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们的免疫力
2020-06-21
张文宏曾说:“其实最有效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人体免疫力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情绪、睡眠、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免疫力就是每个人生活习惯的镜子。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
种种证据表明,免疫力较低的中老年人群在这次疫情中更容易“中招”,发展为危重症的速度也更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说:“每天都有人问我这个药有没有效、那个药有没有效,其实最有效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并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人体免疫力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情绪、睡眠、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力无法短期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它就是每个人生活习惯的镜子。
永远积极,同时放松
今年3月13日,“清流哥”治愈回家。这个因在病榻捧读《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走红网络的年轻人,打破了国人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刻板印象——他没有愤怒、忧虑、崩溃,而是泰然自若、以“读”攻毒。
不少网友被他的良好心态感染,表示“看到他静静读书的样子,心里多了一份安宁”。也有网友认为“他看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其实,不烦不乱、能正能静的心态,就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免疫力。一方面,心理免疫力的强弱,与时代不无关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让人们物质上获得前所未有的富足,但与此同时,巨大的外在压力和诱惑,也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制造内心的冲突。
另一方面,不烦不乱、能正能静的心态来自接纳和处理压力的能力。压力之下,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畅销书《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的研究显示,压力本身并不是敌人,如何看待压力才至关重要。比如,如果把压力视作身体在帮助我们准备迎接挑战,身体就会信任这一判断,相应的压力反应就会更健康。“所以我身为健康心理学家的目标也改变了,不再想要帮人摆脱压力,而是让人更善于处理它。”凯利·麦格尼格尔说。
这意味着,在面对压力、接受压力之后,调整个体对待压力的态度,处理压力进而放下压力,对外界有接纳,对自己有要求,把压力当助力,就可能与压力和睦相处,增进情绪与心理的免疫力。
好睡让血液干净
疫情严峻之时,有人深夜不眠以免遗漏任何动态。他们的睡眠防线似乎被新冠病毒攻破了。
脆弱的睡眠并不单单发生在疫情这一特定时期。事实上,随着社会进步,规律的生活已跟我们渐行渐远。某种意义上,睡眠就是我们为现代生活付出的代价。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公众对睡眠的重要性打分高达9.5分(满分10分),但对于自身睡眠满意度却只有6.7分。其中,年轻人满意度低于老年人。
有的人苦于没空睡。快节奏的生活压缩了人们的休息时间——晚上九十点才能到家,让一个好觉变得有些奢侈。
有的人贪玩不想睡。在他们看来,睡前这段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为重要,所以迟迟舍不得关机闭眼。
有的人发愁睡不着、睡不好。他们明明很困了,但翻来覆去就是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时间不够长,或者无法一觉睡到天亮,容易在夜间醒来等。
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中。
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等。
2019年11月,波士顿大学科学家首次拍下大脑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可致阿尔兹海默症的β淀粉样蛋白),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觉时才能实现。该研究还证实大脑衰老与睡眠期的脑波活动有关。
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在熬夜,大脑里的“垃圾”就会累积,而且被剥夺的睡眠无法恢复。
吃出免疫力
疫情期间,网友们讨论疫情结束后最想吃什么时,火锅、奶茶、炸鸡、蛋糕、烤肉这些高热量和高糖食品高居榜单前五。
研究显示,在应对压力时,人体会分泌更多皮质醇。皮质醇是人体的一种应激激素,或者叫压力激素,当人体处于压力、害怕、恐惧、焦虑等状态时,身体就需要皮质醇帮助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给身体充当能量,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在皮质醇的作用下,炸鸡、蛋糕等高热量和高糖食品变得难以拒绝。
更沉重的是,高热量、高糖分食品并不只在疫情期间才攻陷我们的餐桌,外卖族、甜食党、宵夜派的规模在平常日子里就很可观。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外卖用户规模达3.58亿人,每天大约有5700万份外卖被顾客吃进肚子。
此外,一项统计时间跨度近30年的大型研究发现: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饮食问题导致的。
中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都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的第一名。
少吃的硬道理其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今年2月28日,中國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美国权威期刊《细胞》在线发表研究成果,称超过1/2的衰老细胞和1/4的衰老基因能被“七分饱”逆转。通俗说,少吃能够减肥延寿。
运动战胜惰性
疫情期间,很多人只能宅在家中。生命在于运动。大量医学数据表明,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够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预防结肠癌和冠心病、缓解心理压力。从这个角度讲,运动其实是缓解不适的良药,是疲惫生活的糖果。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中度的有氧运动就能增强免疫力。有运动习惯的人,其感冒次数会比不运动的人少。即使感冒了,身体不适的天数也会比较短。
不过在运动这一点上,公众的重视程度和现状落差最大。前述《报告》指出,公众普遍认可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评分达9.2分,半数以上甚至认为运动的重要性为满分10分,但公众对于自身运动状态的满意度,却只有5.5分,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众认为自己的运动现状及格。
不运动的理由各式各样,“没时间、伤膝盖、跑不动”都不失为自我安慰的好借口。当你觉得被工作累得没精神、没力气,很可能这恰恰是在提示你需要建立规律运动的习惯,对抗自己的惰性。
如果说走到生命最后,是健康在决定我们能否体面离场,那么健康就是对我们坚持良好生活习惯、提升自身免疫力的犒赏。
(《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