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科学思维的“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2课时)教学*
2020-06-21陈惠云陈秋香
陈惠云 陈秋香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上的思维方式,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应重视事实证据,强调从事实到观点、规律的逻辑思维过程。本文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第2课时)一节为例,阐述将生物学科学思维落实于课堂的教学策略。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7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2课时内容。第1课时的内容是制作并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使学生能在第2课时中准确说出叶的结构名称,并根据结构对应的功能猜测叶在蒸腾作用中的作用。本文以“类比加湿器”为明线,设计结构清晰的课堂教学流程;知识探究“问题→猜测→证据→结论”为暗线,2条线结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概述蒸腾作用的概念;举例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说出气孔运动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及模型构建概念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认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蒸腾作用的概念;蒸腾作用的意义。
2)难点:气孔运动的原理;蒸腾作用的意义。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台加湿器,引导学生回想使用加湿器时的感受,并请学生现场体验。学生能说出加湿器降低了环境的温度使人感觉凉爽;如果开启多台加湿器,会形成水滴落下。教师提出:植物是“加湿器”吗?学生判断不一。由此,引出探究问题:绿色植物是天然加湿器吗?能否通过实验证实绿色植物是天然加湿器?
用加湿器创设本节的学习情境,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维;也为后续猜想蒸腾作用的意义埋下伏笔、提供线索。
4.2 合作探究,构建概念
4.2.1 活动1: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教师提出,加湿器有管道帮助导水,植物是否具有可帮助导水的管道?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学生猜想:应该有,但难以观察到。教师引导:有什么方法能快速观察植物内部结构?学生答出:用显微镜观察。教师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其思考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再次引导:不用显微镜能否观察?水无色透明,能否让水在植物体内运动时留下痕迹[1]?由此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对水进行染色。
教师取出用蓝莓汁浸泡过的芹菜,学生通过观察及解剖,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学生观察发现茎中有一束束蓝紫色类似管道的结构,猜测这个位置就是茎中导水的管道。教师提供图片资料介绍导管结构和功能,佐证学生的论证,同时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学生观察叶片,发现叶脉也变蓝紫色,说明水自下而上运输至茎和叶,与之前所学根具有吸收功能相结合,学生总结得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根→茎→叶。
通过提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能猜测到答案,但教师并未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简便直观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并通过亲自观察体验,找出证据,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其获取实证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4.2.2 活动2:探究气孔及其运动原理
过渡:叶在植株的顶端,水运输到叶后是否都被吸收?如果不是,它又将去哪里?学生回答:散发了。教师追问:怎样散发的?加湿器的顶端有一个孔,可将运输到顶端的水散发出去。植物的顶端是叶片,叶片上有孔吗?学生取一片叶片闻出蓝莓味。据此猜测叶片上可能有孔,气味分子通过孔隙散发。
教师介绍显微镜下气孔的结构。气孔运动是本节课的难点,可借助模型类比。模型材料包括:针筒、橡胶管、Y型管、长条气球(靠近空腔的一层多贴一层胶布,类比保卫细胞较厚的外壁)、水[2]。按图1方式组装。学生仔细观察模拟气孔的部位(图2)。教师现场演示当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图3);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图4)。
图1 气孔运动模型
图2 模型类比:气孔结构示意图
图3 模型演示: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
图4 模型演示: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
气孔的运动有什么作用?学生能答出:气孔运动可调节水分散失。由此,总结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教师取出2盆套袋枝条:一盆有叶,一盆无叶。学生通过观察能说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此时,教师指出植物暴露在空气中的其他部分也能进行蒸腾作用,但叶是最主要的蒸腾器官。
结合模型演示,探讨气孔运动的现象及规律,让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培养理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生命观念。
4.2.3 活动3:内化蒸腾作用概念 加湿器通过充电提供动力,植物是否也需要充电?蒸腾拉力在初中阶段不作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解释蒸腾拉力为水分的运输提供了动力。植物并不需要充电。
通过以上3个类比探究活动,将实验与高阶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并顺其自然得出结论:绿色植物是天然加湿器。
4.3 提供事实,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师用PPT提供资料:①七色花的形成视频;②大树底下好乘凉;③水循环文字资料。小组依据资料进行讨论,总结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1)根据资料1,花通过蒸腾作用将有颜色的水运输到花瓣,得出蒸腾作用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根据资料2,在大树底下感到凉爽,联系课前使用加湿器感到凉快,得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3)根据材料3,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得出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基于资料提供的事实及课前现场体验的感受,学生概括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提升了思维能力。
4.4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播放《蚂蚁森林》的视频,学生看到从沙漠变绿洲,感受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人类生存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前学生都觉得植树很遥远,现在都在“蚂蚁森林”种树,并意识到只要肯付出世界将会发生改变。
教师利用互联网上与植物相关的社会议题,引导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保护环境,有助于加强其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学有所用,内化思维。
5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将原本教师讲解的概念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以“绿色植物类比加湿器”为教学明线,不仅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问题→猜测→证据→结论”这一教学暗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质疑、推理、猜测、归纳、概括、建模实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并真正体验、感悟概念的内涵,有效突破本节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