风险。
(二)商业模式与筹资战略的对应
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中,筹资战略与商业模式是间接关系,而主要取决于投资战略,对应的筹资战略确定为:资本结构(筹资类型、资本期限)、筹资来源(来源、方式)、筹资风险目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平衡)。在商业模式结构性要素约束下筹资战略与投资战略的对应关系如下:一是资源配置要素与筹资战略的对应。资源配置要素确定投资类型和结构,与其对应的是资本结构,可以形成三种模式,即保守型、激进型和适度型。二是盈利驱动要素与筹资战略的对应。盈利驱动定位直接决定了投资战略的投资周期与期限,与之对应的是筹资战略中的筹资来源与方式。三是价值创造要素与筹资战略的对应。价值创造要素定位于企业价值推动力驱动模式。受其约束,融资战略要对投资目标的经营风险与融资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平衡,同时资本结构、筹资来源也综合影响财务风险。
投融资战略之间还具有互动影响,如投资类型间接决定了融资来源与方式,投资期限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分析。
综上,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对应关系如下页图2所示。
四、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匹配解析
按前述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逻辑对应关系,本文对数字文化产业与财务战略的匹配展开研究。文化部《关于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7]8号)中将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主要划分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装备业和数字艺术展示。鉴于本文研究目的,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即“数字产业本质上是被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術和数据一起重构的产业”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并借鉴肖宇、夏杰长(2018)的研究,将数字出版、数字影音、游戏动漫和智慧旅游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对象。选取证监会2012版行业文化类的上市公司,筛选其中的数字文化企业,共得到104个样本企业。其中:数字出版22家,数字影音35家,游戏动漫35家,智慧旅游12家。以发展迅速的2016—2018年为数字文化产业样本的时间区间,剔除有任意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1 976个研究样本,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和雪球网。
(一)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匹配解析
以商业模式的资源配置、盈利驱动和价值创造三个维度为指引,研究与投资战略匹配的关系。
1.资源配置维度与投资战略匹配。资源配置维度与投资战略的匹配体现在确定企业投资类型上。数字文化企业运营大都呈现资产模式,企业专注于将资金投入到品牌建设、技术研发、平台设计等环节,所以投资类型直接对应“轻资产投资”,表现为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资源配置。投资类型比重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流动资产平均比重占资产总额近55%,远超过固定资产比重。如果流动资产再加上无形资产则近60%,符合轻资产投资特征,体现为较轻的资产结构和较少的重资产资源投入。各行业轻资产投资存在一定差异。经观察数据,2016—2018年的指标各样本企业总体平稳,因此可对各行业按各类资产年均指标占其资产总额比重进行分行业比较。为简单起见,将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合并为轻资产来说明行业投资差异。经计算得知,数字出版、游戏动漫、数字影音和智慧旅游各行业轻资产比重依次为:0.7、0.5、0.5、0.59,表明各行业剔除了规模影响后,投资类型差异仍较大,但总体仍呈现出以轻资产投资为主的轨迹。
2.盈利驱动维度与投资战略匹配。盈利驱动维度与投资战略匹配体现在投资时机与期限上。投资时机是企业投资所处发展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平稳期和衰退期。数字文化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此时期“市场占有率比利润更重要”,因此企业获取利润的模式是收入驱动,依据对目标客户的定位差异又分为价格推动和数量推动两种模式。至此用投资时机(成长期)描述的利润获取模式已逐渐清晰,但难以判断投资期限,因此可转而由营运投资战略间接分析企业实施的是哪一种推动模式,进而判断投资期限。营运投资战略特征以毛利率与周转率的组合状况体现,一般来说,毛利率和周转率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价格推动型的财务特征为高毛利而低周转,主要通过获取高利润率来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相对投资期限较长;数量推动型的财务特征是低毛利而高周转,主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率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相对投资期限较短。数字文化产业相关营运投资指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16—2018年销售毛利率与资产周转率的变化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判断毛利率和资产周转率孰高孰低,并不是通过二者相互间的绝对比值来看的,毛利率高低与行业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组合状况可以与其他相关行业对比得出。据数据宝与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为19.89%;销售毛利率最低的重资产行业,销售毛利率水平均不足15%。综合上述信息,可初步判断数字文化产业毛利率较高。再进一步以2013—2018年我国服务行业整体毛利率为对比参照系,结合表2中毛利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16年至今,我国服务行业整体毛利率保持在40%以上,一般公认为高于制造业、商业和一般服务业等。数字文化产业与之同期比较非常接近,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类,可以认为其行业毛利率是较高的。进一步分析周转率,由于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一般适合制造企业(重资产行业),对一些轻资产的行业一般不适用,所以直接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为简便计算,可以直接以毛利率和周转率之间的替代效应推知,如果数字文化产业行业毛利率较高,那么周转率则属于较低水平,从上页表2也可看出周转率事实上相对偏低。由高毛利率与低周转率特征判断,数字文化产业在成长期的投资期限以中长期为主。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仅从形式上看,高毛利而低周转符合替代效应规律,但从数字文化产业的客户定位和轻资产经营模式来看,低周转不一定合理,也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结合产业特征进一步深入分析。
3.价值创造维度与投资战略匹配。价值创造维度与投资战略的匹配,是企业定位选择价值推动力倚重回报驱动还是成长驱动所形成的投资战略,直接决定投资风险。根据戈登模型中价值驱动的三个因素,风险、成长性与现金流的不同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创造模式。风险和现金流量融合产生回报驱动型,其财务特征为营业收入增长率较低、营业利润增长率较高、现金流量增长;风险和成长型融合产生成长驱动型,其财务特征与回收驱动型相反。通过上述验证即可判断收益和经营风险的平衡状况。回报型因为有充足的现金流和较好的获利能力,因而经营风险较低;而成长型注重战略投资,或因发展太快而“增收不增利”,经营风险相对较高。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价值创造活动的轨迹是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营业利润增长率较低,现金流不稳定,说明企业价值创造与回报相关度不高,基本反映企业在逐渐成长,为成长驱动型。但经营杠杆系数变动很大,且极不稳定,因此断定是标准的成长驱动尚有质疑。事实上,纯粹的成长驱动型和回报驱动型也是不多见的,大多还需结合企业特定阶段的盈利状况及收益质量来决定价值主驱模式。
(二)商业模式与筹资战略匹配解析
筹资战略与商业模式是间接关系,受其约束,筹资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匹配主要取决于投资战略。仍以商业模式资源配置、盈利驱动和价值创造三个维度为指引,对样本企业(2016—2018年)相关财务数据一并计算。相关数据见表4。
1.资源配置维度与筹资战略匹配。二者匹配是通过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关系间接体现的,即投资类型与资本结构的匹配。首先是结构比率,数字文化企业总体资本结构年均35%左右,属于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一定程度上与银行“信贷歧视”有关,因为该行业普遍缺少抵押资产。行业之间也有差异,分行业资产负债率见图4。
由圖4可以看出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差异,只要有抵押资产负债率就稍高,如智慧旅游、数字影音等;反之则低,如游戏动漫等,三年平均不到25%,只能依靠权益融资。其次是投资类型与资本结构模式的匹配。由表4可以看出,全部流动负债不足以支撑流动资产,还需要部分长期资金提供给短期投资使用,这是典型的保守型资本结构模式,特点是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小。根据资金来源期限结构与资产期限结构匹配原理,长期资金一般不宜用来支撑营运资产投资,否则长期资金变现力过剩,会增加企业资金成本。但数字企业大部分的产品制作周期较长,特别是影视投资摄制普遍存在跨期现象,实现营收并回笼资金常常是以营业周期而不是会计年限为口径,所以经常用长期资金来补充营运资金,虽不合规但合理,这也部分解释了前述数字文化产业价格推动型获取利润模式中的资产低周转原因。所以,当企业投资战略为轻资产投资时,与其投资类型和期限匹配的资本结构模式经常采用保守型资本结构模式。
2.盈利驱动维度与筹资战略的匹配。盈利驱动与筹资战略的匹配通过投资战略间接体现,即投资期限与筹资来源与方式匹配。目前与数字文化产业追求利润获取模式对应的是中长期投资战略,筹资战略与之匹配的主要是筹资来源,筹资战略看其来源结构,比单独看资产结构更具综合性。由上页图4知,内源资金主要为经营现金流,由于企业轻资产性质,折旧较低而留存收益比例较高,所以用经营现金净流量可大致替代留存收益,由上页表4(绝对数略)可知其权益资金平均比重为9%左右,占流动负债平均比重近20%,说明企业首先使用内源资金是有一定条件的。而外源筹资,由于缺少抵押物等行业特征影响,较少产生筹资性负债,我们所知游戏动漫、智慧旅游等行业产权主体大都为自然人或合伙人,所以股权资本较高,不仅支撑主要的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还常常用来补充营运资产投资。总之,数字文化企业主要依靠内源性经营现金流和股权资金的支撑,采取的是低杠杆模式。
3.价值创造维度与筹资战略的匹配。价值创造维度所形成的价值推动力与投资战略的匹配,直接决定了投资战略风险目标。数字文化产业以轻资产投资为主形成的成长型驱动模式,使价值创造趋势曲折,经营风险加大。为了控制风险,筹资战略需根据经营风险调整财务风险,选择低财务风险的低杠杆模式。由上页图4可看出产业负债率稳定在33%—36%之间,属于比较典型的低杠杆模式,财务杠杆系数也较低。其形成有两点原因:一是目前采用的保守型融资类型;二是资产结构中对应的资金来源,根据分析大多是无息负债和股权资金,综合起来看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一般都不必然导致财务风险。总之,在目前价值创造驱动模式和投资战略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下,企业采用低杠杆模式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三)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匹配结论及潜在问题
1.匹配结论。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与财务战略匹配结果概括如表5所示。
从表5来看,数字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匹配结果对应如下:从投资战略来看,纵向推理结果符合对应出现的“轻资产投资—中长期投资—经营风险大”的逻辑链条;从筹资战略来看,纵向推理结果符合对应出现的“低杆杆模式—股权筹资为主—财务风险小”的逻辑链条;从商业模式三维度引导的投融资相互约束的横向对应关系看,符合对应逻辑。特别是投资经营风险约束筹资财务风险的对应,符合风险反搭原理。综上,从形式来看,数字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匹配结果对应良好,然而分析中也发现某些事实上的潜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2.潜在问题分析。
(1)付费消费模式尚未形成规模。数字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的付费消费的全覆盖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其产品的获取便利性使得“免费使用”成为数字产品获取的主导思维。随着大量年轻群体的加入,付费思维开始普及,但是依然有很多潜在客户因为需要付费而放弃选择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现有的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品,都无法在单纯提供产品和获得持续的盈利之间求得平衡,严重影响数字文化企业参与数字文化市场、研发数字文化产品的热情。文化产品数字化创造、网络渠道传输和消费者使用之间三方平衡的持续性商业模式的不成熟,使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不畅,增收或增利的路径不稳定,直接影响投资战略决策,也影响了商业模式实现。
(2)运营投资特征与轻资产模式有偏离。以运营投资战略特征判断产业盈利驱动类型有时会出现矛盾。实施价格驱动,具有客户定位为高端,为文化产品与服务付费消费,用户选择层次高等性质,可以解释获得高毛利的合理性。但如果数字产业处在成长期时,关键的因素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与全面市场开发,因此产业定位大众,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进行资源的整合,培养和黏住用户,则数量驱动更为现实亟需。轻资产投资再加快速高效的销售数量推动,基本上锁定投资期限是“中短期投资”,现有的价格驱动模式形成的长期投资为主、低周转率运营特征与轻资产模式有偏离,不一定能全面体现行业运营特征。
(3)无形资产存在潜在被替代危机。无形资产作为数字文化产业中轻资产投资战略中重要的资源,受所有价值增值、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本研究样本中虽然无形资产与流动资产相比占比较小,但却是固定资产比重的1/3强(见第6页表1)。数字经济时代,决定无形资产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变化很快,价值评估也不稳定,实践中很多企业进行快速摊销。而数字文化产品的付费消费高度依赖具有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一旦产生利润的无形资产要素被颠覆,则该资产非常容易被迅速替代,被替代的速度将远超过依赖于有形资产盈利的企业类别。无形资产被替代的危机与代价,使得商业模式资源回报性不足,周转效率不清晰,投资风险不稳定。
(4)低杠杆模式仅是企业的被动选择。由于价值创造成长驱动模式不稳定,由轻资产为主导的投资也出现了较大的经营风险,为此企业一般采用降低财务杠杆以平衡风险。目前数字文化产业普遍的低杠杆模式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鉴于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规模、产权结构、信用体系等尚不成熟,信贷歧视不能完全避免,客观上也促成了低杆杆模式。因此两大风险可能有形式匹配而实质不一定匹配的潜在隐患。
五、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匹配的完善对策
(一)以轻资产资源支撑价值定位和盈利模式
在核心资源和业务流程上数字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资产是轻资产,相关资源为品牌、客户、渠道、供应链、人力资本等。企业应以知识产权战略为主导,以轻资产资源为核心,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手段提升企业IP变现能力,稳定支撑价值定位和盈利模式,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企业绩效。
(二)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的主导型盈利模式
未来付费消费应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主导型盈利模式。对于数字文化消费相关企业来说,增强用户使用粘性,是把吸引力转换成实际价值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多元且成熟的商业模式创新,持續性地吸引线上流量和线下消费者体验。通过提供数据分析与服务,以广告收入和用户对内容产品付费消费获取收入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通过开发出各类衍生产品,实现多元经营,布局产业链保证企业的盈利持续性。
(三)辨证分析运营战略结论
数字文化企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匹配中,有较多采用运营战略指标的间接评判。如与运营相关的硬件成本,APP及网站建设成本、人工成本、宣传与推广成本等的属性确定问题;用运营效率判断企业盈利驱动,如盈利驱动中销售毛利率与周转率的关系问题;营运资本配置性质改变两大风险的对应规律等问题,都因用户规模和企业战略重点、运营策略不同而在相互关系和定性定量上有较大差异。因此需重视运营战略,辨证分析运营战略结论,依据行业性质、宏微观背景等综合分析判断其结论,防止出现判断偏差,以保证正确制定财务战略。
(四)以双向财务战略应对商业模式的相悖迹象
“互联网时代文化消费者获取权力”会导致“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的文化逻辑悖论”。财务战略应妥善应对产业中的矛盾甚至相悖发展趋势。一是财务战略支撑商业模式正面发展。个性化内容生产兼具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商业利润的获取需要借由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实现,因此借助财务战略可以规划内容产品的投资方向,管控财务战略风险,以实现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内涵。二是财务战略控制商业模式悖势趋向。数字文化产业依托技术优势受到金融资本的青睐但缺乏“文化+”的融合渗透时,既“需要互联网巨头的资金支持,也需要小企业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战略,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以获取所需的轻资产资源,并与企业自身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抑制商业模式技术资本的虚拟价值。
(五)实现财务战略对商业模式的动态匹配
财务战略支撑商业模式的调整创新需要动态匹配。动态匹配的条件可依托共享经济平台的数据资产进行资源市场化配置,对商业模式的变革起到动态支撑。当数字文化产业在内容制作传播和消费载体网络化、融合化、协作化时,就构成一个内容无比丰富,营销无比密集快捷的网状文化产业体系。所以应当尽力构筑“以商业模式为引导、数据资源财务战略为支撑、业务财务为基础”的三角框架,以业务财务提供的数据资源体现财务战略的内涵,支撑商业模式向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最佳盈利趋势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少峰.文化产业业态变化与文化企业经营策略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2] 廖建文,陈春花.数字化时代的战略逻辑[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9,(01).
[3] 李端生,王东升.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6,(06).
[4] Teec D.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9,43(2).
[5] 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先对独立: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0,(09).
[6] 朱一青,谢华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之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