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放射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2020-06-22吴林波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肝叶转氨酶放射治疗

吴林波

(新疆军区总医院肿瘤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在肝脏肿瘤疾病中,肝血管瘤属于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无较明显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存在肋胀痛、食欲不振以及自发破裂的危险[1]。而介入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文对肝血管瘤患者应用介入放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9月间到我院就诊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放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且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其中放射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0~68岁,平均(48.25±5.16)岁,血管瘤直径在3.4~10.6 cm之间,平均(7.24±0.58)cm。常规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1~69岁,平均(48.38±5.27)岁,血管瘤直径在3.3~10.4 cm之间,平均(7.11±0.52)cm。60例患者中共单发患者12例,多发患者48例,右肝患者8例,左肝患者13例,双肝患者39例。经比较,放射组和常规组患者的血管瘤直径、年龄等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肝叶切除治疗,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麻醉方案选择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而后于患者腹部取一1.5 cm切口,充入CO2并建立气腹,切断患者镰状韧带和肝圆韧带的连接处,游离肝脏,而后解剖第一肝门,并完全游离十二指肠,采用止血带和橡皮管绕过肝十二指肠韧带阻断第一肝门。沿静脉从肝脏顶端对患者肝实质进行切开,解剖第二肝门并切断肝静脉。手术过程中要采用超声刀进行止血,使医生拥有清晰术野确保肝叶的顺利切除。

放射组:患者入院后给予介入放射进行治疗,同样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麻醉术式采用局部麻醉,而后对患者病灶行造影操作,以顺时针方向在患者肝动脉处送入RH导管,调整导管使其呈现“7”状,而后再行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所呈现图像将微导管送入至供血靶动脉开口位置,行三次造影,确认是否避开其他血管,若已避开,则将明胶海绵颗粒栓赛和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均匀的注入。

1.3 观察指标

比较放射组和常规组的肝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60例肝血管瘤患者的肝功能及临床疗效指标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且均以()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如表1所示,治疗后,放射组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上,放射组明显短于常规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0.05)。

表1 放射组和常规组肝功能及临床疗效指标情况的比较()

表1 放射组和常规组肝功能及临床疗效指标情况的比较()

组别 总胆红素(umol/L) 谷草转氨酶(U/L) 谷丙转氨酶(U/L) 恢复时间(d)放射组(n=30) 13.75±5.68 32.04±8.11 52.12±18.25 12.32±3.52常规组(n=30) 19.13±5.49 55.36±9.27 96.48±20.33 16.41±5.37 t 3.730 10.370 8.894 3.489 P 0.000 0.000 0.000 0.001

3 讨 论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肝叶切除常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会对患者形成较大的创面、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除了患者要忍耐更多的痛苦外,还要进行二次治疗。相关研究表明[2],介入放射治疗是采用放射诊断学设备对患者进行操作,不需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且对机体损害较小,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情况上效果优越。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放射组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且放射组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相对于常规肝叶切除,对肝血管瘤患者应用介入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肝叶转氨酶放射治疗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ERAS理念下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在腹腔镜肝叶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转氨酶高与肝炎
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规则与非规则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对比分析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