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6-22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四肢创面肢体

刘 丽

(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21 )

四肢骨折为临床常见外伤,为骨完整性受到破坏所产生的损伤,临床多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多由创伤静脉回流以及创面出血、体液渗出等造成静脉、淋巴回流受阻,进而引发肢体肿胀。此种并发症还会造成患者血液循环受阻,四肢肿胀,严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为降低影响进行针对性护理便十分重要。有分析认为对此种患者进行全面性护理有显著效果[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护理方式下的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88例四肢骨折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7.16±2.13)岁,Ⅰ级肿胀14例,Ⅱ级肿胀21例,Ⅲ级肿胀9例;观察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7.25±2.07)岁,Ⅰ级肿胀15例,Ⅱ级肿胀20例,Ⅲ级肿胀9例,患者基础性数据并无较大差异可进行对比。

2 方法:对照组主要为术后常规性护理,主要护理方式为脱水排压,抗感染以及平衡电解质、控制血压。引导患者患肢保持20°提升,并采用止痛药降低疼痛。观察组患者首先进行健康宣教,为其讲解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和术后注意问题,避免肢体肿胀的方式。同时做好心理纾解,引导患者接受适当疼痛,同时采用注意力转移法避免过度重视疼痛。(1)创面和疼痛干预。术后加压包扎同时采用冰敷,观察患者创面渗血状况,待创面逐步减轻之后,对疼痛严重患者可采用止疼剂干预。同时有一定缓解后可采用红外线照射干预,此种方式主要为促使骨折部位供血,降低疼痛,每天照射30分钟,2次/d。(2)功能锻炼:患者基本状况好转时便可进行适当功能锻炼,也可进行康复性训练。主要为被动运动以及轻微肢体运动。运动过后和辅助于肢体按摩,促使血液循环,后期运动中可进行站立以及负重等帮助患者持续恢复。

3 观察指标:(1)对比患者护理之后肢体肿胀程度。Ⅰ级肿胀存在皮纹和正常皮肤比有肿胀;Ⅱ级肿胀,皮纹消失,肿胀较为明显;Ⅲ级肿胀为皮肤紧绷,并未见到皮纹,有可见张力水泡。(2)对比2组患者疼痛程度。主要采用VAS(视觉疼痛模拟),0-10cm,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护理后肿胀状况对比:对照组Ⅰ级肿胀12例;Ⅱ级肿胀13例,Ⅲ级肿胀4例,无肿胀15例;观察组Ⅰ级肿胀8例;Ⅱ级肿胀4例,Ⅲ级肿胀0例,无肿胀32例。分析可知,观察组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对照组护理前疼痛评分(6.12±0.42)分,护理后疼痛评分(5.03±0.36)分;观察组护理前疼痛评分(6.04±0.35)分,护理后疼痛评分(4.10±0.27)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显著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四肢骨折为常见外科创伤,术后常会造成肢体肿胀等并发症,控制不当则会对预后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分析肿胀原因可知,多数为术后静脉回流受阻造成出血、渗液,也和术后操作幅度过大造成患肢受压,包扎过紧有关[2]。

分析本次强化护理结果可知,在护理时主要通过为患者进行肢体肿胀原因分析,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肿胀和疼痛,同时调整和自身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在进行心理护理时主要通过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降低其思想负担。之后为患者进行药物疼痛干预和冰敷、包扎等外在干预,均为物理方式降低患者疼痛。主要原理为通过促使血液循环,淋巴回流的方式消肿,修复受损位置[3-4]。在各种护理中康复性护理为重要步骤,主要通过按摩以及运动的方式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分析本次护理结果可知,患者肿胀情况有显著减轻,同时疼痛评分也有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可知,由于本次护理中患者肿胀以及肢体康复护理更为全面,因此疼痛和肿胀均得到控制。分析其它学者研究报道,良好的护理对降低肢体肿胀效果显著[5]。

综上所述,为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强化护理可降低疼痛、减少肿胀,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四肢创面肢体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肢体语言
跟踪导练(四)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
没有四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