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大柘镇传统文化研究
2020-06-22项新卫
项新卫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大柘庙会的三种形式,即三月会、五月会和八月会。大柘三月会,是为了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诞辰而举办,会场在城山古庙东岳宫。大柘五月会的成立,有多种纪念意义。大柘八月中秋会,又称“后垅迎佛”,以后垅慈仁大帝为主。
关键词:传统文化;庙会;三月会;五月会;八月中秋会
大柘镇地处遂昌县中部,是遂昌县西部四镇六乡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面积123平方公里,总人口14569人,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大柘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年来大柘人民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民间传统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以及三月会、五月会、八月中秋会等庙会。
一、三月会
大柘三月会,是为了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诞辰而举办,会场在城山古庙东岳宫。根据当地传说,黄飞虎本是商朝纣王驾前一名虎将,因纣王听信妲己及奸臣谗言,逼反黄飞虎,使之投奔西岐,在兴周灭纣战争中,黄飞虎死于 “翻天印”下。战争胜利后,姜子牙在玉虚宫封神时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的“东岳大帝”。农历三月廿八是黄飞虎诞辰日,为纪念其丰功伟绩,故在历年三月廿七日,东岳宫中设祭礼供奉,并请戏班演出长达十天十夜,信众都到城山殿东岳大帝前拜神祈求,求签解惑,祈祷平安,故而此地香火兴旺。
按惯例每年负责人要早早到各地去挑选戏班,经过观摩再慎重选择,对演员、演技、行头要求很高。因此,来三月会演戏的都是响当当的戏班,很吸引观众。先后有“周春聚”“新兴舞台”“姜洪福”“大品玉”等外县戏班来此表演,本县戏班有“团体舞台”“老蔡和”等。演出剧目繁多,有《避尘珠》《蝴蝶梦》《九曲珠》《唐王游月宫》《玉麒麟》《黑风洞》《十五贯》《金棋盘》等代表剧。
曾经有一年请“少洪福”戏班,当时正值三月廿七日归门演出,这天下大雨、涨洪水,途经一条三米宽小溪,步行受阻,此戏班演员武功了得,个个翻跟头越过小溪到城山殿,演出准时开始。
过去对演戏很严格,红包(戏金)、戏牌(节目牌)挂在台柱上,另外还有一串花炮,如有角色穿错戏装,或进门出户、上下楼、台词等出错,负责人就会翻戏牌,轻则放花炮,重则减戏金,所以演员不能有半点马虎。台下观众人头攒动,妇女坐中堂,而观音堂、樟树下是休息的最好去处。
本县及邻县松阳、龙游、衢州、龙泉等四面八方小商小贩,纷纷前来三月会,庙外四周各种摊贩各据一方,一直摆到万石桥,叫卖的商贩售有小首饰、小百货、小五金、油货、面、馄饨、汤圆、糕点、酒等各色商品应有尽有,还有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夜场戏演完,又是万家灯火,人们各自提着灯笼、风雨灯、松明火等缓缓向四方散去。
二、五月会
大柘五月会有多种纪念意义:一是纪念爱国之臣屈原;二是纪念妇女马氏、陈氏、李氏、林氏四夫人成神;三是纪念关圣帝君,因五月十三日是关公诞辰,大柘七个社殿、夫人殿、关帝庙摆祭礼供奉。为增加气氛,搞得热闹一些,也请戏班演戏,每社演一天一夜,七社演完,接着夫人殿演五天五夜,关帝庙于农历五月十二日,演戏一天一夜。
过去五月是农闲时节,大柘人民热情好客,在演戏时期,杀鸡宰羊,置办酒肉,邀请亲朋好友来做客,看戏聚会,所以每场戏观众爆满。但男女有别,妇女都在中堂坐,男人都是站在走廊、天井、台阶上。五月天气热,大家挤得汗流浃背,少数人热得难受,就脱衣赤膊,肩上斜挂汤布,既可遮身又能揩汗。夫人殿南边走马楼是妇女们的小天地,若有男人抱着需要喂奶的婴儿时,也要打过招呼,方能抱进去给喂奶。
看戏的女性个个梳洗清爽,她们有的头上梳着发髻,插上栀子花,有的梳辫子,尾梢扎上红头绳。时髦的姑娘剪齐耳短发,别漂亮发夹,她们嘴里嗑着瓜子,手上摇着扇子。扇子种类很多,主要有杭州王星记生产的折纸扇,黑的白的都有。蒲扇、麦秆扇都有粗细之分,粗蒲扇与棕榈树的叶子相似,细蒲扇制成心形,柄上系着扇坠装饰。粗麦秆扇由整根麦秆编成,盘成圆形,中间以一块绣花小圆布镶嵌。细麦秆扇是把整根麦秆扇破成四、六、八支,染上彩色,经纬交织编制,非常考究,能编出花鸟、山水、诗词等图案,然后制成心形,正反两片不同图案,彩边连接,十分精致。
儿童们脖子上挂着制作精巧的香包,有寿桃形、小公鸡形、小老虎及大蒜网球等。端午日喝雄黄酒,额头涂雄黄,一则可避邪,二则可避毒虫叮咬。
戏迷们从上坦赶下坦,跟著戏乐走。小商小贩更是如此,各自搭个摊篷,布遍四周,犹如繁星点点,各类小吃都有,如油筒果、油条、油索儿、永康饼、早米果、豆腐丸、面摊、凉茶仙草等。五月水果有林檎、桃、李等,叫卖声、吆喝声、碗盏撞击声、锅瓢敲击声、小孩哭声汇成一片嘈杂而繁荣的景象。
三、八月中秋会
大柘八月中秋会,又称“后垅迎佛”,以后垅慈仁大帝为主。传说慈仁大帝在世时是一大孝子,有次发洪水,其母被洪水冲走而他未能救起,就自斩一手,以惩罚不孝之罪。他逝世后,为纪念其孝心,人们将其尊称为“慈仁大帝”,在后垅村立庙祭祀。在战乱时期,平民百姓心惊胆战,为避劫难,都到后垅慈仁殿的慈仁大帝前祈求平安,许下三牲祭礼、五色彩旗、响铳等。地方绅士为求地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将慈仁大帝等神佛,定于八月中秋出巡乡里,为保一方平安。
旧时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举行,十五日在大柘关帝庙一宿,六日在大畔畈一宿,十七日在上旦大公殿一宿,十八日送神归殿。神佛出巡,队伍以先锋开锣带头,依次为两面清道旗,一面大方旗上写“帅”字,两面飞龙旗,两面飞虎旗,两面三角旗,两面蜈蚣旗和五色汤布旗。唢呐、锣鼓、乐队穿插队伍中,各神佛轿前有叉戟、铉、斧、刀、香炉、佛伞等,最后是毛灵公、净空尊佛、都禄大王、慈仁大帝四神轿。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八百余支响铳齐鸣,震天动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趋于迫切,同时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重视和保护力度,八月中秋会活动得以传承发展。该活动2005年只在后垅、大垵、象耳头等村附近小规模进行。2006年柘溪一些热心民族文化事业的人士,迎合群众意愿,特邀大柘镇四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商议,他们一致认为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把八月中秋会办好,商议决定采取四个村值年轮流主办,由主办村向社会筹集资金,无偿满足游行人员、观众餐饮需求。2007年始请婺剧团演出十余日夜,热闹程度大增。
2009年除后垅、大垵四尊佛外,增加了住龙、华洋、高山等七装老佛。游行队伍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秧歌队、腰鼓队、军鼓队、打莲湘队、彩灯舞队、扇子舞队、狮子舞队、龙灯花灯队,剧团也扮有八仙、杨门女将参加踩街队伍,加上各村乐队,足有二千多人。同时,沿街商家住户迎送花炮、烟花不断鸣放,震耳欲聋,无比壮观,热闹非凡,观众人山人海,数以万计。主办村设餐一百余桌,受餐者多至三四遍桌次。
作者单位:
浙江省遂昌县大柘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