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调研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0-06-21王萌
王萌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针对中小学师生、家长的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大量涌现。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分析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在疫情应急阶段(从心理援助服务开始至山东省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降为Ⅱ级响应期间)的实施情况,对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的内容和需求进行思考,建议疫情期间开展中小学心理援助要聚焦主题、突出特點。关注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高度重视心理援助工作的督导、指导。规范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体系 。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援助服务;新冠肺炎疫情
一、疫情期间对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的需求激增
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甲类传染病管理,自此,我国进入新冠肺炎疫情全员防控期。2020年2月21日起,多个省市(湖北省除外)先后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降低,显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的发展除了给普通民众带来生活的影响,也造成了部分人不同程度的身心应激反应,例如,疫情爆发初期的震惊、焦虑、恐慌,疫情持续防控中的悲观、愤怒、麻木、困惑、心力交瘁感,生活长期隔离的无聊感、无意义感、不安全感、对未来的失控感,以及相伴而生的睡眠不良和各种生理上的不适。2020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在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
在此背景下,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获得了社会、民众的期待和重视。以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系统新冠防疫心理援助数据为例,青岛市教育系统自2020年2月1日开通14条市级、区级免费心理援助渠道(含热线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其中24小时热线电话4条,面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疫情相关心理援助服务工作,共计207名专职心理教师轮值接线。
二、疫情应急阶段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分析
(一)心理求助数量变化
2020年3月7日山东省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降为Ⅱ级响应。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分析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在疫情应急阶段(心理援助服务从开始至3月6日期间)的需求、内容,然后提出思考与建议。
截至3月6日,青岛市教育系统防疫心理援助渠道共计进行心理援助服务174人次。青岛市为非疫情爆发区,2月17日前累计确诊病例58例,每日确认人数均为个位数,确诊人数略有增高(超过3例)的个别日期(如2月2日、3日、4日、5日、6日、7日、9日、14日等)前后伴随心理援助服务人次增加的情况。青岛市原定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开学日期为2月17日,根据山东省发布的《关于推迟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学的公告》,青岛市教育局2月20日发布《再发关于再次延迟中小学幼儿园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的通知》,2月26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开学前有关工作的通知》,3月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这几个重要文件决定中小学延期开学,学生返校时间一再推迟,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待定。消息发出前后,心理援助服务接待量也有攀升。可见,疫情发展变化以及疫情相关的延期开学信息,对中小学师生、家长的心理状况均有影响。
(二)心理援助服务的内容、对象和形式
1.心理援助服务形式
青岛市教育系统心理援助服务有热线电话、电子邮件及微信等多种形式,求助者选择热线电话的比例高达93.7%,求助形式偏好明显。见图1。虽然与面询相比,热线电话的评估难度、信息量、干预手段、持续性等指标具有明显弱势,但在疫情期间不能面询的情况下,热线电话体现了便捷、直接的优势,而微信、电子邮件等心理援助服务形式在各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
2.心理援助服务对象
174人次的心理援助服务中,家长求助为112人次(占64%),学生求助为32人次(占18%),社会人员求助为27人次(占16%),教师求助为3人次(占2%),家长求助占据总人次最多,求助需求远高于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
心理求助人群的分布充分说明:心理援助服务对象广泛,疫情防控期开通心理援助服务热线极其必要。家长对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的重视日渐提高,主动求助意识强,在疫情防控期间家长指导学生时的过程需求和困扰较多。
3.心理援助服务内容
家长和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内容丰富,既有疫情相关的情绪困扰,也覆盖了家庭教育、学习指导、一般心理问题等内容。也有部分求助者咨询教育事务和政策,不属于心理援助范围。见图2。
教师求助3例中,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例,咨询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例,反映了青岛市基层教师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师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广泛,不限于学生,也不限于授课教学,同时说明在疫情时期,基层教师也需要获得心理援助服务的培训和指导。
社会人群求助27例中,咨询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8例,咨询一般心理问题9例,咨询事务和政策(如学校操场开放、心理志愿服务运行流程、外地返青隔离要求)8例,2例为婚姻家暴问题。
(三)心理援助服务人员和运行模式
青岛市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由青岛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区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骨干教师组成志愿团队,组成市级、区级、校级三级心理援助团队。各区市和学校在青岛市教育局的指导下,针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自主开展心理援助工作,青岛市教育局相关处室为心理援助服务做好保障、服务和宣传工作。
以市级心理援助团队为例,共计二十余名心理名师、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由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每天2人轮值,约两周轮值一次。市级心理援助团队的成员遴选兼顾教龄和学段,均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资格,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心理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配比情况如图3。
青岛市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团队由教研人员进行专业支持,采取朋辈团体形式进行反思、研讨。
(四)资源利用与开发
1.资源利用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程度和防控力度,超过以往公共突发事件的级别,并且缺少心理援助服务的先例和经验。青岛市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团队,充分借鑒并根据地区特点、服务对象特点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具体参考利用了以下公益资源。
课程类: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行动(樊富珉)、中国传统哀悼仪式的心理支持(柴美静等)。
讲座类:疫情危机下如何有效处理个人和家庭问题——短程家庭治疗在行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灾后心理援助的回忆与思考(杨凤池等)。
指导手册类:《新冠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用手册》(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安心手册》(清华大学)、《抗击疫情心理支持工作指南》(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等)。
对以上资源的使用均用于公益服务,充分尊重版权,在此一并致谢。
2.资源开发
在心理援助服务过程中,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区域性资源。以市级资源为例,共计推出了《疫情防控期心理指导》1份、防疫期居家学习和亲子沟通典型经验13期、各类心理微课65期、空中课堂1期、名师讲座5期。这些资源是心理援助团队的心血之作,是青岛市中小学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实践经验的转化。
三、思考和建议
(一)疫情期间开展中小学心理援助极具必要性
疫情期间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对象广泛,求助内容丰富,数量随疫情发展变化。可见社会对中小学心理援助的需求较高。大致原因有三:
1.中小学涵盖人数多、影响大。根据2019年7月24日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中小学在校人数近1.9亿(含义务教育1.5亿、高中教育3934.07万),数量众多的中小学生又牵动着亿万家庭。
2.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3.特殊时期居家学习的心理指导经验匮乏。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各省市陆续发布关于推迟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学的公告,开展线上教育,指导学生居家学习。这不仅是全国中小学生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对教师和家长的指导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常与本次疫情并提的2003年SARS疫情期间,并未进行全国规模的停课延期开学,且电子设备、在线教育的普及程度极低。如何对居家学习期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指导,教师、家长几乎无经验可循。
疫情期间开展中小学心理防疫服务,是教育部门担当育人职责的体现,既处理了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指导青少年增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水平,同时化解家长疫情期间的焦虑,协助解决亲子冲突,从而有效预防社会性问题。
(二)疫情期间开展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要聚焦主题、突出特点
从心理援助服务的内容来看,求助者需求个体化差异较大,且有相当一部分与心理援助无关,例如有些咨询属于法律咨询,求助对象除中小学师生、家长,还有其他社会人士。
疫情期间心理援助服务人力资源有限,且志愿团队的专业背景大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合理调配人力,保障心理援助服务的有效性、针对性,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应当向援助对象明确服务的内容,对超出专业范围的求助内容或不能准确答复的问题,可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部门、妇联、法律援助机构建立联系,及时将相关咨询转接给专门机构或提供适当的问询途径。
心理援助服务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尤其是疫情期间以热线为主渠道的心理援助服务,在目标、时长、技术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迅速。求助者能及时获得援助服务,每次服务大约在30分钟内完成;2.高效。重点处理紧急的情绪问题和现实困扰。心理援助服务的短、平、快特点,意味着心理援助服务志愿者要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识别问题、选择适宜方案和技术,完成关系建立、情绪安抚、问题识别与分析、提供指导或建议等步骤,可选择适宜短程咨询的技术,例如焦点解决技术、认知疗法、叙事技术。对需要长期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求助者,心理援助服务志愿者一般建议其在各级教育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选择适宜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人员。
(三)疫情期间应关注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
疫情服务中家长求助占据非常高的比例,达到64%,反映了疫情期间家长的高焦虑水平。家长的求助问题集中在孩子的居家学习指导,其次是亲子冲突。有趣的是,学生的求助问题则主要围绕一般心理问题和疫情相关情绪困扰。这说明亲子关注的焦点存在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社会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具体到现实中的家庭教育,家长无论是在整体参与程度上还是参与方式上,都存在认识和能力的脱节。相当一部分家长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检查和监督孩子学业方面,将家庭教育看作知识教育的延伸。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育的地位较以往暂时降低,家庭教育从幕后走到台前,既暴露了以往家庭教育“舒适区”中未被发现的问题,也为未来家庭教育的发展、提升提供了方向。
青岛市教育系统在疫情期间探索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主题:1.科学引导,降低家长焦虑水平,通过“家长大课堂”“家长面对面”等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2.为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提供资源,内容包括居家学习指导、亲子影片共赏等;3.家校协作,搭建特殊时期沟通的桥梁,学校、教师开展线上家访、家长会,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家访方式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指导学生和家长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有序安排居家生活。
(四)高度重视心理援助服务的督导、指导
心理援助服务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团队的组建、培训都颇为匆忙,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虽然有即时的互助研讨,仍缺少专业化的督导与指导,这对于心理援助服务的效果、团队成员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此项工作的持续化都是非常不利的。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大多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志愿者和指导者擅长的业务范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内容广泛、对象复杂的心理援助服务,明显感觉吃力,尤其欠缺危机干预、灾难心理援助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万千,心理援助服务团队连轴工作、持续输出,极易产生疲惫、倦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在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过程中,切忌存在“两条电话线+三五心理教师=心理援助服务”的认知偏差,要将业务培训、研讨指导、专业督导常态化、正规化。
(五)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体系亟待规范
心理援助服务也是一项体系化的服務。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要求加强各级应急心理援助队伍建设,但目前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管理体制不明确,教育部门主导的中小学心理援助与高校、妇联、卫生健康部门的心理援助服务存在重复建设、缺乏联动的现象,服务质量难以评估。
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应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保障机制,与各部门、各类组织协同合作,实现人员、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赵然,郁傲晨,陈璇,田文静.焦点解决短程咨询(SFBT)四象限模型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5):3-5.
[2]刘坚,刘启蒙.疫情打破家庭教育的舒适区[N].中国青年报,2020-3-23.
[3]王欣,张建.反思团队模式在疫情热线心理援助网络朋辈团体督导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5):1-2,5.
[4]陈雪峰,傅小兰.抗击疫情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256-263 .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岛,266023)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