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改中《人文与社会》教学实施研究
2020-06-21唐梦梦
唐梦梦
【摘 要】随着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文与社会课程逐渐引起教育者的重视,目前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文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行政、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认知、综合素养基础、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等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教师应当如何相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人文与社会的教学展开研究,以达到有效、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人文与社会;教学实践
前言: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快速学习、汲取大量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加强人文与社会方面知识点教学,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社会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应当结合小学学生的特点,在人文与社会教学方面展开研究,得到一套适合小学学生的教学实施方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是教材,教师展开教学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教材,由此可以看到,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在小学人文与社会的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都已经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既能够让学生从零开始逐渐形成人文与社会知识框架,每一部分都有所提高、接触新知识和内容,也不会过于晦涩,让学生难以理解。但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要想更有效地展开人文与社会教学课改研究,教师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内容的调整与完善。
首先,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作为参照,应当事先对学生的知识面宽度和广度进行了解,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例如,班级学生虽然成长在这片土地,但对其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知识的了解还有所欠缺,教师就可以从对社会的认识开始,结合对问题的剖析和分析,从而展开教学。其次,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教学的调整,对于风俗习惯等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而对于经济等学习难度相对较高的部分,教师可以放慢教学节奏,耐心地将知识点进行拆分,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相关内容。同时,考虑到人文与社会这门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紧密,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与社会资源,适当地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二、搭建知识框架,多种方式展开教学
人文与社会是一门包含内容较多的学科。传统的人文与社会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自身展开教学的主要工具,依据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虽然能够划出知识重难点,掌握关键知识,却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的所有知识都呈现出零散的状态。这不仅使得学生容易遗忘知识,不利于后期复习巩固,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明确知识框架的重要性,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抓住知识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在合适的部分添加补充课外知识;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取得更加优秀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以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设备展示、小组讨论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人文情感,达到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历史革命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影视化片段,带给学生更真实、更沉浸的学习体验,让学生首先进入到相关情境中;在知识点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挑选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对烈士们的敬仰和感激敬佩之情、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等;在课后,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方进行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观、感受和感悟,合理运用这些方法深入人文与社会教学。
三、鼓励自主探究,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对于人文与社会的教学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人文知识、社会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形成正确的观念,其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顺应新课标的改革和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人文与社会课堂中自主探究,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更成熟和客观的角度看待人文与社会相关问题,在日后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眼界观点。
例如,在学习《民族的瑰宝——秧歌》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四至六人为小组,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彼此协调、共同配合。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不同形式的秧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彼此互动、讨论与交流,归纳整理出秧歌這一大类的艺术形式中不同形式的特点,从而对课堂内容有更深刻的把握;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每个小组自己排演一段秧歌,学生需要选取一个形式的秧歌,并从音乐、服装、动作等方面进行模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进一步加深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人文与社会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认识基础、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人文与社会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和发展。教师应当把握小学学生的特点,结合上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韩梅.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8(2):227.
[2]张成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9(2):250.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群力兆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