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2020-06-21梁丹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0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开发保护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记忆,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在城市快速更新背景下,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推动歷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一、历史街区保护的现状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承载着一代人记忆。当我们在感慨每个现代化城市都长得一样的同时,承载城市特色的老街道却在静悄悄地消失。年轻人慢慢搬离,原本的活力渐行渐远,房屋结构变得不适合居住,最后慢慢地被时代的浪潮淘汰。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让老街延续“乡愁”,是群众和开发商探索多年的重要课题。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自觉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但不可否认,仍有个别城市急功近利、盲目发展,不顾历史文化街区的客观状况,对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还有些城市虽有保护的意识,却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不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

二、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文化脉络绵延不绝。丰富的文化生活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场所,这些场所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所思所想。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承载人们物质生活的地方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合理利用原有建筑和街区,成了人们在新建与改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我们也走过了不少弯路,例如:

1.喜新厌旧,视“破旧”为敌

历史街区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人们遗留下来的生活场景风貌。具有历史性,所代表的是它的使用者的喜好审美,承载的是它的使用者的生活轨迹以及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在时间的打磨下,历史街区必定会呈现出历史的痕迹。但在改造过程中,人们喜新厌旧,把这种历史的痕迹视为糟粕,要全部更新换代建造新式建筑。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历史的破坏,无视历史的存在。后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后人无法欣赏到前人的智慧,让我们的文化无法延续。

2.以保护为名破坏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设计单位也开始注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地方还是打着保护的名义大肆破坏。历史街区的改造应该是一种自然生长,有机演进的过程,而非激进式的方式。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大潮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项目在全国掀起来一股开发的热潮,但不乏大拆大建的情况,原有的建筑肌理与文化印迹随着改造而消失。

3.过度商业化

历史文化街区破败凋零,或因过度商业开发而消融历史文化风貌。在历史文化街区向两极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非文物”身份的历史建筑,虽然在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后,有了法律保障,且国家前三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多已出台地方性保护条例或暂行办法,成立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明确名城保护范围、措施以及各部门的相应职责,但目前普遍处于“挂牌”阶段,破败和被拆问题依旧严重。

4.法律不健全

违法成本过低,缺乏足够威慑力。例如,《城乡规划法》规定,对违反规划的建设,不能拆除的,处建设造价10%以下的罚款。“有的开发商明说,我就是准备罚款50万。”不仅惩戒力度不足,也没有追责,违反了规划、破坏了遗产,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对于保护不力的名城,现在只是“警告”而不是“摘帽”,因为“摘帽”就会影响这个城市干部的前途。

5.资金不到位

保护资金投入缺口巨大,保护规划与实施脱节严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近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相对于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00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层面的保护资金仍然匮乏。在地方政府层面,除少数以发展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鼓励机制,个人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也非常有限,开发商资金就成为很多地方名城保护的主要来源。但是,一方面,名城保护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了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的开发商会放弃没有开发价值的部分,比如原住民、整体的空间格局等,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破坏。

三、历史街区保护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防止未来更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重蹈覆辙,首先要从理念和认识的高度真正将历史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自发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加以传承和发扬。

1.小规模、渐进式、修旧如旧

在“修旧如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的、渐进式的更新和改造可以更好的协调整个区域的发展,能更好的体现出“整体性和原真性”,不至于让原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一轮的改造中过快消失。在“渐进式”原则的指导下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才是可取之道,同时对破损的建筑部位进行局部的修缮,所用的建筑材料也应该和原有的建筑材料相仿或者相近。在建筑结构或者建筑布局上也不应有太大变动,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结构和工艺需要着重的恢复。

2.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旅游为龙头、商业为主体

历史文化古街的保护性开发首要任务是对项目进行定位,对于大部分此类项目而言,定位的核心文化主题与项目所具备的历史文化资源各不相同,但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旅游为龙头、商业为主体。在该原则下,将“展示古城风采、恢复城市记忆、重塑空间肌理、再现市井生活、交融中西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核心理念,围绕该理念进行具体项目的定位思考和实践才是务实的、有指导意义的。

3.以古建为形,以文化体验为魂

珍惜历史元素遗存,复原真实文化内涵,修缮不能盲目保留“表面”而丧失“内涵”,更不能随意赋予新“内涵”而剥夺人们认识历史的权利。应提升对原真性的保护意识,对文化进行“修缮”,使其真实信息得到保存与发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文化传承应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贯穿于前期开发和后期运营的方方面面,民间艺人的民俗文化演艺、文创工坊的传统制作工艺体验是一种体验式文化传承;宗祠、古民居、城楼、街区雕塑等古遗址是通过实物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文化馆、中医馆、小剧场、禅茶馆等通过展示和体验的方式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例如:日本京都著名的花见小路就是在保持了江户时期的风格基础上,还在道路上随处可见那时期的歌舞艺伎,这种生动的纪念传统形式,既传承了文化,又活化了业态体验。整个街区瞬时变成了流动的演艺空间。除此之外,新一代的文化体验业态更值得尝试和创新。最新的演艺技术、主题场景体验、沉浸式的娱乐业态植入老街场景,才是老街文化与旅游表现的未来。

综上,城市历史街区的地域性人文特色,包括建筑、文化标识、商业形态以及体现其独特文化氛围的社会与文化活动等,已经成为城市吸引、发展旅游业及商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相信,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楠.城市意象视野下的长春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研究——以南广场街区为例[D].长春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梁丹丹(1994.10—),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室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开发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