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探究
2020-06-21于红光
于红光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学生应当学习哪些内容并记住哪些关键知识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主观能动性,学会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拓展,这种淡化学科知识注重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行为正符合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教师高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疑与提问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并对其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与训练,就要为学生提供理性思辨的机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學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并且提出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质疑与提问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首先,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并进行提问,这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能够加强学习效果。其次,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对学生展开提问,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与学习。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最具代表的普法栏目片段,如《今日说法》、《天网》、《普法栏目剧》等,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便能基本了解整个事件的缘由、发展过程及结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事件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对视频中的相关案例产生怀疑。这时,教师就要对此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明确守法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视频中的相关素材展开提问,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有些人为什么会产生犯罪的念头?是长期累积还是一时冲动?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这种念头的产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思维,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探究问题,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体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与分析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与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某一观点或内容展开自主探究、体验与分析,明白事件的缘由以及结果,加强学习效果。根据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改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主动探究与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些课堂教学情境。比如,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可以创设“排队买票”的生活情境,让几个同学扮演售票员,其余同学扮演购票群众,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安排几个同学“插队”。在这样的情境中,被插队者会切身感受到别人不遵守规则带给自身的影响。同时,插队者也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带给他人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真实的体验以及有效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换位思考与创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就要主动为学生寻求学习突破口,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学内容以及问题展开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认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的“师生交往”时,在“探究与分享”模块有一项教学案例,是有关小奇与不同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态发展结果。在提问中涉及了小奇应当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以及数学老师的批评。根据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先从小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并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引导,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体验,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