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实践对策探析
2020-06-21孙乾
孙乾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味的采用语言讲授的方式学生难免疲劳,并且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在教师的不停的讲解中出现不集中的情况。显然这样的方式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也要同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微课就是不错的选择。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方式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微课教学;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日益信息化、智能化,微课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现有效提升了课堂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要接受并应用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微课来组织课堂活动,实际上不单单是课堂教学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都可以采用。教师要做的是认识到微课的教学价值,掌握其教学流程,尤其是结合教材内容录制微课视频,给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一、优化教师教学理念发挥微课作用
虽然微课已经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应用,但是部分教师依然没有认识到微课的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这一方法不熟悉。部分物理教师在应用过一次或两次的微课教学后,并没有发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并且其还需要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制作微视频。备课阶段的工作量增加,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收效不明显导致部分教师对微课产生了偏见。实际上微课最重要的作用是发挥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课前的碎片化时间来预习,课堂讲解变的轻松。但学习习惯的改变、方法的更新需要一段的时间,长期以来学生适应了被动化学习,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自主学习是相对困难的。因此物理教师要意识到微课教学是一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一模式。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应发挥主动作用,教师也会在一次次备课中熟悉微视频制作流程,在教学效果提升后,则会认可这一教学方法。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发挥微课教学针对性
虽然初中物理中讲授的知识大部分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理科的教学内容有些抽象,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尤其是一些拓展性知识点,学生更是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并适当拓展。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提升。
如在学习声波相关知识时,学生对声音的频率在理解上有困难,尤其是教师利用PPT来讲述超声波和次声波时,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比较模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通过微视频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与领悟声音的相关概念。教师可以录制一段在频率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可听波段,并且在课堂上由弱到强的给学生播放出来,促使学生对声频有一定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认知的短板来组织开展,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尤其是短时间内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难点,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三、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微课
短小精悍是微课的一大教學特点,通常情况下微视频在5-15分钟之内,这恰恰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吻合。如果时间过长学生就容易出现精神涣散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其需要将主要教学知识点浓缩在有限的10分钟之内,并且还要做到细致、有效,促使学生通过其可以掌握某种知识。但微视频个数是不限定的,教师可结合教材制作2-3个微视频,学生可以自由利用其课下时间来学习,没观看一个视频,学习一个知识点。要注意微视频的内容要尽可能简洁、精炼,否则难以吸引学生,学生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例如在学习“浮力”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微课与问题教学结合起来,在微视频中现提出问题即“何为浮力?其具体公式是什么”。以这两个问题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促使学生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结合视频与教学来掌握。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匹配一些相应的图片,向学生更好的解释“浮力”的含义,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掌握这一物理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结束后,了解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查漏补缺,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发挥科学技术带动教育工作的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意识到微课教学的重要价值,坚持使用微课教学,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后其效果提升必然十分显著。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教师深入了解学情,可以良好设计微课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吴飞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运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 名师在线,2020,No.144(35):22-23.
[2]管雯[1].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微课教学应用探讨[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03(005):194-194.
[3]崔广凤. 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J]. 山海经:打拼(下),2019,000(004):P.70-70.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