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羯鼓看唐代打击乐的中外融合

2020-06-21史安雯王安潮

音乐生活 2020年6期
关键词:乐器音乐

史安雯 王安潮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十分强盛,文化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巅峰时期。其中的音乐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开放的王朝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外来音乐文化。在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隋唐音乐广泛吸纳域外民族优秀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隋唐音乐文化,对后世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打击乐器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乐器形式,由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从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种类和形式多样,被广泛运用在唐朝的乐曲表演中。

从来源看,隋唐的打击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着中原古老音乐文化继承下来的,另一类则是“外来”的。传统打击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人主要靠狩猎获取生活资料。通常,狩猎时将猎人分为两拨,一拨选择低洼之处埋伏,另一拨人边走边高声喊喝,并用木棍、石块等互相敲击,将野兽从丛林中驱赶出来,赶往埋伏地捕获。在捕获到猎物后,原始人会敲击木棍和石块,随着节奏跳舞,表达兴奋的心情。木棍和石块就成了最初的打击乐器,可以称作是“棒鼓”。可见,鼓是人类一种无意识创造的乐器。在随后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将兽皮蒙在空洞的树干上,敲击能发出很大的声音。人们意识到空洞的东西蒙上一层膜类的东西就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于是用泥土、金属等材料制作成一种打击的乐器,因此,便出现了鼓。在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后,又出现了铜制鼓,打击乐器正式形成,并开始了快速发展的历史。

羯鼓原為西域乐器,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其优美的音色受到隋唐两代的统治者的喜爱,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极力推崇,在初唐和中唐时期非常流行,羯鼓在宫廷乐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曲目内容繁多,超过130首。根据《羯鼓录》的记载,唐玄宗称羯鼓为“八音之领袖”。他不但喜爱观赏羯鼓演奏,还会自己演奏和创作羯鼓曲目。在他的推动下,羯鼓乐器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士大夫阶层也争相欣赏、学习羯鼓演奏,出现不少有着极高演奏水准的羯鼓演奏家,羯鼓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通常,羯鼓不用作单独演奏乐器,主要用于乐曲的合奏中,在隋唐九、十部乐中用于西域五部乐。羯鼓还流传到东南亚众多国家中,如现在的日本雅乐中还在使用羯鼓,并保存有十分完好的羯鼓。

一、羯鼓的历史

唐南卓《羯鼓录》(以下简称《羯》书)载: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羯是小月支族的一个分支,曾被匈奴统治很长时间。到了魏晋时期,向东迁居,分散在今山西潞城一带居住,与汉人杂居,靠租种汉族地主的田为生,汉人称他们为“羯胡”,羯人石勒建立后赵,通常,人们认为羯鼓就是羯人之鼓。

《隋书·音乐志》最早记载了羯鼓传入中原:“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公元386年,吕光在凉州建立后凉政权,龟兹乐随之传入,包括乐工20人,15种乐器,其中就有羯鼓。后秦消灭了吕氏政权,吕氏宫廷中的乐工流落民间。到北魏政权时又出现在宫廷乐队中,公元586年,高昌国使者向隋文帝杨坚献《圣明乐》以及西域乐工、乐器。《旧唐书·音乐志》也记载了公元640年“我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一事。

《羯》书中说道,羯鼓用于西域地区的乐曲演奏中,包括“龟兹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隋书·音乐志》中记载的天竺乐器有9种,却没有提到羯鼓,而《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的天竺乐器有10种,羯鼓出现在其中。另外,该书还记载了公元605年,隋炀帝消灭了林邑国的事情,其中就提到当时的宫廷乐器,羯鼓也在其中。这些古籍的记载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进献来的天竺乐队没有带来羯鼓这种乐器;2.天竺乐传入中原的途径多样,乐队人数及乐器也不完全相同;3.天竺乐队中原本没有羯鼓这种乐器,是隋代汉人加入的;4.《隋书》作者或抄者遗漏等。目前,这个问题还是一个疑问,没有明确的答案。

唐玄宗李隆基自幼喜欢音乐,尤其喜欢“胡音”,并能自度新曲,来掌羯鼓和横笛。他在位四十三年,建立了音乐机构和教坊,培养了许多专业曲艺表演人员。他还对音乐表演形式进行改革,根据音乐歌舞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对十部乐进行汇总整合,成为坐立二部伎。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原古乐与“胡部”新声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羯鼓以其优美的音色受到中原人民的喜爱。《隋书·音乐志》说“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闾”。这里的“器”就是龟兹乐器,其中就有羯鼓。唐代羯鼓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时期,成为唐十部乐中的西域五部乐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当时的“乐器之王”,演奏羯鼓也成为一种时尚。这首先得益于玄宗的大力提倡,玄宗称赞羯鼓“诸乐不可方也”。李隆基多才多艺,会演奏多种乐器,其中以羯鼓为最爱。据记载,唐玄宗不喜欢琴音,有一次,乐师为他弹琴,一曲未完就被他赶了出去,并叫侍从“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这里的“花奴”是玄宗的侄子,叫做李王进。他擅长击打羯鼓。从此就有了“羯鼓解秽”这个成语,比喻激昂的声音能够消除人的烦腻之感。

羯鼓经常作为外交礼物赠给邻国,《新唐书·列传》中记载,公元745年,唐玄宗赐在长安做官还乡的南诏王子风伽异两个乐队,即胡部和龟兹部。日本和朝鲜来的留学生也从唐朝带回去许多书籍、乐器等物。通过此途径,羯鼓传入了这两个国家,一直保存到现在,称为大唐雅乐。目前,日本正仓院还保存了唐传的羯鼓筒,在朝鲜尚有羯鼓的化身—杖鼓,在云南、西藏一带还有与羯鼓形制类似的牛皮鼓等。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强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败,羯鼓包括整个音乐都出现了衰退。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羯鼓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少出现在乐曲演奏中。其曲目也四散流失,极少人演奏羯鼓。到了宋代,羯鼓成为了一种十分罕见的乐器,只存在于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谈论中。《梦溪笔谈》中说,当时只有邠州有个老人能演奏唐羯鼓曲,曲目有《大合蝉》和《滴滴曲》。作者当时在鄜延听到过他的演奏,后来老人去世了,“羯鼓遗音遂绝”,只有名字存于乐部。可见,羯鼓曲目在北宋时基本全部流失。在官方的乐曲合奏中也逐渐退出。《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教坊大乐中还会使用羯鼓。但根据《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南宋教坊大乐中便没有使用羯鼓了。此后,羯鼓不再见诸于任何文献记载,这种盛极一时的乐器在我国就这样消亡了。

二、羯鼓的形制及演奏方式

根据《羯》书的记载,羯鼓的外观为直筒形,材料为桑木,两面蒙着皮革。演奏时用两根小棒敲击,称作鼓杖,材料通常为木骨类。有的历史文献记载鼓身上有绳子,有的记载则没有。《羯鼓录》对羯鼓有着最详细的记载,但没有提到是否有绳子。此外,《旧唐书》《文献通考》等书中也有提到羯鼓的形制,但均未提到绳子的问题。现存的敦煌壁画中有多幅描绘的羯鼓鼓身上都有绳子。由此推测大多数羯鼓都有绳子,可能少数羯鼓没有绳子。综合多个文献记载,羯鼓应有两种形制:一种为水漏形,即鼓筒两头大、中间细的形状。这种比较常见,另一种是直筒形,数量较少。日本正仓院保存的羯鼓筒长度在30公分左右,两头直径约16公分,与敦煌壁画中所绘的形制基本接近,可信度较高。

图一 《羯鼓论》中示意图

图二 敦煌壁画唐220窟

羯鼓的敲击鼓杖对羯鼓的音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其制作较为考究。鼓杖的材料通常为木头或狗骨。材料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质地紧密,除了骨质材料外,木材通常选用檀木、花楸等。这些树木的木材质地非常细致,是鼓杖木材的首选;2.韧性好,防止在使用中折断;3.手感柔腻,使用者容易把握,并有着良好的手感,确保在演奏中可以挥洒自如;4.耐潮湿,羯鼓敲击时,演奏者要将鼓杖握在手里,手上难免会有出汗或沾水的情况,因此,鼓杖的材料要求耐湿。由于鼓杖材料的干燥程度会影响到鼓发出的音量和音色,因此,在制作时,要确保材料完全风干。《羯》书道,“干取发越响亮”,用风干后的木材来制作鼓杖,刚硬而柔韧。并且,做好的鼓杖不能立即使用,必须放置多年才能使用,这样才能得到上佳的鼓杖。《羯》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蜀中工匠做了一支鼓杖,收贮了十多年才取出献给宰相杜鸿渐,由此可见,上好的鼓杖非常难得。

羯鼓乐器是典型的西域乐器,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情特色。声音紧凑短促,其节奏明快,曲风豪迈,尤其适合大乐的演奏。但其也能够表达抒情小乐。例如,张祜在《华清宫四首》中写道:“宫门深锁无人觉,半夜云中羯鼓声。”这就是典型的“晚景抒情”。羯鼓声在夜里响起,给人以无限的凄凉意味。《羯鼓录》中说羯鼓“特异众乐”,在于羯鼓既能表现战争杀伐的豪放悲壮,又能表现小楼明月清风的意境,羯鼓的音色也体现了西域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传入内地后,受到内地汉人的喜爱,其曲目和演奏技巧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羯鼓主要用于合奏,但单独演奏也不少。例如,崔道融的《羯鼓》、张祜的《邠娘羯鼓》等诗都描写了羯鼓独奏的场面。羯鼓的基本演奏方式为:演奏时,演奏者两手各握一支鼓杖,敲击鼓的两面。这是两杖演奏法。也有少数采用一杖演奏的方式,如南唐宋齐丘的《陪华林园试小奴羯鼓》中描写的就是演奏者左手持鼓杖敲击,右手用手掌拍击羯鼓鼓面的情景。敦煌112窟的壁画中也描绘了同样的场景。在敦煌壁画中还发现了一种不用鼓杖的演奏方式,演奏者只用两手拍打鼓面。通过这些记载,说明羯鼓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演奏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音色效果,从而将羯鼓的音乐魅力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羯鼓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羯鼓的樂论

《羯鼓录》是一本唐代音乐典籍,打击乐是该书重点研究内容,其中详细记录了唐代羯鼓的信息,是唐代羯鼓艺术的重要研究文献著作,为后人探讨羯鼓这种乐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根据史料记载,《羯》书写于公元847年-859年间。作者南卓曾做过拾遗官、洛阳令等官职,在《羯》书写作期间任黔南观察使。该书为笔记形式,分前后两录:1.前录,录成时间为公元848年,主要叙述了羯鼓的最初传入、形制以及李隆基对羯鼓的喜爱和推崇,“羯鼓解秽”是宋璟对羯鼓的谈论,“听鼓避祸”以及杜鸿渐登楼击鼓等多则唐代关于羯鼓的故事。在羯鼓曲目方面,记录了《春光好》和《秋风高》的创作和演奏情况;2.后录,录成时间为公元850年,主要记录了唐代132首乐曲名,其中包括宫廷乐曲88首、食曲33首、佛曲11首,另外,还记录了崔司空论宋沇辨编钟等故事。

从篇幅来看,这本书算不上鸿篇巨著,但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关于唐代羯鼓的典籍。其有三大优点:1.史料可信。通过与其他文献资料的比对,该书中记录的内容基本与史实相符,真实可信;2.故事有趣。《羯》书中记录了多个小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为真实发生的事,如玄宗叱琴等。但作者并不是死板地记录,而是用文学写作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并且故事都很完整,读起来非常有趣;3.语句精炼,用词活泼,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将羯鼓演奏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尤其是演奏者的姿态栩栩如生。不但能带给人以音乐的美感,还能加深人对音乐的理解。因此,该书可以说是音乐描写的楷模。

该书的流传版本,在唐宋间多为抄本流传,现今所见的通行本主要是明代几种丛书本。其后清代钱熙祚据宋代各书引文综合校订,特别利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唐语林》等书加以校勘校语,刻入《守山阁丛书》,此版本堪称最善之校订本。其中上海博古斋一九二二年所复印件,以及一九三五年的《丛书集成初编》本,都是较完善的版本。除《守山阁丛书》本外,还有多种通行本,如宛委山堂《说郛》本、《墨海金壶》本、《四库全书》本等。

笔者梳理《羯鼓录》的版本图如下:

在众多版本中,以清代校勘家钱熙祚的校刊一本最佳,他对《墨海金壶》本进行了增订,对《太平御览》等集本进行校订、增补。最终形成了《守山阁丛书》本,为后人对于唐代音乐尤其是羯鼓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后来的《四库全书》等丛书都参考了钱氏的注解本。

猜你喜欢

乐器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乐器
音乐
乐器也疯狂
自制小乐器
音乐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