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学生心理需求,呵护学生心灵成长

2020-06-21马宝龙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0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内向鼓励

马宝龙

【摘 要】小凡同学是班级里一个极其内向的孩子,因为爸妈工作比较忙,缺少对她的关注,在学校老师发现她不爱讲话,也就不叫她起来回答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尝试与她沟通、交流;利用课后时间多跟她聊天,经常有针对性奖励她;建议其父母在家多关注她,多跟她谈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凡开口讲话了,变得开朗起来。

【关键词】内向;陪伴;鼓励;心理需求

一、案例呈现

我的班上有一个特别内向的小女孩,名字叫小凡。我第一次在班级上课的时候,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所以就点她起来回答问题,我点她的名字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的反应,不说话,也不站起来,让我特别的尴尬。空气在那一刻瞬间凝固,气氛很压抑、沉闷、紧张。当我惊讶的时候,班级中其她孩子告诉我,这个孩子是特殊学生,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就让她先坐下了。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我和小凡之前的班主任沈老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并亲自与她父母联系。经过多方面沟通与了解,我才知道。小凡的爸爸在一家IT公司工作,经常出差,工作特别忙,很少有陪伴这个孩子的时间。家里的事情以及孩子的作业都由小凡的妈妈负责。而小凡的妈妈是一名全职太太,对小凡的教育管理特别严格。后来尤其是有了妹妹之后,小凡爸爸和妈妈的时间、精力主要集中在妹妹身上,于是更加忽略了小凡的感受。被父母的严厉打击和妹妹对父母“爱”的“抢夺”,让小凡瞬间变得自闭起来,从那时起,她不怎么与爸爸妈妈讲话,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

二、案例分析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我感觉这个孩子缺乏关注。所以我开始尝试运用我在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健康讲座中学到的那些蹩脚的方法,试着去接触小凡,去打开她的内心。我开始频繁地关注小凡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午餐午休情况,关注她的体重,成绩和同学关系。开始频繁与她父母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她的居家情况,给出建议。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她就是不理我,那一刻我是何其崩溃?直到我在(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得《自卑与超越》中读到: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是掌握在教师手上。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她对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我猛然意识到,我必须要有耐心,慢慢去引导她。

虽然小凡不爱讲话,但是我必须要经常跟她聊天:在她无望时,给她期待;在她无助时,给她关爱;在她感到无用时,给她积极暗示。因为过去的教育经历和关于心理学、精神学知识的学习,让我深切地意识到:神经病症只是小孩子“最低成本的生活逃避”。当她们没有信心通过合作解决现实困难,而又不愿因此降低优越感时,她们往往患上各种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疾病。所以,我开始尝试通过谈话争取她的信任,尝试偷偷联系其他科任老师,减轻她的课业负担,也尝试发给她“免作业券”或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表扬她,让她获得存在感、优越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掌控感,培养她的归属感和社会兴趣,让她有信心通过合作,正视现实生活的困难,并能以正确的方式追求成功,而非错误的方式避免失败。

三、案例转化

为了帮助小凡同学打开性格,变得开朗。我想了许多的方法,比如在课堂上多鼓励她,课下和午餐午休的时候多跟她交流,建议父母多关注她。

课堂上多鼓励她。我知道小凡同学比较内向,比较害羞。其实她内心有很多的话想说,只是她不愿打开心扉,与别人分享。为了引导她,课堂上我会经常鼓励她。比如她家庭作业完成的特别认真,比如她写字写得很漂亮,比如她课堂上认真听课做笔记等等。我找到一切她的闪光点,去大力表扬她。

课下多跟她交流。我会在课下的时间找她,一开始,她对我的讲话没有任何反应,我很着急。但是我慢慢引导她,告诉她不愿意说话没关系,可以通过点头、摇头的方式来回应我,她点头答应了。除此之外,在午餐午休的时候,我会把我那一份水果或牛奶也以她最近表现好的形式奖励给她,慢慢的,她开始有了变化。之前她见到我的时候,就跟见到陌生人一样,不搭理。但是有一次,她见到我后,主动喊了一声“马老师好!”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因为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经常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家长交流她最近的情况,了解她的需求,然后也给小凡家长建议,无论工作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关注她。少一点批评与打骂,多一点鼓励与欣赏。多与小凡谈一下心。后来家长告诉我,小凡这一学期变得开朗多了,以前从来不跟她们聊学校的事情,现在经常回家聊同学和老师,以及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并且聊得最多的人是我。我当时听了真的很感动,说明我的努力有效果了。

四、效果及反思

小凡的进步我和家长都看在眼里,我也深受触动。对學生的管理,不能一味地用严厉的态度去约束,去批评。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每一颗心都需要温暖的怀抱,一味严厉的要求、一张冰冷的面孔会熄灭学生心中的热情。尤其是对待像小凡这样的孩子,不能够太严厉,一定要关注到她内心的需求,维护她的尊严,要用爱去感化她。

作为老师,也不能想当然的以为孩子就是这个样子,一定要探寻孩子背后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家校合作,一起用爱感化孩子。我相信只要老师怀着一颗善良的真心,将心比心去对待孩子,孩子是有触动的,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必定会打动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深深感受到,教育是一门深刻的艺术,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而走进学生心灵的唯一途径就是爱。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内向鼓励
内向的你
A song in his heart 心中的歌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语文课堂的鼓励艺术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内向者压根不需要“修复”自己
“鼓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