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追星的归追星, 让教育的归教育

2020-06-21韩浩月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造星追星娱乐

韩浩月

教 师追星,并且带学生为明星应援,成了最近社交媒体上的热点:江苏宿迁一名教师因为带小学生录制应援视频被辞退;福建厦门一名初二年级班主任上网课时向全班学生以及家长推荐某明星;三年前河南商丘一名幼儿园老师因为带幼儿录制应援明星的视频也被推上热搜……这三个事例,标志着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教师追星现象对青少年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

在主流观点看来,这样的影响肯定是坏的,教师是在动用自己拥有的教育权力,对孩子们进行“洗脑”——喜欢什么样的人,向什么样的人学习,以后过怎么样的人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至关重要。教师在私人时间追星是个人权利,但在公共领域尤其是教育园地中,以强势身份要求孩子们与其保持一致,这很容易导致家长们的反感。

粉丝文化不过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这种文化伴随着电视选秀以及社交媒体的发达而产生。二十年前,人们也追星,只不过是隔着银幕、荧屏、电波遥远地追,明星与普通人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这种距离制造了神秘感也制造了安全感,极少有人会因为追星而失去理智。况且,过去的追星也多是追明星的作品,很少有人会把明星当成自己的生活重心乃至于精神上的“全世界”。

与其说粉丝文化是一种“文化”,不如说它是一种商业模式,互联网的眼球效应以及独特的信息冲刷特征,决定了粉丝文化是建立在受众的激动与盲目基础上的。新的平台与新的传播机制,影响了娱乐公司的造星模式,在造星速度与节奏上,娱乐公司早已失去了对明星素质与创作能力的打磨与考量,迅速成名、快速收割成为最大的造星追求。因此,如何让受众失去理性判断力与审美水准只剩下情绪消费,成为造星产业链的发力重点。

按道理讲,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平等地表达自己,对等地与别人交流。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追星,很多粉丝失去了理智,自己喜欢的明星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把明星捧到高高在上的位置,对明星的任何批评都是“别有用心”,谩骂与人肉批评者,经常把社交媒体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社交媒体上的明星,的确也流露出更多食人间烟火的一面,這样做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快速聚集目标受众,坏处是会经常自曝其短,因为少了一些保护性的屏障,不少明星的负面新闻,都是通过社交媒体爆发传播开来的。看到了这些新闻,成年网民包括思想成熟的网民,压根都没有了追星的兴趣,于是,粉丝文化向低龄人群转移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带学生追星,貌似只是娱乐一下,事情很小,不必上纲上线,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得不令人重视的严峻问题,那就是粉丝文化一旦突破社交媒体的围墙,进入到现实中的校园,网上网下将会没有区别,不排除会有大量学生因为追星而无心学业,对正常三观的形成造成不小隐患。当追星言行从网上蔓延到网下,低龄人群会愈加没法分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真实、娱乐与现实的区别,而成为追星数据的贡献者,盲目娱乐言论的追随者,以及商业利益的被收割者。

如果粉丝文化停留在健康而非病态的发展框架里,如果追星是个人爱好而不是群体洗脑与绑架,如果应援明星是成年人的选择而非未成年人的被动接受……那么粉丝文化作为亚文化一种,并不需要对其有多大的警惕,因为人会成长、变化、成熟,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脱离粉丝文化的影响。但决定了青少年成长历程与思考能力的教师,成为失控的追星者,这让粉丝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仅意味着粉丝文化的荒腔走板,也标志着教育在某方面的失败。

让追星的归追星,让教育的归教育,两者要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不能混为一体。对此,教师群体以及娱乐机构,都该有清醒的认知。

猜你喜欢

造星追星娱乐
让追星不疯狂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造星”有道(二)
娱乐眼
努力学,尽情玩
女记者“造星”之死:哥是保安不是男神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