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2020-06-21袁琳
袁琳
真正的问题才能带来真正学习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用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1.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寻找课堂的生长点
问题让学习发生,问题激发思维。但是,如何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如果只是满堂提问,问题琐碎,那留给学生的只有狭窄的思维空间;如果提问表达不明确,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更无法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如果提问没有从一节课或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系统考虑,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课堂结构就会松散,不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構,不能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思考。那么,如何提问呢?
一是做好学习内容分析,合理设计学习单元。回归教材,将教材内容适当延伸作为素材。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及其所承载的素养发展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学习单元可以按教材内容组织,也可以按学科学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还可以尝试按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组织。
二是做好学生需求分析,科学确定学习中心问题。回归生活,随时随地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作业分析、课堂观察和工作经验等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依据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发展需求、路径,预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学习困难,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内化核心观点,提出核心问题。回归学生,将学生质疑的问题作为素材。设计的学习目标应基于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体现关键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正确价值观念的发展进阶。例如,利用KWL工具表、Y图工具表、问题墙、问题本等寻找学生的问题。每次学习新知之前和梳理旧知之时,我们总会开启“问题银行”,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并制定出详细的预学表,由问题衍生,设计任务单。针对不同类型问题,总结关键和重点,用核心问题引领学习。
核心问题应该是能够引发思考的、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核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解决核心问题,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核心问题连接其他问题,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2.形成基于问题的结构体系,进行课程实施
课堂实施包括四个方面:定位单元中心问题,梳理问题需求,梳理核心问题,布置表现性任务。
以四年级数学课《角的度量》为例。首先,定位单元中心问题:这个单元要学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然后,梳理问题需求:问题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梳理学生问题,如为什么发明量角器,如何使用量角器。第三,梳理核心问题序列:核心观点是图形测量的本质是单位量的不断累加;核心问题是量角器上没有角但为什么可以量出度数。第四,布置表现性任务:任务一是不用任何工具比较角的大小,任务二是自己制作一个能够量出角的大小的“尺子”,任务三是观察自己制作的这把“尺子”和常见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最后是问题延伸。
3.引导知识反思,丰富问题结构
例如,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梳理问题需求,先观察乘法分配律的“形状”特征,再从乘法意义角度解释其内在机理,使学生深入体悟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内涵与知识本质,从而做到以“形”促建构,以“义”促提升。抽象出算式后,式配画,画出乘法分配律算式表达的意思。
问题引发反思,在不提供任何学具的情况下,让学生用点子图画出乘法分配律所表示的含义。部分学生停留在乘法分配律的“形状”特征,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此时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内涵与知识本质,以“形”释义,以“式”建形,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学阶段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矩形的拼接和分割,脱离“形式”特征本身。在此基础上,再次梳理核心问题序列。
用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浅层次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而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则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质疑反思产生新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让研究过程更深入、更全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继续探索有空间的问题,“搅动”学生的思维;探索聚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凝聚课堂完整结构;探索有生长性的问题,既顾及当下,又着眼未来。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