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记者的工具包看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改变

2020-06-22黄云灵沈韩宇

传媒评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天目新闻记者浙江

文_黄云灵 沈韩宇

天目新闻记者包,内含相机、话筒、稳定器、数据线、移动w ifi等

右手小相机,左手话筒麦标,兜里揣着录音笔,背上是TVU直播包……这是天目新闻记者在重要新闻现场的标准直播姿势。

回望十几年之前,报社记者一支笔、一个采访本走南闯北写新闻还是常态,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普及,新闻传播媒介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今,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传统单一化的新闻报道方式不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这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媒体时代呼唤集采写、拍摄、剪辑、直播技能于一身的记者,不断更新换代的工具包则成为记者们全媒体化的“左膀右臂”。

更“全”:设备多样化增强灵活性

全媒体时代“全”字当头。如今的新闻报道在保留了以往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更具备适合当下互联网生态环境的传播特点,拥有在全平台、全渠道传播的适应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7.73亿,占全体网民整体的85.6%。短视频新闻便是全媒体时代下的代表性突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爆发后,浙报集团天目新闻记者王坚颖第一时间随首批浙江医疗队奔赴疫情中心武汉。作为唯一的随行记者,他准备了两部手机、一台iPad、一个大疆Osmo Action运动相机以及数据连接线、读卡器、移动网络等作为自己的采编设备,成为武汉疫情报道一线的“单兵记者”。

天目新闻采购的讯飞音笔,可以在采访中实现实时转写

在奔赴武汉的第一天,王坚颖用手机完成了《与一群战士同行 浙江紧急医疗队武汉第一天》短视频新闻的拍摄。采用时下最流行的Vlog形式,记录了141名医疗队队员在大年初一深夜从杭州驰援武汉的情形。手机携带方便,记者可以轻松出入拥挤的车厢和狭窄的仓库,展现新闻现场最真实的画面。同时,手机镜头用记者的第一视角弱化了和受众的距离感,大大增强了受众在观看视频时的代入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使得新闻更具动人心弦的力量。

浙江医疗队抵达武汉四院隔离病房后,报道难度增加。由于隔离病房有严格的消毒要求,类似单反相机和手机这些不防水的设备因无法用酒精全面消毒,而不被允许进入病房。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坚颖携带的裸机全身防水的运动相机便派上了用场。经受消毒水和酒精的冲洗后,王坚颖带着这些设备进入隔离病房,拍摄到了抗疫一线的珍贵画面,并通过数据线将高标准的视频素材导到iPad的软件上进行视频剪辑,最终将视频报道呈现在受众面前。

王坚颖在武汉的66天,靠这些轻便的设备完成了上百篇文字和视频报道,近30条Vlog和数次长达几小时的现场直播。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样丰硕的单兵作战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从天目记者武汉抗疫报道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在重大新闻现场,许多情况是突发和不可预知的,这就需要前方记者做好最周全的准备。这个周全指的是从素材采集到制作编发的整个工作流程的完整和连贯,期间涉及到设备的可替代性,以及各个流程所需要的设备的完整性,缺一不可。

更“快”:记录智能化增强时效性

传统媒体的记者在新闻现场往往靠纸和笔记录要点,但对于缺乏专业速记技能的个体来说,整理文字素材后再撰写稿件已不能适应现有环境下对新闻时效的要求。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语音输入工具的出现,配合各种录音设备,语音转写文字软件正在成为记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市面上已出现许多支持实时语音听写和录音转写的应用,其中科大讯飞出品的“讯飞语记”在天目新闻记者的日常采编中使用较多。这款速记应用具有采访和会议两种不同的转写模式,根据具体模式在不同的专业化词库中进行校对。

2020年8月初张玉环平冤回家,天目新闻记者许伊雯和凌上锴赶赴江西省进贤县张家村采访。通过这款软件的采访记录模式对录音文件进行一键转写后,两位记者快速获得了较为精准和完整的文字实录,当晚便完成了超过2000字的专访稿。

此外,速记软件还能帮助记者整理思路。在奔赴新闻现场或是返回途中,记者可以开启听写功能,口述要点和思路,及时记录脑海里突然出现的灵感。落座办公室后,便能根据已经成形的大纲文本,直接开启“码字模式”,出稿效率更上一层楼。

浙江日报“大考——浙江抗疫特别报道”网民观点分析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会现场对记录的效率和准确性要求更高。在以往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在记录内容的同时还要进行提问,往往需要后方团队的支持,比如多人同步观看直播,分块进行速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成本。如今有了智能速记工具,台上的主讲人在说,实时转写的文字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发布会的一手信息传回后方,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当语音输入工具更加成熟、网络传输效率更高后,新闻采集、记录和发布同步进行或许会成为更大可能。

更“准”:数据智慧化增强针对性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已成为新闻媒体了解读者需求,提升内容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月4日,浙江日报推出“大考——浙江抗疫特别报道”特刊,在决策、聚力、驰援等8个版面都用到了网民观点抽样占比图。虽然版面呈现的是“防控政策背后体现浙江基层治理能力(40.4%)”“‘无套路’新闻发布会让百姓树立信心(71.04%)”等代表观点和数字,但这些数字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浙江“疫”考中的社情民意。

这些数据从哪里来?传统问卷、抽样调查也可以实现,但耗时、费力,而且样本量有限,观点呈现或存在一定片面性。但依托数据分析软件抓取的海量信息,通过后台设置完成基础的条目分类,让结果来得更加高效。与此同时,记者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冗余、无关的信息剔除,为结果的科学性保驾护航。

此外,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帮助记者快速、准确获取网上热点。比如,在讯鱼舆情系统中,记者可以自行设置地域、时间等范围,获取热点事件排名、新闻分类占比等信息。一方面,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新闻线索,给予记者报道第二落点的启发;另一方面,可以展开多方位的对比,探寻数据存在的关联性,生产出新的内容。

数据分析软件为记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素材,让记者有了更多的表达路径。比如,以往我们想要展现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互动,多是通过“A地与B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走访调研”“A某原来是哪里人,现在居住在B城”这类事实性、体验类报道来展现。引入数据分析以后,会呈现怎么样的一个结果?

以“长三角一体化”媒体报道为基础数据库,将沪苏浙皖的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排列组合,通过文本筛选、数据处理,计算、评估不同城市之间的互动度。结果发现,“浙江-上海”同屏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浙江-江苏”“浙江-安徽”,而这一情况在江苏、安徽与上海匹配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再借助地图热力图、弦图等新颖表现形式将多组复杂数据可视化呈现,令阅读者直观感受互动现状。

从上述的案例可以发现,数据分析软件已经逐步应用到线索发现、民意调查、指数构建等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中,但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目前,国内一些媒体已在数据新闻方面有所建树,比如财新的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澎湃的美数课都被认为“形式、内容兼备”。第一财经与阿里巴巴合力打造的数据新媒体DT财经、网易新闻《数读》栏目等数据产品也颇受市场好评。未来,数据分析软件还有更多“隐藏技能”有待我们去发现。

猜你喜欢

天目新闻记者浙江
论新时期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提升策略
摹古不为终点,出新才有未来
——浅谈天目窑传承与创新,黑与青
2020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人员名单公示
Mother
Task 2
陈磊作品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