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0-06-21罗海立
罗海立
小学科学课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为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我从导入环节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讲《大气压力》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手里拿着一个自己制作的茶壶教具,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我的壶可以倒出不同颜色的水,你们相信吗?”学生都瞪大眼睛,表现出一副质疑的样子。接下来,我让学生围成一圈,让他们认真观察,当他们亲眼看到我分别倒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时,兴奋地跳了起来,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此时,我适时引导:“这个壶看上去只有一个壶嘴,为什么可以倒出不同颜色的水呢?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吧!”这样,学生就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例如,讲《做个磁控玩具》一课时,我用“小猫钓鱼”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考怎么利用材料让小猫钓到更多不同的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论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后,我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并强调要注重美观性和实用性。最终,学生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大胆创意,完成了一件件与众不同的科技小制作,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科学阅读,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學阅读是指向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阅读行为。科学课上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搜集并处理大量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查找方法,并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筛选出对学习和研究有价值的材料。在讲《太阳》一课时,我给每个小组下发了任务学习单,让学生上网搜集关于太阳的知识,然后在班级内交流分享。刚开始,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多是重复的,如太阳的体积、质量、所处的位置等,缺乏科学的归纳和整理。于是,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分类,将重复的信息进行整合,将与本课无关的信息剔除。这样,学生不仅收获了符合学习需要的材料,还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可以为学生在中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发散思维、科学阅读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