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的少年》复习指导
2020-06-21秦尊军
秦尊军
“走向未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落脚点,是引领学生刻苦学习、高扬中国精神、勇担时代责任、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思想引领。本单元学习内容以少年的责任担当为主题,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与世界的关系、对待学习和职业的态度与要求、初中三年的学习成长与反思,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畅想。复习好本单元内容,我们应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核心知识掌握、试题解析、有效训练等方面着手展开复习。
一、单元知识结构概述
本单元应着重学习的知识有:少年当自强;在实践中学习;培养敬业精神;正确看待初中三年的收获与学习成长历程;踏上新征程;等等。
第五课主要介绍了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我们为世界添光彩的做法、青少年要勇于承担时代责任、青少年要拥有高尚情怀与远大抱负。教材内容意在引领我们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情怀,明白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勇敢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六课主要介绍了青少年如何面对当下的学习,懂得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敬业精神。教材内容强调引领学生认同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第七课教材内容的基本逻辑是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教材主要介绍了青少年对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倾情回顾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引领学生体味初中生活的价值,树立自信自强的意识,引领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要关心国家发展,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单元中考复习指导
同学们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和技巧,提升复习效果。
1.夯实教材知识基础。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以课为单位,开展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整理,不断完善教材知识结构,培育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对相近、易混知识进行归纳与比较,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科学、准确的认知。如针对校园学习和实践学习,可以开展如下归纳、比较,领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教材基础知识时,要善于将社会热点材料适时引入教材中,通过精心打磨热点材料,精准设计问题,有效链接和分析教材基礎知识。同时,也要学会通过教材基础知识辐射、链接热点材料。通过深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科核心素养。
3.引领自身健康成长。在自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对缓解考试压力、社会实践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重难点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领会。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开展一些缓解学习压力的经验交流与实践技能展示活动、社会综合实践与研学旅行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活动,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文字材料等,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引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增进新时代社会责任素养,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4.自主习得解题技能。在老师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解题的二次思考,理清解题的基本过程。①要准确领会审题的基本方法。一审问题、二审材料,要带着问题去审视材料,提高材料信息获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要善于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段落分层、划分句子结构等方式快速获取和解读试题材料信息,明确设问指向或设问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我们要自主归纳整理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把握好教材重点、难点知识。③要注意随时查阅身边的错题本,对典型试题的解题技巧做到深入领会,弄懂弄通,最终实现自主习得。
三、单元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部分
解答选择题,可通过“审—忆—选—查”的方式进行。“审”即审问题、审材料,根据试题的问题指向,找出试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忆”即联系教材,回顾试题涉及的知识。“选”即对照试题要求,认真作出选择。“查”即对做完的试题立即进行检查、核对,看看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是否正确。
1.切入式选择。此类试题题干往往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事理真相,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例1.小明每次考试都很淡定,他经常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做好”。小明缓解考试压力的方法属于( )
A.自我暗示B.转移注意力
C.保持身体放松D.保持适度紧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缓解学习压力的主要方法。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句“经常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做好”切入,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这是一种积极心理暗示的表现。所以,本题可快速作出选择,答案为A。
在解答此类材料试题时,我们可先认真审题(包括问题和材料),然后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切入,将材料的重要信息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2.最佳式选择。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
例2.被誉为“诗人外交家”的李肇星在参观某学校时说道:“在知识面前,我永远是个不能毕业的学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
A.学习只局限在学校B.学习要反复记忆
C.学习没有终点D.学习要自觉
解析:本题中,选项B、C、D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稍微马虎一些,有可能会错选B项或D项。但结合材料中的“我永远是个不能毕业的学生”,就会发现材料的真实意图是要引导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所以,选项C更加切合题意。
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在认真审题和解读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选优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3.组合式选择。此类试题一般是将选择项进行组合,要求选出合理的选项。
例3.2019年5月22日,第三届“盐城工匠”选树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重点在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终端等行业选树业绩卓越、行业领军、社会认可的“盐城工匠”。这告诉我们( )
①每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②培养创新意识就能具备工匠精神 ③实现职业理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④职业选择主要考虑自身特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例4.近年来,很多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潜在特质、专业意向或职业需求,扬长避短,更快走向成功之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 )
①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分析 ②确定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 ③分析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 ④一旦确定目标,就要付诸行动不再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例3和例4分别是两两组合和三三组合式选择题,分别要求选出2项、3项合理的选择项。
例3中,依据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可知:①正确,每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行行出状元;②错误,只有培养创新意识才能具备工匠精神;③正确,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④错误,职业选择主要考虑国家、社会等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材料,分析、排除错误选择项或表达有异议的选择项,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4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个人树立职业理想时,需要明确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需要了解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发展需要,再做出长远而具体的科学规划,并努力实施,①②③正确。④是错误的,因为理想高于现实,也要基于现实,如果根据现实发现职业规划不合理,可以根据现实进行调整。故本题答案应选A。
(二)非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查得比较深入。非选择题主要有文字材料类、图表材料类、漫画类等试题类型。解答非选择题,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着力一个“审”字,主要包括审问题、审材料。通过审问题,弄清问题的实质指向,如原因、措施、意义、结果等。针对文字材料类问答题,要仔细阅读材料全文,结合问题要求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针对图表类问答题,要看清图表标题、观察分析图表中数据变化情况或变化趋势、审清图表的备注、将图表信息与教材知识融合概括等。针对漫画类问答题,要看标题、看文字、看画面,再联系教材知识等。
着力一个“联”字,带着问题,迅速查阅教材相关基础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联系教材知识,将材料、图表或漫画中的关键信息与教材基础知识紧密结合或整合起来。尝试运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着力一个“答”字,针对基础性问题,可直接运用教材基础知识作答;针对开放性问答题,要明确答题的角度、具体要求等。要提高答案的组织能力,能用恰当的语言较为完整科学地描述事物、阐释原因、分析问题、论证结果,做到答案与教材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并紧扣主题。
例5.下表是某校学生会对九年级150位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调查后得到的结果,阅读表格并回答问题。
(1)从上表可以看出,同学们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把它们找出来。
(2)针对同学们在职业选择时出现的偏差,该校学生会决定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请给这次活动确立一个主题。
(3)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要求,请联系上表中各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说说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解析:本题紧扣职业理想话题,设计的三个问题从“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建构展开,思维程度由浅入深。
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中的“人数”“选择(不选择)的理由”,联系职业选择的相关知识,便可得出结论。可取之处:部分同学在选择职业时考虑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可取之处:同学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主要考虑职业的待遇和地位,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
第(2)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解答时要紧扣第(1)题中呈现的职业选择偏差来设计主题,突出问题解决措施。设计的主题如“做好职业准备,规划职业生涯”。
第(3)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时要先审读表中各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然后联系自身能力、特长和教材中关于职业選择、职业与兴趣爱好的关系等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如:先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择相应的职业。当经验、能力与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时,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处理好职业与兴趣的关系,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素养,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
四、单元复习提升训练
1.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与此观点不相符的是( )
A.中学生李玲通过网络向外国网友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B.中学生陈然利用暑假与父母到国外旅游
C.中学生徐美参加了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D.中学生马明整天泡在网络上玩网络游戏
2.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敢做惊天动地事,甘做默默无闻人;离家正壮年,归来已花甲。我们要学习他( )
①爱岗敬业,报效祖国 ②临危不惧,赴汤蹈火 ③立足科研,获取荣誉 ④钻研进取,开拓创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一条格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格言启迪我们( )
A.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B.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C.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学习
D.为实现理想而打拼,要学会放松
4.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相对于数学、法律等“大众专业”,某职业学校开设了小龙虾营销、烹饪等“小众专业”。这些专业的首批学生未等毕业就被高薪预订一空。这说明( )
A.高报酬、高声望的职业才是好职业
B.选择职业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C.只有报考职业学校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D.择业时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
5.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自本世纪初教育部取消考生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及婚姻状况的限制以来,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一些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教育部的这一改革( )
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学习热情
②能够确保各年龄段的考生接受良好教育
③是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④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右面漫画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①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②青少年都应确立成为高级技工的理想
③职业有等级差别和高低贵贱之分
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多规格、多层次人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认识自我。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对自己认识不正确,没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这启示我们( )
A.正确认识自己就会走向成功
B.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C.只要接受他人对自己的任何评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
D.中学生不能做到正确认识自己
8.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不免为当下的人生选择焦虑,为未来担心。对此,下列建议中你不会采纳的是( )
A.生命中我们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B.理性分析主客观条件,慎重作出选择
C.畅想未来,全面规划有意义的人生
D.既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九年级(3)班同学开展了题为“走向未来的我们”的班会活动,并选取两组人物进行讨论,请你参与。
【历史上的人物】
一百多年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反思中的梁启超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其中一段流传至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运用“少年的担当”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心目中的人物】
(2)从这两位人物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 小华在家看书时,发现了一个关于物体沉浮秘密的实验,感觉很有趣,就动手进行了实践。按照书中的描述,小华先端了一盆水,又找来一个铝片,放在水里,铝片一下子就沉入了水底。然后,他又把铝片弯成盒形,放入水中,预想这次盒形铝片不会沉。可真神奇,盒形铝片真的没有沉下去。小华兴奋极了!
情境二 为了证明实验得出的结论,小华又把一块做成凹形的橡皮泥放在水中,凹形橡皮泥也沒有沉入水中。这下子他明白物体沉浮的秘密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果想办法改变它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它受到的浮力就会增大,那么它就可能在水中浮起。
(1)材料共同反映了小华采用了哪一学习形式?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这一学习形式?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D 6.D 7.B 8.A
9.(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青年时代就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付诸行动,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10.(1)在实践中学习。
(2)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学实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