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炮制工艺的优选
2020-06-20张欣舒董金香孙志远贾艾玲杨净尧
张欣舒,董金香,孙志远,贾艾玲,杨净尧,田 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 130117)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国老、甜草、灵通等别名[2-3],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经。生用偏凉[4],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5-6]。此外,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7]。甘草是一种应用历史很久的传统常用药[8],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等地,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9-10]。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心律失常[11-12]、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镇咳、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解和降糖等多种活性[13]。
甘草的炮制从汉代至今多用炙法,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及:“采根暴干,十日成”,可视为甘草最原始的炮制方法。《雷公炮炙论》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14]。凡修事,每斤皆长三寸锉,劈破作六、七片,使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不仅有酒蒸、酥炙等炮制方法,也提出了定时、定量的概念。唐宋时期在炮制甘草的方法中《日华子诸家本草》一书提倡:“人药炙用”,《图经本草》提倡:“去芦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不仅提出“炙用”与“阴干用”的方法,同时书中还讲到了去赤皮。明代《炮炙大法》曰;“甘草,须去头,尾尖处,头尾吐人。截作三寸长,劈破作六七片,以瓷器盛之。用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或用清水蘸炙;或切片用蜜水拌炒。如泻火生用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忌猪肉。”现代甘草炮制方法的应用主要有生甘草、炒甘草、蜜炙甘草[15-16]。本文对甘草净制、软化、切制、干燥四个方面进行优选。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优选出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的进一步炮制奠定基础。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Agilent 1260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EL-204 型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分析天平TG328A(S)(上海精科)、电动恒温水浴(江苏常熟)、QY-300 高速裁断往复式切药机(富阳康华制药机械)、H4500 水冷磨刀机(青岛信民电动工具)。
1.2 试药 甘草(GJ008-181203-01,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甘草苷对照品(CAS:551-15-5)、甘草酸铵对照品(CAS:1405-86-3)对照品均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所用到的液体试剂中,除色谱甲醇和色谱乙腈外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甘草炮制工艺研究过程中,除了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指标方面考虑外,环保、工艺经济问题也应该作为综合考虑的指标。最终采用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及甘草酸为指标,对净制、软化、切制、干燥温度四个方面进行优选[17-19]。
2.1 含量测定 采用2015 版《中国药典》中甘草项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Aq(4.6 mm×250 mm,5-Micron);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1 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 nm。理论板数按甘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成分含量。流动相A 选用乙腈,流动相B 选用0.05%磷酸水溶液,按照下方所列表格中的规定数值进行梯度洗脱;设定检测波长为237 nm,进样量10 μL。
表1 甘草含量测定洗脱条件
2.1.2 溶液的制备 对照品溶液制备:取甘草苷、甘草酸对照品,准确称量,加入70%乙醇分别制备成1 mL 溶液中含有甘草苷20 μg、甘草酸0.2 mg,即得。供试品溶液制备:准确称取甘草粉末(过3 号筛)约为0.2 g,置锥形瓶中,量取70%乙醇100 mL 加入到锥形瓶中,密塞,称定重量后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Hz)3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再称定一次重量,然后用70%乙醇补重,振荡摇匀,过滤,即得。
2.1.3 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10 μL 的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注入HPLC 中进行测定,即得。见图1。
2.2 甘草炮制工艺
2.2.1 甘草的净制 将甘草置于挑选台,除去杂质、灰屑及非药用部分,将外皮损伤严重者用剪刀剪去其破损部位,用刀切去甘草的须根和非药用部位和烂心部位,抢水洗净[20-21]。传统加工方法中有除掉甘草外皮者,并且将除掉外皮的甘草称为粉甘草。说明甘草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除掉外皮后使用的历史。但是,国内现有销售的甘草饮片,一般都没有去除栓皮的甘草。虽然医生在开具的处方中也会提及甘草、粉甘草,但是药房付药时也均会付给生甘草。因此本实验对甘草的净制过程中的甘草外皮(栓皮)去皮与不去皮进行了考察,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
根据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甘草在净制过程中,去除栓皮会使甘草中总有效成分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下降。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确定甘草在净制时不去除栓皮。
2.2.2 甘草的软化 甘草洗净后,置于自封袋中,在常温下将水加入喷壶中,均匀喷在甘草表面,密封自封袋,置于铁盘中,放入烘箱中进行闷润;若干小时后用弯曲法检验,甘草弯曲90°不折断,内外湿度一致;将润后的甘草称重,记录甘草润后重量。
软化方法的考察:《中国药典》记载甘草软化方法为润透,内外湿度一致,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传统软化方法有蒸汽润与闷润,此实验甘草软化方法是根据药材形状(弯曲法—弯而不折)以及切片后饮片性状为依据,对甘草闷润与蒸汽润进行考察。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
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经闷润法软化处理的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较蒸汽润高,由于蒸汽润温度过高,致使甘草中有效成分流失多。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确定甘草的软化方法为闷润。
闷润温度的考察:甘草软化方法确定为闷润,但在室温下进行闷润时间过长,不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图1 甘草HPLC 色谱图
表2 甘草去皮与不去皮含量考察结果 %
表3 甘草闷润与蒸汽润含量考察结果 %
因此,本实验结合甘草软化后含量以及生产工艺等因素对闷润时的温度(常温、40 ℃、50 ℃、60 ℃)进行考察,结果见表4。
表4 甘草闷润时不同温度含量考察结果 %
结果显示甘草在60 ℃条件进行闷润软化处理,甘草中有效成分损失最少。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确定甘草的闷润温度是60 ℃。
2.2.3 甘草的切制 取润好的甘草,晾至表面干爽,挤压不出水,以减少连刀现象。采用高速裁断往复式切药机对甘草进行切片。切片时,将甘草摆放在履带上,摆放时调整好甘草之间的距离,厚度为2~4 mm,在切片过程中务必将甘草固定,避免转动。
2.2.4 甘草的干燥 取切好的甘草饮片铺料,厚度约30 mm,在常温下晾干或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甘草装入自封袋称重。在最低限度影响甘草有效成分的情况下对甘草的最佳干燥温度进行考察,结果见表5。
表5 甘草不同干燥温度含量考察结果 %
结果显示,甘草在70 ℃条件下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进行干燥时,甘草饮片中甘草有效成分最高。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确定甘草的干燥温度是70 ℃。
3 结语
根据前期预实验得到,净制要除去杂质以及非药用部位,在净制时不去除栓皮的甘草含有甘草酸及甘草苷成分较高,在软化时,要注意用水量,软化到可以弯曲且不被折断。在切制过程中,需要做到药透水尽;在干燥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炮制后的样品中的甘草苷及甘草酸进行测定,根据考察结果,最终确定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甘草的软化方法为闷润,闷润温度为60 ℃,不去皮,切制后饮片在70 ℃条件下干燥。
本实验主要研究甘草炮制工艺,通过对甘草药材炮制工艺的优选,甘草在净制、软化、切制、炒制工艺更加简便、合理,可以有效大量提取出有效成分,提高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