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关爱让孩子拥有光明未来

2020-06-20策划本刊采编中心

关爱明天 2020年6期
关键词:配镜眼镜视力

策划本刊采编中心 执行本刊记者李怡霏

成都市关爱基金为“小眼镜”实施“大工程”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不断升高的青少年近视率让人担忧。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保护青少年视力。

早在2016年,成都市关工委、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就开始关注全市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并在摸底调研之后策划了“视觉关爱”项目。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一些困境家庭的孩子因无力配戴眼镜或者医治眼疾,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临较大困难。“视觉关爱”项目正是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难处,从容易被忽略的地方着手,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强化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

连续四年的爱心投入,全市大部分学校被辐射到,贫困学生享受到验光、配镜的福利,他们终于不用再眯着眼睛、伸着脖子往前看,不用挣扎在学习被视力影响的困境中,不用再因为不重视、不了解而加深度数,这群孩子终于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用双眼清晰地探寻这个世界的美好。

近年来,近视人群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走在街头,时常能看见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孩子。孩子的脸小,有的眼镜大小不合适,他们一边走路,一边不时往上推一推镜架,确保不会从脸上滑下来;有的拿出一块布,眯着眼睛擦镜片,又连忙戴上,担心看不清前方的情况。

虽然他们依然活泼外向,但脸上的眼镜却限制了他们欢快的步伐。运动时流汗和快速的身体活动都可能造成眼镜的脱落,于是渐渐地,他们变得不喜欢动了。于是,戴着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安静,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

按照党和国家、省、市关工委有关“青少年儿童眼睛近视防控”的工作要求,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下文简称基金会)在全市各区域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等困境青少年开展了“视觉关爱”项目。

2016年,基金会对全市“流动、留守青少年儿童”的视觉健康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这些流动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眼睛护理常识,造成视力下降,再有家庭困难,又配不起眼镜,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一组数据表明,成都市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约有70万人近视,中小学近视率高达55%。

“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控刻不容缓,应作为关爱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点工作。”基金会项目部主任廖劲表示,“视觉关爱”公益项目由基金会和四川省眼镜商会、成都新视界眼科医院合作开展。省眼镜商会主要负责调动成都市知名眼镜企业为市区(市)县流动、留守青少年儿童免费开展视力筛查、验光配镜(每一副眼镜都经过质检,确保孩子佩戴安全)。成都新视界眼科医院则对定点学校进行全员视力筛查(包括青年教师),开展视力保护知识宣传讲座,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斜视、弱视等眼科疾病,会联系家长,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建议和帮扶措施。

疑 问“看不见”和“看得见”

让彭良记忆犹新的事情,是他有一次去锦江区一所流动儿童居多的学校给孩子配镜的情景。作为基金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眼镜商会秘书长,他去了配镜现场很多次,那一次,一个小男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孩子的视力检测出来是弱视0.3度,视力已经差到配镜都有问题的程度。我们觉得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联系孩子的父母前来说清楚这件事。结果孩子一听要告诉父母,立刻就哭了,让我们不要联系,说怕家人责怪。”彭良说,下了乡,就能明显体会到这些孩子的困难,“这些孩子家庭贫困,能吃饱穿暖就不容易了,家人对于近视与否根本不会重视。”可以想象,视力低到弱视0.3度,看东西应该十分模糊,生活肯定不方便,家人应该一开始就没关注过孩子的成长,不然不可能拖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我们调研时发现孩子有近视的情况,给家长反映,那边表示完全不懂。”简阳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赵燕鹰也提出她发现的问题。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他们针对简阳全市学生进行摸底,到了某些农村家庭之后,发现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家中只有年迈的爷奶照顾。

和老人沟通孩子近视的问题,老人直接表示:“你说的什么近视,我听不懂。”和他们反映孩子眼睛不好导致看东西模糊的问题,老人却毫不在意地说:“我看他眼睛好得很,吃饭挑菜不是一样很快嘛?”对于这些老人来讲,眼睛只要不“瞎”,那就是好的,没问题。

“你跟他解释说,孩子眼睛看不见,影响学习、生活,他就说那平时多注意,凑近点儿看就清楚了。”赵燕鹰无奈地表示,简阳120多万人口中就有90多万农村人口,贫困户在全成都最多,出身这类家庭的孩子,“看不看得见似乎都不算什么大事。”

农村家庭许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由爷奶或者亲戚代管,自然注意不到用眼过度的问题。而城市里面的某些孩子,即使感觉到自己视力下降了,也不敢跟父母反映,“怕爸妈责怪,怕自己玩手机、电脑的时间被限制。”赵燕鹰说,环境有较大差异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对“看得见”理解的差异也非常大。

难 题“好习惯”和“坏习惯”

精华眼镜经理蒲小林作为四川省眼镜商会会员企业代表,曾多次下乡给孩子们验光配镜,一次,她检测到三年级的一个男孩近视500度,却从来都没戴过眼镜。

“你能看清黑板吗?”

“看不清。”

眼科行业专家对学生眼睛进行验光检查,很少见过这个场景的同学们好奇围观

“那你怎么学习呀?”

“平时我就抄同桌的笔记。”

蒲小林了解到,这孩子的父母一两年才回来一次,家中老人不识字,以前也没人给他说过近视需要配镜。验光当天,蒲小林给他配了试戴眼镜,小男孩捂着头说自己头晕、眼睛涨痛得难受。蒲小林无法,只能减半度数给孩子配眼镜,让他适应三个月之后再去医院检查,换一副眼镜。

“我们在验光的时候会和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用眼习惯和作息规律。再给他们普及一下健康用眼的常识。”蒲小林说,可能由于平时营养摄取不够、用眼时间太长、卫生习惯不好、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等原因,造成了孩子年幼时就近视度数偏高的问题。“不只是在农村家庭,就算在我们市中心的门店里,时常也会接触到一些年轻女孩爱美,而不愿意佩戴眼镜或者用眼时间过长的问题。”蒲小林认为,健康用眼一定要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

“农村学校的许多老师缺乏常识,只知道让孩子们背挺直,但是具体用眼时间和距离却不是很清楚。”简阳市新星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石勇说道。去年9月,学校共收到来自“关爱视觉”项目捐赠的100多副眼镜,解决了学校近视孩子“用眼困难”的问题。他也提出培养健康用眼习惯的难题:“‘五加二’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校期间基本能够保持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周末回家一放松,周一来了又全忘了。”比如,孩子可能在家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者家长忙着娱乐,将手机丢给孩子玩耍,“你自己去玩吧,别来打扰我。”“我们要培养低段孩子的习惯和认知,高段孩子只能慢慢纠正他们已经成型的不良习惯,希望他们度数不要再增长。”彭良表示。

学校初一三班的班主任罗小娟近视500度,她在初二年级时近视,“那个时候觉得戴眼镜好洋气,经常带着玩儿,现在真的是悔不当初。”提起自己的近视经历,她看上去有些懊恼,“所以我现在经常拿自己举例,告诫班上的同学,如果你们不注意,小心变得跟我一样,长大之后就后悔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正确用眼引导还是存在难度。比如上课时,罗小娟专注于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精力关注班上同学是不是坐姿标准。而下课之后,她看见有同学趴在桌上写字,会上前敲一下桌面提醒,同学会下意识地坐直,但不久之后,可能又会不自觉地弯腰、驼背。“现在上课同学们的座位都是从前往后轮换的,有同学反映坐后面看不见,只能坐前面,如果让他一直坐前面,其他同学会觉得不公平,如果往后调整,又可能会影响他的学习。”罗小娟说。

认 知近视不能“拖”

2018年至2019年,短短两年时间里,成都新视界眼科医院在成都部分区域对8万多名青少年进行了视力筛查,抽查发现五六年级的孩子近视率接近一半。“我们去山区筛查,那边的孩子近视率只有10%左右,而城市里的孩子普遍比较高,户外活动少、用眼时间长等都是造成其近视的原因。”医院小儿眼科与视光专科主任赵江华多次参与了“视觉关爱”项目,他认为加强家长和孩子对“近视”的认知非常重要,“希望家长能做个好榜样,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配镜专家仔细核验眼镜的安全质量

以如今的科技水平来讲,近视并不能“治愈”,只能尽量减缓度数的增加。“在验光过程中,孩子们本身对近视的认识缺乏,认为其不重要、不影响生活,或者以为以后能治好,却没想过度数变高之后的危害。”赵江华举了个例子,“近视的眼睛就像装满水的气球,度数越高,气球的‘壁’越薄,一旦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破裂。”

同期参与活动的视光师邹丽君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曾经她提前跟一所学校沟通好第二天的筛查和验光流程。第二天他们一大早准备好仪器赶到学校,结果那边学生都没组织好,老师表示,看学生意愿想来就来,结果这一次的活动就这样不了了之。“大家感到很失落,都抱着一颗做公益的心态来,提前也好好沟通过了,我们自愿出人、出物资,费劲做了准备,结果却白跑了一趟。”让邹丽君担心的是,如果学校的校长、老师都不能正确认识到近视的危害,那么孩子就更不会把“戴眼镜”当一回事,由此种下隐患。

邹丽君到高新东区一所学校验光时遇到了一个正读三年级的小男孩,“从衣着看应该是家庭比较贫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主动帮着大家拿仪器。”邹丽君给孩子检查视力时发现他的度数在300度以上,“我比较疑惑的是孩子主动问我们检查结果,应该之前也和家长说过看不清楚的问题,但怎么会拖到现在才知道自己近视了?”后来了解到,这个男孩的母亲不在,父亲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等我爸爸回来了,我就给他说我近视了。”小男孩笑着说。邹丽君推论,可能因为家中只有年迈的爷奶,孩子和老人讲不清楚眼睛问题,只能等父亲回来再说,一来二去就拖到了中度近视。

“还有一次,我们筛查到一个孩子的单眼斜视情况比较严重,让他告诉父母,结果孩子却说‘没关系,那这只坏眼睛我不要了,我一只眼睛也能看’。”邹丽君说,类似于这类孩子本身就不够重视的情况,他们在下乡筛查时也遇到过不少。

在医院眼科门诊坐诊时,赵江华经常会遇到各类儿童近视情况,有六七岁大的孩子近1000度的视近,也有眼睛斜视的,还有查了之后才发现孩子已经中度近视的……“接诊的儿童越多,我们越能感受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下乡筛查和验光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跟孩子进行爱眼护眼讲座,实在没有宣讲条件的地方,也会尽量和教师、校医沟通好,请他们将基本常识传达给孩子。”赵江华说,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共同监督孩子健康用眼。“如果有条件,家长最好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测眼球长度,可以大致推断他以后的视力增长幅度。”

做 法让关爱更有意义

“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将这场‘追逐光明’的爱心接力长久传递下去,紧紧贴近孩子的心灵,满足孩子们当前最真实、最迫切的健康成长需求。”廖劲提出,爱心接力将长久持续,而这个接力,还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爱心人士和企业也要找准点,创新措施,让关爱更有意义。

“三岁以前是孩子眼睛成型的重要时期,但是这个时间段只能靠家长引导。学校至少在三岁以后才可能介入,那么,我们是否能从‘早教’这个点入手,对孕妇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护眼意识。”彭良提出一种设想,希望孩子们从出生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关注自己的视力健康。2016年至2019年的“视觉关爱”活动中,四川省眼镜商会捐赠眼镜折合人民币200万元左右,为全市75所学校中的近5000名流动、留守儿童解决了配镜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彭良感到了单一力量远远不够:“视力保护不是简单做一做眼保健操就行,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会整个体系都动起来,常态化开展护眼讲座,让大家树立一个牢固的健康用眼意识。”

山区孩子对视力保护意识的缺乏也是让蒲小林感觉棘手的一个问题,“可能他们在当地验光不准,或者仪器缺乏。我们验光的时候要进行红绿色对比,孩子们就不清楚看哪里、怎么表达,甚至有的孩子连基本的视力检测表都不认识。”因此,在验光时蒲小林他们一边要教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和他们沟通,教导他们护眼常识。“比如不能挑食、不能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地方写作业,身子坐直,不能躺着、趴着看书、写字,要多晒太阳,用眼有限制、注意劳逸结合。近视的孩子每年复查一到两次。”蒲小林说,类似于他们这种眼镜企业之前很少有机会能进校园,现在得益于“视觉关爱”活动让他们进校和孩子、老师面对面交流,“就算只是在验光时的十几分钟时间内,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地给孩子普及护眼常识,纠正他们的不良用眼习惯。”

省眼镜商会代表为孩子们调试眼镜框架大小

低年级学生对视力保护的概念不太理解,考虑到宣讲效果,成都新视界眼科医院会安排亲和度高的视光师给孩子们进行宣讲,王月就是其中的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不太能安心坐着听很长时间的讲课,所以针对他们的演讲内容一定要有趣,并且时间短。”去年在一所学校,王月将准备了一张圣诞老人的图片放在黑板上,然后选择班上几个乖巧的孩子上台,通过蒙眼睛或者戴上镜片模糊的眼镜,让他们来试着摸圣诞老人的鼻子,同学们一看老师选择的都是安静、听话的孩子,就都乖巧坐好,等着老师点名加入这个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就变得很听话、能安静听我说话,并且通过这类游戏了解到近视的诸多不方便的地方。”之后,王月又拿出卡通眼球模型,让大家分组进行组装,进而了解眼球的构造。“小孩的动手能力很强,通过这些游戏告诉他们该怎么保护我们的眼睛,加上一些朗朗上口的护眼口诀,他们就能有比较清晰、深刻的记忆。”

成 效重树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基金会的“视觉关爱”项目从2016年5月启动,参与单位90余家,惠及简阳、邛崃、都江堰、彭州等市及青白江、高新、成华、锦江、金牛等区的170多所中小学校近10万名学生,总投入300多万元,“我们进校开展活动时还会邀请家委会一起参加,近两年来的寒暑假也会邀请部分孩子到新视界眼科医院参观,家长和孩子对护眼的重要性都有了正确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对学生视力保护的教育更到位。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学会感恩之心、传递关爱之情。”廖劲表示。

蒋青成是新星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九年级学生,眼睛散光度数高,自从“视觉关爱”项目进校之后,他就开始保护自己的视力,“之前我喜欢玩电脑、手机,不知不觉眼睛就有了散光,刚戴眼镜的时候不适应,感觉很不舒服。听了这些专家讲师的科普之后,我开始注意健康用眼了。”比如平时的眼保健操,蒋青成都是随便做一下,敷衍了事,现在每天到点都认真做操,平时也有意识地控制用眼时间,“上课的时候不自觉弯腰往前靠,但我马上就反应过来姿势不对,又立刻坐直。”

罗小娟认为,护眼宣讲进校之后,正好给大家“扫盲”,“现在网络消息来源庞杂,比如网上说怎么做可以降低近视率,或者吃什么能对眼睛好,五花八门的消息很多,我们不够专业,也不能甄别信息真假。”“视觉关爱”活动中进校宣讲的基本都是行业专家,能针对性地告诉孩子们有哪些注意事项、哪些内容比较重要。

学校初三班主任刘乙彬老师也提出,“视觉关爱”项目解决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他班上有个男孩,学习基础一般,因为近视,眼神不聚焦,上课的时候总是走神,成绩也越来越差。通过活动配镜之后,明显感觉他上课认真听讲,能积极和老师互动,最近成绩更是上升到班级前茅,一向偏科的数学更是得了高分,家长得知之后,诧异地打来电话说:“我以为他能及格就不错了,没想到会进步这么快!”

“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儿童改善视力、重获光明,重树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廖劲提及这项活动的成效时表示,“我们将再接再厉,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动员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到‘视觉关爱’活动中来,为更多青少年的视力防控和身体健康得到关爱而共同努力。”

眼科行业专家为学生讲解爱眼、护眼常识和重要性

猜你喜欢

配镜眼镜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眼镜知识知多少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视力测试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配镜后视力到0.8还是1.0合适?
验光师技术决定配镜效果好坏
都是眼镜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