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策略思考
2020-06-21王艺璇
从我国当前高校古筝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情感表达能力较差、不够重视基本功训练以及对古筝学习兴趣不高等方面。教师要不断革新思维、创新方法,立足于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与古筝教学的需求制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深度挖掘作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培养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在教学工作中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收获成长,始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主要代表,在琴弦与律动中都透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古筝本身与作品中的文化要素。比如,音乐作品中的历史故事、人文故事、文化典故等。通过文化的有效渗透,来加强古筝学习的背景渲染,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师教学某一首古筝作品前,可以首先对作品的创造展开讲解。包括作品创作的人、创作的时代、以及创作的内涵等。此外,教师还能以作品创作为出发点,延伸出传统文化的更多内容。古筝在中国历史上历经久远,可以说古筝是中国音乐发展的见证者。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人也热衷于通过古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而这些情感与情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继承、被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典故。好比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情,就被后人形容知己难寻的友谊。教师通过这些典故,即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普及了基础的古筝知识。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与古筝的结合,也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古筝学习的认同感,进而通过古筝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注重音乐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关联,实现古筝弹奏中的情感输出
通常情况下认为高校古筝教学的核心目的,仍是提高学生的古筝演奏质量。学生通过古筝学习以及古筝演奏,能够准确地将古筝作品所传达的内涵与情感表现出来,保证古筝演奏的实际效果。对此,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筝作品的情感与文化底蕴。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自己演奏,还是教师指导演奏,都要有效地掌握古筝技巧,实现技巧与情感的协调,让学生在情感中更好地收获作品的灵魂。但是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情感教学展开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前就做好教学准备,针对古筝作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及情感理解方法,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在教学《梁祝》这首古筝作品时,《梁祝》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动人的旋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官僚主义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人们对自由和美好爱情的向往。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梁祝》的音乐。然后在音乐播放过后,问一问学生的感受。这个过程,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回答,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为更有效地达到效果,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有关《梁祝》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当建立了充分的情感共鸣后,教师在展开教学讲解。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古筝弹奏的技巧,也让学生了解了作品情感的表达,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转变教学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前文中曾谈到古筝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说,古筝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工具。但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当下,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到大量国风内容。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强大,以及强大同时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但是当这样一种思维融入古筝学习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学习古筝的初衷夹杂了太多臆想。学生对古筝的认识是建立在自己的美好愿景上的,但是这个愿景里更多反应的是学习的成果,而非辛苦的过程。同时,传统的古筝教学仍在使用大量练习的方式,学习体验难免枯燥、乏味,加之过程与学生想象的不同,便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基于这一现状,教师要加速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与学习变化,使古筝教学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赏析《枫桥夜泊》这首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减少自己思维对学生理解的干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分组谈论,针对作品赏析这一要求,让学生们述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在思维与观念的碰撞中,不断磨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建立全面、辩证的古筝思维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与感知能力。
四、注重基本功训练,强调积累与练习的重要性
基本功一词对于任何一个在自己所属行业以及取得成就的人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基本功是一个人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同样,在学生的古筝学习中,也要始终将基本功放在首位。但是,从实际教学观察来看,基本功学习虽然重要,其过程却仍逃避不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很多学生也往往不愿将时间投入于基本功学习中,因此在实际演奏中往往呈现不出理想的效果。长此以往,一方面是基本功训练的枯燥,另一方面是弹奏成果的不理想。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影响教学展开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不断完善基本功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基本功的认识程度,同时增添教学中的趣味性元素,让教学能够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五、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前文中也曾谈到,古筝教学并非简单的乐器教学,或是音乐赏析。而是一种融入了音乐意境与音乐情感的氛围教学。对此,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古筝学习的要领,以及更高效地攻克学生学习中的难题。教师要善用情景教学,营造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和与音乐意境。那么,基于这一要求,教师要尤其注重情景创建与古筝形象的契合度,避免不适合的情景出现在课堂上。
例如,在教学《临安遗恨》这节课时。该首古筝作品,主要讲述了大将军岳飞的故事,那么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有关大将军岳飞的片段。通过视频更为直观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大将军岳飞的爱国情怀,从而联系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前文中曾谈到了古筝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也以《梁祝》进行了举例。二者的教学目的与方法有着很大的相似处,但若从细节来看,仍存在着很大不同。情感教学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情感,并通过自身弹奏,准确地呈现出作品的灵魂。而情景教学更多是建立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主观情绪。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某一首作品上,而是贯穿了整个古筝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同时,有效的情景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古筝能力外,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临安遗恨》为例,通过大将军岳飞的故事,便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借助于古筝来进行抒发。是学生将自我通过古筝对外表达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古筝与学生内心的联系,实现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同时,在古筝作品中存在着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不乏学生成长中必要的价值观构建。那么,通过这些情景的构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校古筝创新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深度挖掘作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培养人文素养、注重音乐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关联,实现古筝弹奏中的情感输出、转变教学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基本功训练,强调积累与练习的重要性以及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目的。本文从多個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当前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办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古筝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同时借助古筝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发挥出古筝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227-228页。
[2]杨阳:《高校古筝教学创新途径与实践意义论述》,《北方音乐》,2017第37期,第203页。
[3]刘喜:《试论高校古筝教学存在困境与应对》,《北方音乐》,2018年第11期,第167页。
王艺璇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