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对话主体,形成完整对话体系

2020-06-21钱倩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省对话文本

钱倩

【摘   要】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更适合对话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的对话主体,让文本打开孩子内心,让孩子进行交互体验,让教师引领对话,让孩子发生自我内省,能够形成完整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的对话体系,使孩子发生深刻的道德体验,形成深厚的道德认识,从而化成优良的道德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文本;教师;学生;对话;内省

有教育家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进行着人类最有价值的对话,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路径占支配地位,能够发生效用的对话都是一场优秀教与学之旅的标志。对话包括教材与学生对话、教材中各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让学生把道德核心素养变成良好的表现,从而达到自我的“至善”境地,完成自我人格的陶铸。

在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应尊重人的主体性,以对话式教学来让孩子打开内心的世界,用多种多样的对话方式让孩子体验道德感,体现价值的存在,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最终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核心素养。

一、让文本打开孩子内心,发生共情感受

无论如何,《道德与法治》在课堂上最依赖的还是文本,文本的作用是什么呢?当然打开孩子的内心,从而让孩子发生内省,否则文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教材作为一种“催化剂”,一种“活性细胞”,它必须从某个角度打开孩子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形成实质性的对话。文本的功能自然不是要让孩子在头脑中复印其所呈现的文本内容。孩子必须基于文本材料发生思考,并且进行回忆,在回忆中感到自己必须做好某事,必须遵守某种规则,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意义世界。尽管文本不是一个人,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文本变成一个活生生的道德高尚的人,它经历了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道德历程。比如統编版教材二上《我爱我们班》。我们要让教材变成一个十分热爱班级的同学,这个同学跟孩子们讲述着“他”是热爱自己的班级的,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爱护班级,如何参加班级活动等等。这会使孩子开始回忆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损害班级的行为等等。

笔者以为,这才是有意义的对话,这可以使孩子敞开自己的内心,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形成强烈地体验,最终产生道德感。

二、让孩子进行交互体验,发生互补效应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孩子搭建了很好的对话平台,教师应该很好地使用起来,让孩子在“平台”上相互对话,相互交心,彼此发现优点和缺点,从而发生收获,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1.沙龙式对话,彼此交心

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沙龙”,沙龙的好处就在于大家可以完全自由、自主的情境中,发生某种自觉,感到对方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发生有一种冲动,改掉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优点。沙龙的组织很关键,教师要交代某些规则,就像有关圆桌会议的议事规则等等。比如,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节约用水》一课,教师可以事先跟孩子们一起商讨要讨论哪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怎样就叫节水?”“该怎样节约用水?”然后让各个小组在教室里不同的地方进行沙龙。接着,再组织全班沙龙。几个学生在讲台上交流,下面的孩子可以申请插话和发表见解。最后,大家形成切实可以行的节水方案。

2.情境表演,体验心旅

情境表演往往感到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从而很容易将表扬的内容移植到真实生活当中,最终发生真实的心路历程,发生深刻地体验。一位儿童教育家在十九世纪就说过,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过的,做过的事情往往能够记忆深刻。比如,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二上的《我们排好队》,可以直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个表演节目,先进行排好队的表演,再进行没有排好队的表演。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感受了。

三、让教师引领对话,提升道德认识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提升孩子的认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依然如此。当下很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并不是在对话,而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孩子们灌输有关道德规则,让孩子必须怎么做,否则就会怎样,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孩子在课本上早就知道了。所以老师要做的,应该是提升孩子的认识,使孩子获得知识的新奇感。比如,《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教师如果照本宣科,让孩子知道必须要小点儿声,其实也就没有跟孩子们发生对话。教师只有使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语言,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小点儿声,小点儿声除了对他人有好处,对自己的成长也是很有好处的,这个世界既要动,也要静。有时,静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加智慧。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信服老师,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让学生自我内省,印刻道德痕迹,真正的记忆就是一种留痕。而这种留痕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做到,怎么做到呢?当然就是进行自我的对话,如何进行自我对话呢?就是让孩子发生内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节奏上进行控制,一定要留下空间,让孩子进行静默思考,让孩子进行自我回忆。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对真实的生活进行回想,对自己的生活历程进行回顾,然而对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自我的反思。真实的生活有哪些是好的?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自我的世界有哪些是好的,自我的世界有哪些是不好的?

这样的内省,可以让孩子形成正确观点,属于自己的观点。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带领孩子开展调查研究,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孩子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他们更可以发生自我的内省。

一位教学哲学家说:只有在自我对话中,孩子们才感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该很有启发。

总之,只有从教材、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自我的角度组织对话,只有丰富对话内容,构建对话体系,《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

[2]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解读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内省对话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省”与“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