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你老了, 照顾你的人是谁?

2020-06-22周洁

新民周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杨浦区护理员福利院

周洁

合格、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至今仍然是稀缺资源。

王女士的母亲今年72岁,身体一直不好,此前做过一次手术,近几年也是医院“常客”。“母亲很需要亲人在身边,不愿意入住养老院,我们也怕养老院的护工照顾不周,但上有老下有小,有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精力不够。”王女士说。

王女士的难题,很多人都有。

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老龄化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王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合格、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至今仍然是稀缺资源。

有数据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若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但目前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不足50万,持证人员不足2万。

这些现状让人不禁想问:当我们老了,谁能来照顾我们?为此,《新民周刊》记者走访了沪上多家养老机构和护理学院,寻找破题之法。

到岗第一天就哭了

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症等等,让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最终走向失能失智的状态,最终不得不依托于专业的养老机构照护。

位于松花江路的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正是这样一家以照料失能、失智老人为主的公办养老院。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副院长乔毅皓告诉《新民周刊》,目前院区里有六栋小楼共1000多张床位,80%以上都是失智、失能老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院区老人的平均年龄达到了88.6岁,其中百岁老人就有14位,高龄老人在照护工作上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我们有专业护士为老人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还有200多位来自各地的养老护理员,护理员在院里吃住,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养老院里的护理员除了社会招聘外,有不少是老乡介绍出来务工的。不久前,上海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新招了一批护理员,结果,一名40多岁的护理员“到岗第一天就哭了”。

这名护理员上岗后照顾的是失能、失智老人,面对瘫瘓在床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24小时需要照料的老人,她的心理一下子崩溃了。“我们都非常理解,有时候你在吃饭,老人那边就大便了,可能处理完大便后你也不想吃饭了,而排泄护理还仅仅是护理员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乔毅皓解释。

描述养老护理员这份职业时,有人会把它等同于保姆或者护工。实际上,养老护理员并非简单的生活照护,除了面对老人必需的爱心和同理心之外,对于技术的要求同样非常重要。

“老年群体一般伴随着很多老年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养老机构中还有一大类老人是已经失能、失智的,如何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是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中侨护理与健康学院创始人兼院长张捷告诉记者。这所学校开设的老年护理课程中,饮食照护、排泄照护、睡眠照护、转运照护、用药照护、心理照护、功能障碍老年人的照护、失智症照护、应急救护等都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帮卧床老人翻身,没有学过护理知识的人可能会用蛮力,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出了力老人并不舒服。专业的护理员则会运用技巧,轻轻将老人一条腿弯起来,一手推着弓起的支点,另一手推背,就比较省力,也不会弄疼老人。

“我们最重要的一门课,是老年模拟状态体验。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学生体会一下到了80岁之后人体的机能,包括肌肉、关节、视力、听力等衰退到什么样的程度,让他们理解未来要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能筛选出真正有同理心、适合做养老的人。”张捷说。

不过张捷坦言,目前学院开设的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的毕业生中,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留在了养老相关机构,真正到养老一线去工作的就更少了。

对此,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朱爱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也介绍了类似的现象。上海健康医学院虽然没有开设独立的养老服务专业,但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健康服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大量康养类的课程,“就目前现实情况,学生毕业后从事养老护理一线工作的收入,与去临床医院工作的薪资有较大的差距,学生毕业后还是较多地选择去医院工作”。

养老护理员“后期或断档”

位于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的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是一家公建社营养老院,院长刘丕告诉《新民周刊》,目前院内实际拥有284张床位,基本满员,老人按照护理难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大约在45%,共有护理员68名。

“我们的护理员年龄结构集中在50岁左右,大部分是小学初中学历,再年轻的人就很难招了。感觉后期我们的护理员招聘可能会越来越难,愿意做护理员的人少了,将来面临着断档。”刘丕的话语中不无担忧,也饱含无奈。

他说:“新一代务工人员文化水平高了,他们有更多工作选择,比如去工厂上班。即便他们愿意做老人护理方面的工作,长护险出台后很多护理员也更偏向于上门服务,工资按单结算,收入比在养老机构做高。剩下来安心在养老院里做护理员的,要么是追求工作稳定性,要么是实在没有能力胜任其他工作。每一年我们的护理员流动率在30%左右。”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

4位百岁老人过集体生日。

按照要求,养老护理员必须要考取护理员资格证或者医疗照护证后方可上岗,人社部、民政部去年联合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中还通过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等措施缓解人才短缺困境,明确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养老护理员属于上海紧缺人力资源范围,外来从业人员接受培训可享受补贴,正常情况下,务工人员无需缴纳培训考试费用。记者走访的多家养老机构表示,凭证上岗后,护理员每人每月的工资水平大概在包吃住后五六千元。

杨浦区日月星养老院是一家民营养老院,院长黄炜对《新民周刊》表示,院内所有护理员都需要通过考试培训后方能上岗,由于民营养老院可以根据成本上涨而调价,所以这家养老院对护理员的薪资也不断上调,因为护理员对收入比较满意,护理员流失的情况不算严重。“我们这边的护理员基本上是不缺的,人员比较稳定。有的护理员干到60岁还想继续做,但我们是有退休时间的,年纪大了体力、精力上还是比较困难,每年我这里都举行光荣退休的仪式,养老院买车票送退休的护理员回老家。”

除了护理员外,养老院的护士年龄也存在明显两极分化,刘丕表示,在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护士要不就是退休后返聘,要不就是外地护理学校刚刚毕业的小年轻,很多年轻护士做不了多久就会离职。

对此张捷认为,一方面养老院和医院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于养老行业还存在误区,觉得养老护理工作是“又脏又累”“伺候人”的工作。“其实这一现象在日本也发生过,但随着社会对养老服务职业认识的改善,大家觉得这个行业不low了以后,许多人才又回流到了养老机构。”

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朱爱勇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护理的提出、以及各级各类不同医疗机构的出现,护理人员就业方向多元化是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变化。“上海各级医院都有我们的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开始逐步走入社区和养老机构,我想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可能还会逐步有更多学生走向社区护理、家庭护理以及机构养老护理等。”

如何留住年轻人?

养老人才培养已经成了社会的刚需。如何吸引年輕人、留住年轻人,则是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留住年轻人才方面,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做出了自己的有益尝试。

乔毅皓介绍,目前院内200多名护理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近1/4,“我们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在整个行业中算低的。我们和江西民政、长沙民政部门合作,与他们当地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结成共建单位,每年毕业时节,他们的学生会定点输送到我们这里,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我这支队伍更年轻了”。

年轻人愿意留下来,是因为看得见希望。

“共建学校输送的学生是有导向性和侧重点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接过养老院的担子,走上管理岗位,如果你没有搭建好平台梯队建设,年轻人很快就走了。”乔毅皓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年轻的护理员主要照护的是那些尚能自理和需要更多交流的老人区,老人对于年轻人的包容性也更强,服务满意度更高。此外,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院内分为了7个院区,每个院区的负责人也从这些年轻人中培养选拔,“这样一来,他们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

杨浦区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护工正在照顾失智老人。

杨浦区日月星养老院内的医疗机构。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普通护理员流动率也很低,人员稳定,“除了我们主动开除和客观原因要离职外,几乎没有人员流失。”乔毅皓表示。

前文中工作第一天就崩溃的护理员,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这里许多护理员都是老乡互相介绍,他们之间安慰开导,过了心理难关后就好了,现在已经非常胜任工作了。”

此外,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还打造了温馨团结的工作氛围,院里每年都会组织护理员团建,去上海的各处景点参观,加深他们对上海的感情;去年,养老院组织“美的印象,爱的传承”活动,为员工拍摄艺术照,其中一对结婚多年的护理员夫妻第一次穿上婚纱拍照片,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们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员工把‘你们福利院变成‘我们福利院,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最终在服务上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最基础的养老护理员并不需要学历,但这不代表养老护理人才不需要学历教育,朱爱勇认为,未来社会对养老护理的专业要求一定越来越高。

对此张捷非常认同。“这个行业仅仅有社会培训出来的护理员是不够的,老年护理是一份非常专业的工作。比如当护理员上门服务老人时,老人突然说你偷了他的钱,你是不是想第一时间先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学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可能你就会选择先安抚老人,然后考虑这是不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前兆,告诉家属做一个检测。”张捷强调,养老行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积极老龄化是国家近几年非常强调的,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正是为了把养老规划提前,让更多人重视老年生活。”

此外,借助互联网+的春风,“智慧养老”的各种技术逐渐应用到一线,如养老机器人、智能床垫、红外线安全防护识别等等,为一线工作人员减轻了护理的压力。

“专业的老年护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标准、制度以及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都还没有完全明确,未来养老护理专业发展好了,养老产业发展成熟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地走入养老护理领域。”朱爱勇说。

猜你喜欢

杨浦区护理员福利院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BABY,COME BACK
身为一名护理员,我有话说……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