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真的能和中国“脱钩”吗?
2020-06-22lreneZhou
lrene Zhou
随着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又恰逢美国大选年,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白宫开始加速转嫁责任。表现在经济领域,围绕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议的进展和落实,特朗普政府将在未来一两周内向媒体报告相关情况。5月3日,特朗普在华盛顿举行的市民大会上说,“如果他们(指中国)不买(美国商品),我们就终止协议。”此类言论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所幸,A股似乎无视了上述压力和“卖在5月”的魔咒,节后第一周开市便迎开门红。不过,鉴于中美贸易摩擦仍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担忧之一,本文就来深入探讨一个核心问题——美国究竟能否“摆脱”中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
这些分析基于笔者近期对英国、美国、新加坡多家大型资管机构投资官的访谈,代表了市场人士比较中性和客观的观点。
美国难弃中国制造
本文不提中国具有明显优势、而美国早已放弃的玩具、服装等低附加值产业,直接来看消费电子行业。
苹果是美国的标志性企业,CEO库克是苹果制造战略背后的主策划师,他对苹果供应链的形成居功至伟。苹果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的,美国之所以每年斩获高达400~500亿美元的利润(2019财年为552.56亿美元),也是因为这一成功的战略。如果脱离中国产业链以及中国的消费市场,苹果将面临一场灾难。当然,这只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发生,因为大大违背了商业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鹰派中的鹰派”之称的美国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的出现,导致库克依靠中国供应链的战略遭遇了威胁。对纳瓦罗而言,逼迫美国科技巨头在美国建造工厂可能会创造近200万个就业岗位,这会取悦特朗普。
但对库克而言,离开中国供应链会大大影响苹果的竞争力,因为这会使苹果比三星等对手的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同时,中国的手机生产商也层出不穷,抢占苹果的市场份额。库克去年多次造访华盛顿,甚至和特朗普共进晚餐,进行协调。
智能手机的零部件是由很多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苹果向超过700家供应商外包零部件生产,40%~50%都来自中国。这并不是因为苹果自己不能做,而是这可能要花上5年到10年才能达成。即使自己做了,也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实现与现在相同的质量,同时很难实现同样的价格竞争力。
新加坡知名资产管理公司毕盛资管认为,美国希望拆解全球供应链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将数干个复杂的零部件聚集在一起,使iPhone等美国产品的价格是消费者可负担的。纳瓦罗可能不知道很多美国公司都从这种生态中获益颇丰。
苹果公司每年盈利四五百亿美元,相比之下,鸿海科技集团(即富士康)的盈利不足苹果的1/10,富士康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苹果业务在富士康营收中的占比不超过50%。
美国要瓦解当前的供应生态体系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尤其是电子、医药、汽车产业等行业,需要连续多年的重资本开支,投入设备生产以及研发,新建供应链可能10年都无法完成。
除了要应对纳瓦罗的供应链脱钩观念,库克还有两个主要担忧:首先,美国的“反华情绪”很容易激怒中国消费者,这已经导致2019年中国的iPhone销售量同比下降了10%,很多份额都被华为斩获。此前,2018年的假日季(感恩节周末到新年),苹果在大中华区斩获132亿美元,相较前一年的180亿美元已大幅下降。
除了中国消费者的怒气,苹果更大的担忧还在于中国工厂员工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可能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被点燃,例如富士康的员工可能会罢工,而发达的社交媒体则能将情绪快速传播。如果最糟糕的情景出现,苹果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因为其无法立即出台B计划应对,甚至未来几年内也不太可能有B计划。苹果在美国根本没有生产什么,也没有运营工厂的经验。
中国至今仍保持着克制,相信分歧可以化解。但最糟糕的情景不能被完全排除。
疫情后产业链多元化仍是趋势
疫情爆发初期,由于中国产业链的中断导致韩国现代汽车关闭所有的韩国工厂,日产汽车在1月份也关闭了一个工厂,原因是一些关键零部件无法生产。
这些事件点燃了过去两年已经在升温的担忧——疫情会否导致全球供应链加速“去中国化”?笔者对多位资管机构人士访谈后发现,疫情下,比起不太现实的“脱钩”,未来有一个趋势更值得关注——全球产业链的多元化。
英国保诚集团旗下亚洲大型资管机构瀚亚投资在调研后发现,面对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的压力,外加此次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担忧,公司需要寻求更大的供应链弹性来应对挑战。
何谓多元化?简言之,企业可能会全球设厂、更接近终端客户。过去企业一直将成本和质量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而目前供应的安全和弹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并不会被削弱。
中国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高生产率。几十年来,中国建立了全面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从而降低了物流和协调成本,生产放在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加经济。据估计,一名中国工人可以生产的商品價值相当于四个东盟工人生产的商品价值总和。因此,中国目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以上毫不奇怪。
在最近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中,苹果CEO库克表示,在与疫情相关的最初供应链中断之后,中国供应链的恢复速度表明了其持久性和韧性。苹果仍然依靠中国完成其许多关键产品的最终组装。
未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确可能持续承接一些中国的低附加值、低科技的生产环节。越南和印度似乎在竞争纺织品出口方面处于有利地位,越南的纺织品出口在2019年增长了10%。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竞争力在于生产低端消费品。但这只是产业链的一种外溢而非全线转移,且东南亚国家也不具备条件全线承接,因为其没有中国在特殊背景下打下的重化工业基础。
进一步来说,部分产业链的转移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完全是损失,因为中国一直在向价值链上游升级。多位资管人士在实地调研后发现,目前东南亚可以承接的更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制鞋为例,当地尚且无法进行流水线运作,还需靠人手涂胶水。三星虽然在越南完成最后组装,但核心零部件依然来自于中国或者韩国。当地的工程师数量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不及中国。”某英国资管机构的基金经理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希望在中国以外实现多元化的中国本土和海外公司来说,如果将供应链重新定位到工资较高的国家,其成本将难以避免地攀升,这将催生对于自动化的需求。但换一个角度考虑,未来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也将有效降低成本。
根据机器人工业协会的数据,一个标准的机器人系统在其15年的使用周期中可节省约350万美元,而最初的支出为25万美元,运营成本为18.7万美元。美国银行预测,到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将达到500万台,较2019年的水平翻一番。这種趋势可能会使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受益。由于半导体是计算能力的骨干力量,因此未来工厂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将使亚洲半导体及相关行业受益,如韩国等制造半导体的领先公司,以及中国的顶级半导体封装公司。
半导体断供?
除了供应链,过去两年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美国会否禁止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
半导体是美国最大的产业,领先的美国半导体公司向中国的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24%~67%。毕盛资管认为,不像其他产业,这些美国公司若丢失了在中国的销售份额,结果可能是致命的,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国的份额十分重要。
纳瓦罗此前一度希望禁止所有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扼杀中国的科技产业。尽管这种战略表面看似“完美”,但将导致一半左右的美国半导体公司在3年内倒闭,而剩下的也无法持续进行新的研发和资本支出,最终陷入生存危机。
去年美国半导体公司CEO都赶赴华盛顿,论证了即使他们不把半导体卖给中国,其他非美公司也会卖给中国。特朗普也意识到这并不是有利于美国的战略。
同时,美国的战略也让中国意识到,过去没有加大对半导体的投入是一个战略失误,中国的战略自此已发生巨变。
中国在2018年进口了接近2000亿美元的半导体,过去几十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始终被各国实践,直到贸易摩擦使该理论被颠覆。中国大陆现在必须采取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模式,即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不再简单依赖美国。
谈及中国科技企业,华为身处贸易摩擦的中心。华为是中国的骄傲。2019年美国“扼杀华为”的计划是贸易摩擦的分水岭,从此对峙正式开始。
两年前,华为成立了团队来设计B计划,毕盛资管认为华为在两年前就已经察觉到了美国对其的敌意,美国不容许中国公司占据全球5G的上风,否则美国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几十年来建立的优势都会消失。
华为的管理层表示,到2020年中,他们有能力从非美国的供应商处为自己的基站和智能手机买到每一个所需的零部件。然而,华为还是希望用一些美国的零部件,尤其是芯片组,因为这是最先进的。
事实上,华为也做好了失去美国市场的准备,甚至已停止开拓这一市场。中国并没有向美国出售很多高附加值产品,华为在美国的营收不足其收入的0.5%,在美国一年的销售额仅是在菲律宾销售额(20亿美元)的1/5。
中国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毕业生,还可以吸引海外工程师人才回国,同时还有巨大、快速成长的国内市场,这可以使中国具备越过贸易摩擦路障的有利条件。
多家布局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资管普遍表示,可以将中国的技术发展形容为一个长期的上升曲线,其梯度可能会因贸易摩擦而趋缓,但其攀升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