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钩针法固定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
2020-06-22陈国成陈丽红邓和丽李成东
陈国成 陈丽红 邓和丽 李成东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伤骨折类型,以患指(趾)肿胀、畸形、疼痛及骨折处压痛为主要症状,对日常工作产生影响较小[1],因此本病的治疗要求并不强烈,本病的治疗在临床上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因此病例较少。但因其是构成指间关节重要部分,部分为侧副韧带附着点,如愈合不良,严重影响指关节活动,进而影响手功能。既往采用骨碎块摘除或者不处理骨碎块,结果是骨缺损、骨折畸形愈合,效果均不满意。选择并及早接受适宜的治疗方案尤为关键[2]。本病临床采取外固定、内固定及撕脱骨折块切除重建等进行治疗,现今尚缺乏治疗本病的良好治疗方案,因此本文选择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80例,以探究克氏针钩针法固定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15-48岁,平均(32.83±3.68) 岁;其中挤压伤15例,绞伤10例,扭伤5例;开放性损伤32例,闭合性损伤8例;指间关节骨折患者29例,趾间关节骨折患者1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16-46岁,平均(32.74±3.74)岁;其中挤压伤16例,绞伤9例,扭伤5例;开放性损伤30例,闭合性损伤10例;指间关节骨折患者30例,趾间关节骨折患者10例。所有撕脱骨折大小约为2.0mm×3.0mm-2.0mm×3.0mm。2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致病原因及损伤类型等进行比较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诊断均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的诊断标准,经X线和CT检查证实,患者意识正常,能够与人交流;(2)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疾病,合并患肢体功能障碍及陈旧性损伤;存在严重心、肝、肾障碍等疾病;存在出血倾向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无法正常沟通;存在手术禁忌证。
2 治疗方法:存在开放性损伤患者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气压止血带下进行手术,闭合性损伤患者则予以指(趾)神经阻滞麻醉和C臂机下进行手术操作。观察组予以克氏针钩针法进行治疗,操作如下:术中行骨折块侧切口约0.5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充分暴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血痂后,复位骨折端,用1枚直径1.2mm克氏针行尾端折弯,从骨折端旁边非骨折骨质向对侧进针,最终用克氏针折弯尾端加压固定骨折块。充分止血后,行创口缝合。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于骨折愈合后行内固定物取出。预防感染治疗。并叮嘱患者进行手指屈伸功能康复锻炼。
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及Harri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感觉、关节功能、患肢畸形及关节活动范围予以综合评价。其中优为伸指(趾)0°,Harris评分90-100分;良为伸指(趾)欠伸不超过15°,Harris评分80-89分;可为伸指(趾)欠伸16°-45°,Harris评分70-79分;差为伸指(趾)欠伸超过45°,Harris评分<70分。治疗优良率=优率+良率。(2)生活质量评定。予以美波士顿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分别对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状态3项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3)术中术后指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总时长和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36/40),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0.00%(28/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以及身体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及身体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5.3 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缩短,Harris评分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主要是为了维持末节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间关节伸屈肌力处于平衡,并恢复骨折间关节伸屈肌力,进一步恢复骨性解剖连接,确保关节面处于平整状态。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案极易导致固定松动,接受外固定的患者无法忍受长时间固定,远侧指(趾)间关节僵硬,患者依从性较差,因此现今临床倾向于采取手术治疗。曾有研究人员发现钢丝联用克氏针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解剖复位问题,同时降低骨块碎裂的风险,降低术后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近期有关于改良双克氏针复位的相关研究较多,牛顺林等[5]研究人员予以双克氏针复位固定远指间关节,以预防其过度伸位,术后指功能恢复良好,且手术操作简单。我院将克氏针钩针法逐步应用于临床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这一针法是在传统克氏针固定的方案基础上进行的修正和改良,其优势包括下列几点:(1)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远侧克氏针钩针法关节无需过度伸位,末节指(趾)间关节无需固定,关节面损伤较小,能够预防由于过度拉伸诱发的指背皮肤挛缩和指间关节活动不良,以便于早期的功能锻炼。(2)在原有克氏针固定骨块上增加骨块加压固定,能够使撕脱性骨块和未节基底紧密相连,这一方法既能使修复后肌腱强度良好,还能预防单独应用克氏针所致的骨折块旋转和顺克氏针滑动。但是该方案需要注意,尽量减少反复多次穿针操作,避免由此带来的骨块碎裂和骨折块关节面破坏;避免过多钻孔所致指甲生发层受损,诱发指甲畸形;切口缝合操作需要尽量操作简便,以降低切口内缝线数量,避免线结外露。
本研究通过对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进行研究,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较高,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以及身体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均较高,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缩短,Harris评分较高,证实了克氏针钩针法治疗指(趾)间关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克氏针治疗,经治疗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缩短,改善关节功能,生活质量提高,更适宜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