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报刊如何报道溥仪第三次“登基”

2020-06-21李正鸿李明飞

新传奇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傀儡登基

李正鸿 李明飞

民国报刊围绕溥仪第三次“登基”前后的新闻报道活动,较为全面地记录了这一事件。这些报道,主题鲜明,对溥仪、伪满洲国的报道不留死角,是溥仪一生的大事记,这些报道向后人展示了他复杂、灰色的人生轨迹。

报刊报道曝露溥仪的“傀儡”本质

1932年3月9日,侵华日军让溥仪在长春就任“满洲国”的“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改年号为“康德”,溥仪正式“登基”称帝。但是他虽名为皇帝,实则“满洲国”任何重大之抉择都需由关东军批准。

在溥儀于伪满洲国当政期间,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大公报》等都给予及时跟踪报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傀儡”,进一步揭露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在《溥仪僭号以后》文章中直接揭露日本侵华、伪满洲国改制、溥仪改号的真实目的:“坐视日本玩弄与摆布之傀儡溥仪,就在那一天(3月2日)由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怀抱中爬上所谓‘满洲帝国的‘宝座去过‘儿皇帝的大瘾!我们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者一手造成的东北之伪组织,无论其方式为民主、为帝制,首席傀儡的称呼为‘执政、为‘皇帝,始终认为是一种军事占领的形态。”“可是事实上溥仪以下之中国‘文武百官始终是他人操纵下的傀儡,他们的本身并没有独立人格,一举一动都是唯日人之马首是瞻。”

还有报纸直称溥仪为“溥逆”,当时溥仪展现对日本之态度:“伪满洲国不惜竭全力以维持之善邻日本。”“依照建国宣言所示,当能与邻邦诸国增进亲善关系。而确立东亚和平,为世界福祉计。余党至堪祝贺者也。”这些报道翔实地披露了溥仪从第一次做皇帝到被苏联红军带到西伯利亚关押的全过程,《溥仪哀恸他他拉》揭露“伪满皇室内幕”的林林总总,媒体的报道对溥仪人生的命运时刻关注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牛鬼蛇神相聚处丑态百出”

建立伪满洲国是为实现“溥仪——儿皇帝之梦”。溥仪年少登基而被灭朝,使他对中华民国深怀恨意,彷徨之下,他病急乱投医,选择相信日本人,并把恢复王室之希望寄托于日本人身上。对于溥仪的此种想法与举动,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当时明确指出:“溥仪登基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所谓建立伪“满洲国”为恢复大清基业,实则助纣为虐,助长和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溥仪始终是个玩偶,是在发昏罢了”。

在《外国记者向溥仪索勋章》的小短文中,记者文笔嬉笑怒嘲。此文对溥仪在伪满洲国之地位,描述道:“此往防之外国记者,亦明知溥仪不过是一个傀儡;故见面寒暄后,即问道‘现在你们新国家成立了,一个国家必定有几种勋章,你们新国家的勋章,做了没有?样子好看不好看?可不可以送几块给我们挂挂?溥仪对此问出乎意外,只好微笑点头曰‘有,有,等做好了,一定送过去。”伪满洲国的二次升级既是溥仪无能形象的升级,更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加大侵略力度、对东北地区加大奴化程度的升级。

伪满洲国的执政府“遗臭史册”。当时较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大公报》还报道了《傀儡舞台上之形形色色 牛鬼蛇神相聚处丑态百出》,反映了民心民意。溥仪“傀儡角色”,“业在长春就伪执政后,某君曾见之于所谓‘执政府也者,溥表示云,逊位以来,本想不欲再干预政治,用清白之头脑,研究学识,此次出而执政,诚非得已,执政之期,决以一年为限,以待贤者,尽此一年之力,视成绩如何而定行止云。”“遇客谈及现状者,必老泪频流,自言‘死有余辜。”对于溥仪复辟“其他亲贵东北局面,本如回光之返照,结果不过遗臭史册耳;而一般亲贵,反兴高采烈,大为活动,按支派之亲疏,而定拒纳之标准。”可以看出,当时在伪满洲国的“维持秩序”下,东北地区的社会风气变得异常混乱、臭味熏天。

“溥仪虽穷,但皇帝的阔绰仍未能近除”

溥仪的人生可谓是如戏一般的一生。对于溥仪的生活状态,媒体也是津津乐道,溥仪在纸媒中是一位无知无能、没有什么生活经验的人。溥仪“据说穷得不得了”,而且他“至所受教育国学和文笔都极幼稚”。之后,文中话锋一转,“溥仪虽穷,但皇帝的阔绰仍未能近除”,“据说他共有十个厨子,有的善西菜,有的善闽菜。有的是粤菜等,每日每人给十元买菜,十人各预备个人的菜,他高兴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叫着则任其糟蹋,每天买菜虽有七十元之多,但他又怕厨子中饱……买菜则派太监出去买,各厨子无钱无赚有不愿意干者,则有太监两人手执竹鞭立门外,以打屁股相恐吓”。除了在对餐食方面依旧讲究之外,这个出生于中西文化碰撞时代的皇帝,对西方文化亦有较大的兴趣,如打网球、骑自行车、溜冰、玩相机等。溥仪衣食无忧的生活与中国民众青黄不接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亦是当时媒体对溥仪恶言相加之一大缘由。

当时的媒体对于溥仪的“事迹”、行踪等亦有所登载,如介绍了溥仪当时的生活状况:《寄居津埠之溥仪亦将赴大连》《傀儡溥仪定期访日》《溥仪将赴辽》,甚至对他在长春的居住之客厅亦有记载。可见,作为当时的舆论人物,溥仪之言行颇受公众关注。在《伪帝溥仪故宫走访记》中作者曾感叹:“十四年的一场黄粱梦”“宫门一片荒凉”。另外,人们在茶余饭后,披露溥仪“在抗战胜利,他们又一路逃窜,“至通化者仅17人”,这种孤家寡人的凄凉场景,表明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顺应群众需求的变通,不能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反之,终将受到正义的审判。

综上所述,民国报刊围绕溥仪第三次“登基”前后的新闻报道活动,较为全面地记录了这一事件,基本上囊括了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些报道,主题鲜明,对溥仪、伪满洲国的报道不留死角,是溥仪一生的大事记,这些报道向后人展示了他复杂、灰色的人生轨迹。

(《文史天地》 李正鸿、李明飞/文)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傀儡登基
东汉
国王的逻辑
伪满中医文献旨要与特色探析
《牵丝戏》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浅析伪满洲国傀儡帝制的原因
傀儡的密码
美猴王嬉戏傀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