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同行 增强“四力”“同走新闻路”巧在哪里?

2020-06-22许春初

传媒评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佳作四力

文_许春初

一组新闻报道能赢得热烈掌声,一定是饱含了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浙江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同走新闻路”,获2019年度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并以“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案例入选浙江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更在于它从策划到传播都有独“巧”之处。

一、未雨绸缪 巧接“天线”

2019年2月,中宣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大提升。3月底,中宣部启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面开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宣传。浙江日报巧妙地将两根“天线”衔接在一起,4月中旬启动“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报道,5月初连续推出报道……乘势而上、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背后,展现了独特的策划力。

无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还是“四力”教育实践,全国同题作文,地方媒体如何脱颖而出?“同走新闻路”案例至少有“四巧”——

一是从名篇入手。浙江日报早有预判,年初动手,未雨绸缪,以浙江开创性、全国影响力为标尺,从70年报道数据库中精选15篇佳作,如《一户人家十年间》《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鲁冠球成功之路》《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要算一算“三笔账”》等。它们不但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缩影,更反映了浙江在不同历史时期勇立潮头的大胆探索,或发时代之声,或答时代之问,推动社会进步,至今令人澎湃,以此为蓝本回眸时代变迁,史实感、纵深感和获得感瞬间融合。

二是“三代同行”。佳作作者、浙报骨干记者、浙大新闻学子一起采访。佳作作者重返现场,对事物的变化有独特的感受;骨干记者和新闻学子同走,丰富了视角和体悟;三代新闻人行动和思想上的同行,更是新闻传承的生动实践。

三是门槛高。全媒体报道,文字、图片、视频都要,采访力量投入很大;横跨70年,一些老记者年近九十,新闻学子课业在身,出差、采访、协调、保障非常不易。这对于报媒实属“人力密集型”的复杂工程。但在深度融合背景下,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力推内容精品化,高投入、高难度也意味着被模仿的高门槛,反而能成为生产精品的“巧径”。

四是时机巧。“同走新闻路”报道5月推出,避开下半年各大媒体的集中报道期,可以获得更多有效关注。

二、三代同行 巧答三问

“同走新闻路”报道有两条线,一条记录时代变迁,致敬历史,启迪未来;一条展现三代新闻人的互动,揭示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两条线在“同走”中交融,三代人在实践中传帮带,追寻新中国的一段段光辉岁月,巧妙地回答了融媒体时代需要强化的三个问题。

1.“四力”怎么炼?九旬记者作表率

策划方案出台,15篇佳作的作者积极响应,耄耋之年的徐永辉、周守瑾、吕韶羽、江坪等老记者带领年轻人重返现场采访,实践中传、帮、带。当年轻记者得知,徐永辉70年来200多次奔波浙江黄岩、嘉兴乃至上海等地,持续跟拍叶根土一家,而今九旬高龄的他又背上摄影包出发……“四力”怎么炼?老前辈用70年的坚持作出最好的表率。重访叶根土一家时,记者何苏鸣阅读大量相关报道,仔细梳理叶家谱系,以便采访中精准把握。丽水的泥泞山路上,7个人各拄着一根木棍往前走,老记者俞佳友不时回转身拉一下后面的同伴,他们连续18个小时未曾停歇……后方编辑脱口而出:“这不是践行‘四力’的好画面吗?”不少新闻学子表示,参与同走新闻路,给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实践课。

2.佳作怎么写?有种“慢”很值得

循着佳作去,带着佳作回,以佳作致敬佳作,是“同走新闻路”独具匠心之处。但佳作怎么写?跟着老记者李良重访嵊州雅璜,年轻记者翁浩浩很明白,名篇《嵊州雅璜乡干部〈民情日记〉连民心》能让“雅璜经验”推向全省、影响全国,就因为它击中了当时基层干群关系普遍紧张的痛点。跟着老记者江坪回访《企业家的歌》刮起的那场“步鑫生旋风”,记者吴妙丽、王世琪和学子陈芷茵、郑爽深有体会:“一部好的新闻作品,会因精准把握时代精神而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采访初期,编辑便已介入,调整方向打磨细节,有的稿件不下七八遍。这种“慢”,让习惯“抢发”“秒转”的年轻新闻人沉下心来体会新闻精品的内涵。与许多重大主题报道不同,“同走新闻路”报道柔软亲切,每篇都值得细细品味。“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根土一家的经历也许很普通,但因70年的持续记录而变得不普通;根土一家的故事也许很寻常,但千千万万个‘根土的70年’拼起来就不寻常。他们汇成共和国的‘根’与‘土’……”当这样的字句流淌,《一户农家七十年:根与土的史诗》报道的张力已然形成。

3.好记者怎么当?有种功夫不能丢

5G时代万物皆媒,“云跑会”成时尚,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得知为遂昌县门阵村打通深山邮路的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工作站,8年来推出700多期报道,筹集款物近9000万元,为广大百姓群众雪中送炭,新闻学子深刻意识到,当好记者,新闻为民初心不能变。与老农业线记者陈纪蔚同行,年轻记者翁杰得知,20年前的“小记者”陈纪蔚,偶得慈溪一只梨卖5元钱线索,并未轻易放过,而是深入思考、发现趋势,最后引出“效益农业”新理念,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农业工作的新抓手。重访上海浦东,老记者周少华一席话更让年轻新闻人豁然开朗:新闻记录时代变化,记者是这种变化的最初体验者,等闲识得春风面,需要用心去感受,从人们不经意的细微处洞察春天的来临;这种对事物的敏锐觉察和对细节的用心捕捉,正是记者需要掌握的独门绝技。无论采访手段多么先进、传播介质如何变化,记者这门功夫,机器永远无法取代。

一路同走,感受初心。正如不少年轻新闻人感慨的:“同走新闻路”,走的不仅是新闻佳作的回访之路、时代变革的记录之路,更是传承好作风、践行“四力”之路。

三、内外巧合 融媒传播

一次采集、多次开发、全媒表达,在“同走新闻路”报道中,浙江日报熟练地运用了融媒体手段扩大传播,许多环节不乏创新。

策划之初,浙江日报成立了融媒体报道团队,设制作分发专班。前方15个采访组大量采集图文视频素材,后方根据报纸、网站、两微一端、抖音等平台特点,打造图文报道、独立视频、微电影等。报纸上,15组报道跨版呈现密集推出,亲历式主稿引读者入境,老记者感言再现佳作魅力,大学生手记着重“四力”体悟,专家点评提升报道高度,标配视频报道、佳作原文二维码,新老佳作隔空呼应,故事与观点齐飞,大大增强报道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新媒体平台上,根据分发编辑凌晨打包好的素材,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等清晨精心包装、高位刊发;浙报新媒体矩阵随后加入推广,相关微信号、微博号、抖音号即时推送。对外分发同步推进,分发编辑除了向学习强国、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平台做纵向精准推送,还向省内多地门户网站、地方发布和行业企业公众号做横向精准分发。

传播上的步调有序、纵横交织、内外合力,使“同走新闻路”报道快速传开,优质渐渐成为优势,15组稿件单平台阅读量达720多万,不少稿件还被学习强国首屏推荐,成为各地媒体关注的热点。

四、实践思考

梳理“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报道,发现它不仅是重大主题宣传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新闻人增强“四力”的生动实践,更是主流媒体深挖“内容护城河”的奋进号角。但就项目本身而言,仍有精进空间。

——报道视野亦可更开阔。“同走新闻路”15组报道虽有跳出浙江看浙江的思维,但选题大部分在省内。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有许多关键节点的新闻名篇,如果放大搜索范围,也许会使整个策划报道更加丰满。

——包装开发亦可更多元。“同走新闻路”连续以15个跨版推出报道,这在党报中比较少见,但跨版通常处于报纸中间,如果头版持续配发大版位的可视化导读,更有助于扩大传播。重大主题报道,报纸呈现通常是核心标配,但新媒体原创报道上可以做更多尝试,比如动画、小游戏等,做强预热,拉长后效。

——传播资源亦待更丰富。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媒体竞争是精品产能的竞争,也是传播资源的竞争。在全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诸多报道中,“同走新闻路”报道独特亮丽,如果获取更多头部资源特别是央媒核心平台的流量支持,其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

——深化传承不妨进课堂。“同走新闻路”是三代新闻人践行“四力”的故事,新闻学子是重要的参与者,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走进校园课堂,与课程融合,与学生互动,不但能扩大传播,更能体现传承意义。

——长效机制亦待更完善。“同走新闻路”报道是浙江日报的一次大练兵,跨部门组队、集团化作战、专业化生产、针对性分发的特色机制逐步形成。这两年都是重大主题宣传的超级大年,如果进一步完善成为长效机制,将有助于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佳作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力”相融 放大主流声音
智珠
以廉洁文化“四力”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佳作欣赏
佳作展示
佳作精赏
2016《浙江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的四个特色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