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

2020-06-21邹典飞

艺术品 2020年2期
关键词:帖学书法

文/邹典飞

尹润生和夫人张颖昭在旧居书房

尹润生(1908—1982),原名培昌,字润生,别署忆竹簃主人,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氏,为元世祖忽必烈后裔,清时隶内务府正白旗蒙古,北京人。早年毕业于北平私立财政商业专科学校,1930 年后供职于世界编译馆,1936 年任财政高商学校国际贸易、会计科教员。1930 年任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总行行员。著有《北京典当业概论》。1954 年,受文化部郑振铎之邀参加古墨等文物鉴定会,调入文化部文物出版社工作,后奉命致力于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墨。1956 年,与叶恭绰、张子高、张伯一起将所藏明代墨珍品合编成《四家藏墨图录》。1980 年,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的支持下创办北京中国书画学校。1982 年病故。

尹润生生于北京,他出身蒙古旗人世家。其祖父荣皓,道光丁未科(1847)进士。其父曾煦谷,清时曾任礼部郎中、内务府银库郎中兼署总管等职位,宅邸位于北京地安门附近,即旧京拐棒胡同著名的“荣尹家”①,清末内务府大家族之一。民国以后,大多旗人家庭相继败落,而尹润生自幼勤奋好学,未染八旗子弟纨绔作风,早岁失怙,事母至孝,成年后投身于银行业。他的夫人张颖昭②,擅丹青,师从工笔画大师徐燕孙,后苦于缺少佳墨,创作中总引以为憾。尹润生伉俪感情颇笃,为解决此问题,尹氏开始奔走于厂肆之间,搜寻古墨,最初以实用为目的,逐渐于收购过程中可分辨出何墨宜于作书,何墨宜于作画,由于尹氏为人认真严谨,他对墨的质料、形式、年代、款识、铭文、图案、产地、装潢、工匠、真伪等了然于心,除观察实物外,还请教精鉴古墨的时贤,最后终成为一代藏墨大家。尹润生专门购藏古墨,常年活跃于厂肆,故与晋秀斋的贾济川、永誉斋的李联芝、庆云堂的李文才、玉网斋的马叔雍、学古斋的温德润、蕉叶山房的张蔚华、绮庵的吴学融等人往还颇多。据他的友人石继昌③及其女博尔济吉特·雨立(尹立)回忆,民国时期,尹润生与劳笃文、巢章甫、叶恭绰、张子高、张伯、寿石工、周珏良、周绍良过从甚密,其中他与寿石工交往最深,寿氏曾为尹润生治过印。尹氏过世后,他的夫人张颖昭于去世前一年,将尹润生及几位朋友悼念寿石工的文稿交其女博尔济吉特·雨立保存,并讲述了尹氏为寿石工料理丧事及与朋友一起拟写碑文的事宜。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尹润生曾多次赴厂肆说服文物商人,不要贪利将古墨卖给日本人,使国宝外流,那时寿石工没有子女,家庭负担略轻,故常想方设法支持尹氏,给予过他不少帮助。在尹润生的呼吁下,北平沦陷期间,古墨基本上未流失于海外。

藏墨拓及题跋

1949 年后,尹润生奉命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墨。20 世纪50至60 年代,尹润生与叶恭绰、张子高、张伯等每月要聚会二三次,以谈墨为中心,除鉴别实物外,还赏奇析疑,参考前人资料、墨谱拓片,交流意见,是当之无愧的四位“墨痴”。四位先生还在聚会中约定,将来把各自收藏明墨荟萃于一书,以拓片配诠注,最后统一捐献国家,交由故宫博物院保存。1964 年,四位先生将一批明墨捐献故宫博物院,足见四人之默契。尹润生曾在1951 年所著《尹润生墨苑鉴藏录》中云:“墨散书存,是所慰也。”化私为公,功莫大焉。20 世纪60年代中期,尹润生遵循周恩来总理指示,承担编纂《古墨集成》重任,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博物馆,对国内的藏墨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他还先后编著出《故宫博物院藏品目录》《云烟过眼录》《墨林史话》等。除此之外,尹氏还撰写过《解放前北京的饭庄饭馆》《汪精卫行刺载沣地点质疑》《忆赛金花答德国记者问》等多篇文史资料。

据尹润生之女博尔济吉特·雨立回忆,墨在家中的地位很高,有一次夜里凌晨三四点钟,邻居家失火,尹润生发现后,他衫履不齐,先后将藏墨箱具抱出,最后双手吃力地抱着用于藏墨的五斗柜大抽屉走出,足见墨是尹氏最为珍视的宝物。他的友人周珏良曾赞誉尹氏云:“尹润生兄见闻最广,赏鉴极精,收墨不拘一格,然非至精之品不留。”④而他的另一位友人石继昌更是谈到尹润生:“一墨在手,立刻就能识别真伪,区分其流派,明确其时代,评定其优劣。先生之于古墨,不但在朋辈同好中推为行家里手,就连琉璃厂肆中人也对他奉若神明,当他们遇到疑难不决的古墨时,经常请教于先生,得其一言以为准绳。”⑤作为民国时期旧京著名藏墨大家之一,尹润生还精通近代掌故、社会风俗、京剧艺术及碑帖书画,他的书法也颇具功力,在旧京艺坛有一定的名气。其中部分缘由即尹氏常年购藏古墨,加之出身旗人世家,家中旧有藏墨,耳濡目染,后于购存过程中,常磨试古墨,故而深谙墨的品质及应用。学者李润桓曾回忆旧京文人曾克耑晚年谈及清代馆阁体时曾说:“老先生们都留存着乌、光、方的传统。晚清遗老卖字时,消耗的旧墨,可真不少。”⑥可见旧墨在遗老心中的地位。而尹润生的书法,在笔者看来,是清代旗人帖学书法的延续,笔者曾撰有《浅谈清代旗人书法》一文,分析了从清代建立至清帝逊位后旗人书法的流变演进过程。民国后,旧京的旗人大多标榜帖学,涉及碑派书法者并不是很多,而尹氏书法似亦奉行此旨,他终生标榜帖学。从其身边的友人来看,擅长帖学者众多,如劳笃文,擅长小楷、行书、草书,对“二王”书法甚为推崇,书作帖学意味浓厚。寿石工是旧京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词人,书法从帖学出,渐融北碑。叶恭绰也是名重一时的碑帖书法大家。巢章甫为张大千、寿石工弟子,亦擅书法,碑帖兼长。尹润生的书法基本以帖学为宗,但缺陷在于写不大,擘窠者甚为鲜见,他曾为画家石谷风书一行楷书横幅,似是尹氏书法中绝大者,此作纯宗赵孟,书风清雅遒劲,一派名士风范。尹润生的小行楷书较为常见,《四家藏墨图录》中存有不少,整体气息与寿石工颇为相像,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均带有很强的寿氏书法面貌,提按之间法度谨严而生动。《四家藏墨图录》中除存有尹润生书法外,还有叶恭绰、张子高、张伯三位先生的书法,四人书风相对统一,源于均擅长帖学之故。叶恭绰为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水平在其中无疑是最高者。张子高为化学界前辈,书法写得老实持重。张伯书法面貌似董其昌,流利洒脱。而尹润生年齿小于三位时贤,但与他们的书法相比,水平并不逊色,尹润生生于科举废除后,但其书法存馆阁体的影子,楷书似从欧阳询、赵孟入,行书紧凑,法度森严而不乱,行书略厚,在欧阳询的基础上有米芾书法意味。可能因与寿石工交往较多,潜移默化受寿氏影响之故,连书法整体面貌都和寿氏相近。

笔者近年曾先后撰写过旧京众多的学者书家,他们大多经过馆阁体的训练,擅长书写题跋,把书法作为实用的工具,且由于常年以毛笔作书,故书写熟练,自成一格。尹润生书法也属此类,他随着藏墨日多,书写题跋也甚为频繁,于常年书写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使是给朋辈的书札,也写得谨严认真,一丝不苟,没有懈怠之感。所以尹润生书法是清末帖学书法的延续,也算是旧京书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年的尹润生还热心于书法教育事业,特别是20 世纪70年代末,各类书法活动渐多,尹氏发起和组织“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和“书画业余学校”,书画研究社成员达六百余人,业余学校学生四千多人,为书法在民间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今日识得尹润生的人很少,且在近现代书法史上也未能收录尹氏之名,但尹润生书法却有其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在当今丑书盛行的时代中,尹氏书法无疑是一剂良药,一剂能让世人重新审视传统书法的良方。

行草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寿石工为尹润生治印及尹润生题跋

行楷书札

注释:

1 按尹润生祖父荣皓,其先祖为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氏,为元世祖忽必烈后裔,清初入内务府,隶内务府正白旗蒙古,赐姓汉姓尹,内务府旗人姓氏称谓需同呼汉姓,并将姓氏置于名后,故时人称“荣尹家”。

2 张颖昭(1917—2006),原名树筠,北京人,满族。早年毕业于贝满女子中学。其父张霈卿,史学家,北京文史馆官员,著有《燕京见闻录》。自幼受其父熏陶,酷爱绘画,从父亲习山水,后拜工笔画大师徐燕孙为师,是徐燕孙的早期弟子之一。民国时曾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57 年任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国画教员,1958 年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工作。1982年加入农工民主党,后任东方书画社理事。1983 年任北京西城区政协委员、政协书画社理事、爱晚书画会会员,中国徐霞客研究会顾问。此简介参考尹立编《尹润生、张颖昭、谢筱廼、尹立—书画影集》,自印本,8 页,2011 年。

3 石继昌(1925—1994),字守常,北京人,先世为满族汉军旗人。早年攻读文史,师从金受申,常为《新民晚报》撰稿,1949 年后曾供职于银行业。后因体弱多病告退,为人整理文稿,缮写誊录,赖此为生。后入中华书局编辑部,1978 年后应聘参与《文物》月刊编辑工作,业余应北京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单位之约,点校整理关于北京民俗、清代掌故及《雪桥诗话》、明清小说等并撰写学术性前言,同时在《燕都》《读书》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早年曾撰有《八旗耆旧名录》,后撰有《春明旧事》,此处参考戴文葆撰《序》,石继昌《春明旧事》,北京出版社,1997 年。

4 周珏良《序》,周绍良著《蓄墨小言》,8 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年。

5 石继昌《古墨名家尹润生(上)》,石继昌《春明旧事》,15 页,北京出版社,1997 年。

6 李润桓《古墨遗香——〈尹润生墨苑鉴藏录〉序言》,《紫禁城》2007 年第11 期,212 页。

猜你喜欢

帖学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碑学时风下白蕉对帖学的复兴
齐彦槐书法艺术探微
晚清画家吴观岱书法的地位与意义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