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行
2020-06-22
吕梁含翠,汾水长流。孟夏时节,三晋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进农村、访农户、看企业、察改革,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到山西考察调研。他深情地说:“到中央工作后,我一直关注着山西。”从雁漠占域到尧舜故土,从巍巍太行山到滔滔黄河畔,一句句问候、一声声叮嘱、一份份嘱托激荡起山西人民重整行装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在考察和调研中,他对山西这些年来在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综合改革、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管党治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勉励山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瞠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
漫漫脱贫路,殷殷民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重要主题。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首站调研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其背后是对扶贫产业的一贯重视。
立夏刚过,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的黄花正处于种苗繁育阶段,满目翠色。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察看黄花长势,与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带动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既能食用,也能药用。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其中云州区是我国黄花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富锌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黄花”,品相、品质位居全国四大产区之冠。
云州区过去叫大同县,是典型的贫困县。大同黄花全国闻名,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黄花周期长见效慢、采摘期短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
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云州区把党的好政策,变成了老百姓的好日子。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等政策补贴跟着老百姓需求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
云州区还将黄花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建成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吉家庄旅游小镇,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成为全市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成功典范。
2019年,大同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黄花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0元,贫困户户均收入14800元。黄花产业为当地脱贫攻坚奔小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中央为7000万贫困人口绘出了精准脱贫路线图,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是人类脱贫攻坚史上的伟大创举,发展生产脱贫更是重中之重,能最大范围覆盖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变“输血”为“造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习近平總书记的扶贫足迹中,多次强调产业扶贫的重要性。4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小木耳、忘忧草,背后都是大产业,寄托的是父老乡亲们的脱贫梦。“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总书记为父老乡亲指明的这条路,是人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当天离开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邻近的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考察调研。这个村是易地搬迁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58人,2018年开始入住以来,依靠发展黄花特色产业等实现了全部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察看黄花产业相关产品展示,对大同市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做法给予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白高山家,同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白高山告诉总书记,过去他们住的是土窑洞,如今搬进了独门独院的大瓦房,就近务工,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去年儿子娶了媳妇,今年老两口就抱上了孙子,日子越过越红火。白高山激动地说,庄户人家起房盖屋,这些都是头等大事。没有共产党,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乡亲们衷心感谢共产党。
三年前即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赴山西吕梁、忻州、太原等地考察并在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当时,总书记也曾探访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岢岚县宋家沟新村。在那里,他强调,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今年2月27日,山西省政府批准广灵等17个县退出贫困县。至此,山西省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0.1%以下,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指引。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殷殷之情温暖着每一名贫困群众的心窝。
5月11日傍晚时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隋况。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总书记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专程前往敦煌莫高窟察看,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他当时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就指出,我们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在福建工作时,他为福州市内的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普遍作了政府挂牌保护。在中央工作特别是担任总书记以后,他仍然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挂在心头。在考察北京时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西安调研时他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了“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全长710余公里,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被称为山西“母亲河”,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渤闰了约四分之—个山西,养育了近半数的山西人。
据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战国时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唐到宋元,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运到长安等地,史称“万木下汾河”。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流域内矿产过度开发,植被破坏、采砂排污,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汾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要求。他要求山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将近3年过去了,山西是否拿出了“超常举措”?效果又如何?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听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情况汇报。汾河在太原境内的9条主要支流被称为“九河”。为了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汾河水质,太原市先后启动治理工程,使“九河”重现一碧万顷。治理之后,“九河”沿线新增184公里快速道路,成为交通干道和景观通道。
眼前的汾河清水复流,再现碧波荡漾的大河风光。沿岸绿树葱郁,宛如一條条绿色长廊。总书记沿河岸边步行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巨变表示欣慰,“真是沧桑巨变!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他在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站在汾河之滨,总书记有着更深远的考虑。他说,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
他进一步要求:“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的环保“四治”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山西考察中首次提出的。环保“四治”既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延续,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具体诠释。环保“四治”不仅是对太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对现代化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综合要求。
5月12日下午,在听取了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汾河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美好景象指日可待。
山西是我国第一产煤大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产业单一、结构不合理问题也十分突出,转型发展任务十分紧迫、十分艰巨。
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希望山西“用好这一机遇,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2019年5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进展如何?5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这项改革是我2009年在山西调研时提出的课题。这件事,我始终很关注。”
展厅里浓缩了山西“凤凰涅粲”的不凡历程:体制机制改革、科学规划布局、改善营商环境、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项项“硬核”科技成果,直观地展示了示范区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取得的新进展。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
“山西曾一煤独大,兴于煤也困于煤,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对自然生态破坏严重,也一度对政治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教训十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对山西来说,转型发展既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的战略谋划,不能等到资源枯竭了再来搞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寄予厚望,“在转型发展上,山西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要久久为功,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山西如果能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对全国同类型的省份也有借鉴意义。”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转型”是山西标志性的关键词,是必须全力破解的首要命题。而“创新”,无疑是决定转型发展成效的关键所在。
隨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光亮机组前,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
宽幅精密带钢箔材(厚度0.02毫米,宽640毫米)在2018年研制成功,为世界首创。因其厚度不到头发直径的1/3,比A4纸还要薄,可以用手轻易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
此前,只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同类产品,且宽度不足400毫米。“手撕钢”具有极高产品附加值,被广泛应用于折叠屏手机、柔性显示屏、储能电池等项目。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却依靠创新产品逆势接下创建以来最大的一笔“手撕钢”订单。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从传统钢铁加工迈向高精尖、高附加值产业的太钢,正是山西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煤炭大省,点亮过全国一半的灯。如今的山西,产业“新”字当头,发展“活”字打底,坚定走上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煤炭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明显下降,新兴产业比重快速提升,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越走越宽,山西转型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
山西,一个曾经为煤所困的省份,正在描绘一幅新时代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